《物價跟你想的不一樣》漲的不是價,是生活的重量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raw-image

你有沒有發現——新聞說物價只漲一點點,但我們的錢包卻越來越扁?

滷肉飯從15元變50元,只多了一顆滷蛋,茶葉蛋也從5塊錢變成13塊。 主計處說CPI年增率1.6%,屬於「溫和」通膨, 可是真實生活裡,體感通膨已經熱到冒煙。


📖 《物價和你想的不一樣》這本書告訴我們:

通膨不只是「東西變貴」, 而是一場「人們對生活、信心與未來的拉扯」。

當我們覺得明天會更好,就願意多花一點; 當我們害怕明天會更壞,連咖啡都會猶豫要不要買。

👤 作者渡邊努,是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曾任日本央行研究員,被譽為「日本物價理論第一人」。 他研究通膨、消費行為與心理經濟學, 關心的不是冰冷的報表,而是人們怎麼「感覺」物價。

因為真正推動市場的,不是供需曲線,而是人心。

會計數字,掩蓋了個人的真實。

CPI只告訴我們「整體」漲了多少,卻無法反映「你」和「我」真正感受到的壓力。 每天煮飯的人、常外食的人、租房子的人、開車的人—— 每個人的通膨指數都不一樣。 物價的真實,不在統計裡,而在我們的日常支出中。

通膨,其實是一種信心的體溫。

貨幣的價值來自消費,消費的意願,來自商品的吸引力。

商品吸引力>貨幣吸引力→物價上漲

商品吸引力<貨幣吸引力→物價下跌

通膨的本質,是人們對生活的信任與不安的交鋒。

通膨不是壞事,不公平的通膨才是。

本來價格上漲可以刺激經濟、增加貨幣流動。

可惜現實中,薪資追不上漲幅,投資報酬又分配不均, 於是通膨變成壓力的代名詞,讓努力的人更焦慮,有資本的人更從容。

🌿 主婦心得筆記:

我們無法控制通膨,也不可能阻止價格上漲。

但可以選擇怎麼面對它。

有意識地消費、學習長期思維、避免不理性投資—— 或許,是這個時代裡最務實的理財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尬聊主婦嚐書嗝
0會員
2內容數
一個在廚房、學校、圖書館和孩子之間穿梭的主婦。 《尬聊主婦嚐書嗝》是我的小空間—— 有時聊一本書, 有時聊生活裡那些讓人翻白眼又想笑的小事。 陪你在忙碌中找一點鬆弛、在知識裡找一點共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有在理財嗎?何時開始關注理財的呢?對於理財的想法是什麼呢?
Thumbnail
你有在理財嗎?何時開始關注理財的呢?對於理財的想法是什麼呢?
Thumbnail
我想分享一下自己這幾年非常嚴重的「Lifestyle Inflation」問題。 我覺得中文不管怎麼翻都很難精準表現出”Inflation”的狀態🤣總之,按照字面意思是「生活型態膨脹」、而詞意更接近「賺多花多」。 自從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後的每一年,我都很強烈的感受到自己的消費水準不斷升高...
Thumbnail
我想分享一下自己這幾年非常嚴重的「Lifestyle Inflation」問題。 我覺得中文不管怎麼翻都很難精準表現出”Inflation”的狀態🤣總之,按照字面意思是「生活型態膨脹」、而詞意更接近「賺多花多」。 自從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後的每一年,我都很強烈的感受到自己的消費水準不斷升高...
Thumbnail
鈔票最值錢,同時也最不值錢
Thumbnail
鈔票最值錢,同時也最不值錢
Thumbnail
錢是重要,偏偏大眾就認定它的機會成本是自我價值,空虛就不會是個意外。
Thumbnail
錢是重要,偏偏大眾就認定它的機會成本是自我價值,空虛就不會是個意外。
Thumbnail
通膨會醞釀一種不公平的感覺,造成不滿。你會看到某些人獲得不公平的意外之財,卻不是透過老實工作而致富,而是憑藉資本市場扭曲以及在政府裡的人脈。
Thumbnail
通膨會醞釀一種不公平的感覺,造成不滿。你會看到某些人獲得不公平的意外之財,卻不是透過老實工作而致富,而是憑藉資本市場扭曲以及在政府裡的人脈。
Thumbnail
「你會怎麼形容你與金錢的關係?」P.36 《允許自己變有錢》共讀會後半小時的討論,我通常會拋磚引玉先分享自己的答案和心得。我寫了我和金錢的關係逐漸從傷痕累累開始變得平靜自在,認為目前合作愉快,我提出的需求它都有幫我做到、沒有讓我的需求(例如房租)開天窗、過得也算溫飽滋潤,但同時又覺得隱
Thumbnail
「你會怎麼形容你與金錢的關係?」P.36 《允許自己變有錢》共讀會後半小時的討論,我通常會拋磚引玉先分享自己的答案和心得。我寫了我和金錢的關係逐漸從傷痕累累開始變得平靜自在,認為目前合作愉快,我提出的需求它都有幫我做到、沒有讓我的需求(例如房租)開天窗、過得也算溫飽滋潤,但同時又覺得隱
Thumbnail
即使我們身處劣勢,但在台灣這個經濟自由發展的大環境中,我們仍抱有機會。不管身邊的資源有多稀缺,也要繼續投資自己的腦袋。
Thumbnail
即使我們身處劣勢,但在台灣這個經濟自由發展的大環境中,我們仍抱有機會。不管身邊的資源有多稀缺,也要繼續投資自己的腦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