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Foxconn)與 NVIDIA 合作,在台打造大型 AI 「推論/算力中心」,規模驚人、分期上線,目標在 2026 年完成首波部署並逐步擴張。這座資料中心不只是設備堆疊,而是鴻海想把「製造能力」升級為「國家級 AI 基礎建設」的一塊旗艦作品。
---
計畫核心:鴻海與 NVIDIA 合作建立超大型 AI 推論/算力中心,採用 NVIDIA Blackwell(GB300/GB200 系列)技術,目標實現可服務台灣產官學研的超級算力。 規模量級:公開說法含「約 1 萬 顆 Blackwell GPU」的採購規模(作為示範或核心節點),電力規劃目標可達 百兆瓦級(100 MW)、分期啟動(首期 20–27 MW 起步),逐步擴充。 時程:官方與合作方文件/新聞指出「首波部署與完整佈署目標在 2026 年」逐步放量。
---
二、技術與部署要點(為何這不是一般資料中心?) 1. 以推論(inference)與高密度 GPU 為優先 這座中心的焦點在於支援大量模型推論與企業級應用(而非僅訓練),因此在伺服器配置、網路延遲與實時服務可用性上會設高標。NVIDIA 與鴻海的合作讓中心能快速採用最新的 Blackwell 平台架構。 2. 分期、模組化與電力為關鍵 因為 AI 機櫃耗電龐大,鴻海採分期上線(例如首期 20–27 MW、再加 40 MW 等分段擴充),並在電力分配、冷卻(液冷)與 800 VDC 等新電架構上做技術實驗與導入,目的是提高單位能效並降低基礎建設成本。 3. 一萬顆 GPU 的意義 媒體與官方提到的「1 萬 顆 Blackwell GPU」不是寫在紙上的漂亮數字——這代表數千至數萬台伺服器級節點的推論能力,能支援國內創新應用、企業模型部署與高等研究使用。

--- 三、對台灣與鴻海生態系的三大意義 1. 台灣成為區域 AI 推論樞紐 若該中心順利運作,將把台灣從「晶片製造強國」延伸為「應用/推論供應樞紐」,吸引更多 AI 研發、AI SaaS 與雲端創業本地化落腳。這對學研與中小企業轉型是實際加速器。 2. 供應鏈:上游元件與電力設備商是大贏家 建設需要龐大的配電、變壓器、液冷系統、高壓功率電子與機櫃整合能力,台灣電機、被動元件與系統整合廠都有機會承接大量訂單。 3. 鴻海的戰略轉型證明點 這不只是一次買機器、蓋場地的案子;對鴻海而言,代表從「代工」到「AI 基礎建設及系統整合商」的身份躍升——未來可輸出整套 AI-factory 解法到海外。 ---
三、我對未來的溫柔小結(粉色觀點)
鴻海攜手 NVIDIA 在台建置大型推論算力中心,是一個戰略級、長期性的動作:它把「製造力」與「國家級 AI 基礎建設」連在一起,既能提升台灣的技術能見度,也可能成為鴻海下一階段「穩定、可重複輸出的服務型事業」的樣板。當然,從「宣布」到「商業成功」之間還有許多關卡要過——電力、供應鏈、客戶商業化速度,都是檢驗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