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榮光正在凋落:當我們崇拜的世界,正慢慢失去未來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台灣人長期把歐洲視為理想的終點:高福利、高收入、文化與科技並重。

但現實是,那個我們所嚮往的文明,正被三股力量撕裂成一個「既要又要」卻無法行動的老人。

一、從安世半導體開始的斷裂

幾年前,中國企業收購了荷蘭安世半導體(Nexperia)。

當時歐洲政府幾乎沒有阻止,甚至視為市場自由的體現。 直到近年,英國與荷蘭才驚覺這筆交易的戰略風險——一家掌握車用與工業晶片的企業,其實已被中國控制。 政府開始調查、限制、甚至試圖奪回,但為時已晚。 晶圓廠雖在歐洲本土,產能與決策權卻早已不屬於歐洲。

這不只是產業事件,而是一個文明象徵。

歐洲正被自己的遲鈍與自欺拖進戰略泥沼。

近年歐洲汽車產業屢次陷入半導體供應鏈危機

疫情期間,高階車用晶片斷鏈,原本可能癱瘓整個汽車業—— 最後靠台灣廠商臨時增產、調配產能,才讓歐洲頂級車廠撐過那場寒冬。 但短短幾年後,歐洲再度陷入「低階車用晶片」與稀土材料的短缺。 這次,他們遇到最可怕的對手。

那個對手,不是中國、不是俄羅斯,而是他們自己——

一個失去行動力、失去危機意識、卻仍沉溺於文明優越感的歐洲。


二、被三股力量撕裂的文明

歐洲如今被三股力量同時拉扯——安全依賴美國、製造依賴中國、能源依賴俄羅斯。

這三重依賴不只是經濟結構的弱點,而是文明意志的崩塌。

最令人震驚的,不是歐洲看不見危機,而是明知道世界已經改變,卻依然選擇不動。

短短幾年之間,全球秩序劇烈翻轉:美中科技戰、俄烏戰爭、能源版圖重整。 但歐洲的反應幾乎停滯——即使偶爾有動作,也很快被內部的懷疑、官僚程序與政治妥協「修正回去」。 那種遲鈍,像是一個知道自己該戒菸的老人,卻依舊每天點上新的一根。


疫情的鏡子:文明的自欺

疫情曾短暫揭露歐洲的脆弱。

供應鏈癱瘓、醫療資源不足、疫苗分配失序——那是一場足以讓整個大陸重新審視依賴結構的災難。 但當危機過去,歐洲並沒有汲取教訓。 各國政要在重啟經貿往來時,紛紛重返北京,恢復合作、尋求投資,彷彿疫情從未發生。 那不是寬容,而是健忘;不是理性,而是逃避。

一個曾以文明與理性自豪的地區,在災難之後,選擇了最不理性的事—— 重新擁抱造成全球供應鏈崩潰的對象。


失去威脅識別能力

在俄烏戰爭之前,歐洲並非不知道俄羅斯的危險,只是選擇忽略

克里米亞被併吞後,德國仍推動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 法國、奧地利與義大利企業照樣投資俄國能源項目。 歐盟在外交聲明上譴責莫斯科的侵略,但實際行為卻是簽下更多供應協議。 那不是天真,而是一種有意識的逃避——逃避成本、逃避對抗、逃避現實。


在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搖擺

歐洲對中國的矛盾更深。

它知道產業過度依賴中國製造與原材料,但又需要中國市場維持就業; 它知道安全上必須與美國並肩,但又害怕成為華府的附庸。 結果,歐洲陷入「想兩邊都要」的幻覺:既要開放貿易,又要保持戰略自主。 這種幻覺成了自我麻醉——既掩飾了軟弱,也取代了行動。

對台灣人而言,這樣的歐洲令人錯愕。

我們曾以為歐洲是那個挺過兩次世界大戰、能在廢墟中重建的堅韌民族; 但今天的歐洲,卻像一位不願面對現實的老人: 渴望被尊重、害怕改變、習慣在道德辯論中尋找慰藉。 他們既要能源的便宜,也要道德的高尚; 既要安全的保障,也要政治的獨立。 當世界開始逼問「你要站哪一邊」時,歐洲卻選擇站在原地—— 不因無知,而是因為不願承認自己早已失去主導未來的能力。


三、榮光的老國家,開始衰老

歐洲的衰老不只是人口問題,而是一種集體心理狀態。

它過去擁有工業革命、殖民資本與思想啟蒙帶來的自信,如今卻只剩懷舊與自滿。 它像一個富有的老人,滿屋都是歷史的紀念品,卻再也不生產新的故事。

歐洲的經濟仍然富裕,但內部結構早已空洞化。

封測、稀土、電池、關鍵化學品與低階製造全部外包給亞洲; 能源政策失衡導致產業成本飆升; 福利制度撐起了短期的安穩,卻掩蓋了長期的生產力崩塌。 歐洲人依然生活在漂亮的城市裡,但那些城市越來越像博物館—— 乾淨、典雅、沒有未來。


