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鴻華先進(鴻海與裕隆合資)在永續規劃上放出新目標:擴大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使用,目標在 2030 年讓台灣營運據點的綠電使用占比超過 50%,並提出 2028 年中期檢核(含排放與綠電占比階段性目標)。這不只是一張環保宣言,而是企業為「淨零」與營運韌性做的實務布局。
--- 目標:2030 年台灣營運據點綠電使用占比 >50%;2030 年所有辦公室據點達到淨零、2050 年所有營運據點淨零。 中期檢核:2028 年較 2023 基準年排放減少 40%,且台灣據點綠電占比 >30%(較基準年)。 手段:屋頂/廠房太陽能、綠電購電(PPA)、儲能與能源管理系統(ISO 50001 導入)、新廠綠建築認證等。 --- 鴻華在做什麼(已在推動/規劃的實務舉措) 1. 屋頂太陽能與新廠屋頂布局 — 已在新北新店辦公室頂樓裝太陽能,未來新建廠房將規劃大面積屋頂光電。 2. 綠電採購(PPA) — 透過長約購買再生電力,逐年提高綠電採購量,降低化石電力依賴並穩定成本。 3. 儲能與能源管理系統導入 — 在新設據點規劃儲能設備、導入 ISO 50001 能源管理,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與供需調節彈性。 4. 綠建築認證與在地化示範廠 — 例如高雄橋頭廠規劃取得綠建築標章,做為能效與永續示範點。 --- 為什麼這件事重要?(三個層面) 1. 成本與風險管理:綠電與自發電能降低長期能源成本波動,並降低碳價或法規轉嫁風險。 2. 供應鏈與客戶壓力應對:全球大客戶(特別是歐美雲端與品牌)越來越要求供應端有綠電與減碳證明,提早布局能提升競標優勢。 3. 品牌與政策協同:符合國家能源轉型與淨零路徑,也能取得政府補貼、電網協調與地方支持(地方廠區的電力接入更易獲批)。 --- 對供應鏈與相關產業的連帶影響 太陽能、儲能、電力系統整合商會受益:屋頂與地面型光電裝置、電池儲能、EMS(能源管理系統)需求大增。 電力交易與綠電供應商:PPA 與綠電供應鏈(含離岸風電)需求將放大,成為長期買方市場。 中下游製造商需配合綠能驗證:若鴻華要求供應商也採綠電或減碳,會推動整體供應鏈發生結構性變化。
---
粉色小結 鴻華把「2030 年台灣據點綠電使用超過 50%」訂為目標,並不是只有一個漂亮數字——它代表從能源供給、資本投資、到供應鏈協同的一整套變動。若執行到位,這能降低長期能源與碳成本、提升與國際大客戶的合作機會,也可能成為地方就業與綠能產業的催化器。反之,電網、資本回收與供應鏈跟進不夠,會讓目標變成紙上談兵。雖然目前還未看到獲利成果,但我相信鴻海的電動車一定能成功打出海外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