四、台灣的錯覺:崇拜舊世界,忽視新現實

台灣人長期把歐洲視為「應許之地」——

一個證明民主與福利能並存的典範。 但我們忽略的是,歐洲的繁榮並不是制度奇蹟,而是歷史紅利。 它建立在過去幾百年的殖民、能源與地緣優勢之上, 而這些優勢如今都在快速流失。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奇特的場景:

在歐洲的高樓與古城之間,產線被外移、能源價格飆升、青年失業率重回兩位數; 而在遠東的小島上,晶片與製造的韌性卻成了全球產業的支點。

許多台灣人仍以為,台灣只做「低端代工」,而歐洲人則坐在辦公室裡從事尖端設計。

但現實早已不同。 隨著材料、封裝與製程技術的深化,製造早已滲入設計的核心。 設計必須以製造可行性為前提, 而製造過程本身也成為設計創新的主要來源。 兩者的界線逐漸消失,形成一個環狀的創新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產業價值的重心發生了上移。

過去被視為「後段執行」的製造,如今掌握了實現創新的關鍵節點。 製造現場的資料、設備與技術整合, 決定了產品的能耗、良率、可擴展性與生態兼容性—— 這些已不再是設計的後續,而是價值創造的核心。

歐洲在這場結構變化中顯得掙扎。

它仍擁有設計思維與品牌資產,但生產知識的斷層讓創新難以落地。 這並非一時的失誤,而是一種體系性的空洞化—— 當製造外移太久,連設計也失去了現場的語言。 這使得歐洲難以重建自己的技術節奏, 而新興的產業中心則在持續整合設計、製造與驗證的循環之中, 把創新重新帶回物理世界。

這種反差,讓人幾乎難以置信——

那個曾被我們視為「未來樣貌」的世界,如今困在過去;

而那個曾被視為「邊陲」的地方,反而成了他們不得不依賴的對象。

那不是勝負的轉變,而是一種文明位置的錯位。

錯愕的是,我們仍懷念那個「更有文化、更懂生活」的歐洲, 卻忽然發現,他們正為生活的基本條件焦慮—— 電價、能源、就業、安全。 這才讓人意識到: 我們長久以來崇拜的,也許不是歐洲的理性與秩序, 而是我們曾經沒有、如今卻逐漸具備的現實感與執行力。


五、拒絕改變的代價

歐洲的危機不是因為貧窮,而是因為拒絕改變

它仍有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與最成熟的制度, 卻缺乏敢於承擔風險的政治意志。 「協商」「平衡」「永續」成為它的口頭禪, 但這些字眼背後,是對衝突與失敗的極度恐懼。

歷史從不等待那些只想維持現狀的人。

當世界快速重組,歐洲卻選擇慢行, 那麼它的衰退就不再是偶然,而是一種文明的自然老化。


這一次,他們遇到最可怕的對手

歐洲的光榮不會一夕消失,它會像古老的大教堂,

在陽光下仍然莊嚴,卻在時間裡慢慢風化。 當它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跟不上世界節奏時, 新的強權與新興國家早已重寫了全球的地圖。

安世半導體的命運,也許只是縮影。

幾年前,歐洲讓晶片的主導權輕易流出; 幾年後,又陷入低階晶片與稀土的供應危機。 這一次,他們遇到最可怕的對手——不是中國、不是俄羅斯,而是他們自己。

對台灣而言,歐洲不只是遠方的故事,而是一面鏡子。

如果我們有一天也開始以「維持」代替「創造」、 以「平衡」掩飾「逃避」、 以「共識」取代「決策」, 那麼我們將重演同樣的命運。

文明的凋零,不是因為敵人入侵,

而是當人們開始相信: 安穩比改變重要, 程序比行動安全, 理想比現實更舒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透鏡時事匯
0會員
9內容數
在資訊喧嘩的年代,我試著用工程角度,看清事件背後的結構與邏輯。 「透鏡時事匯」不是追逐熱點,而是整理那些被忽略的脈絡——科技如何改變世界,資本如何影響人心,生活又如何被時代形塑。 這裡的文字,寫給願意慢下來思考的人。
透鏡時事匯的其他內容
2025/10/23
在體驗成為生活主軸的時代,我們以為共享旅程與體驗就是愛與成長,卻發現那只是各自的片段記憶。當自由讓人不再需要承擔,意義也隨之失重。唯有養育這件不可逆的行為,迫使人重新學會參與、等待與責任。它讓人從自由的焦慮回到存在的重量,提醒我們:意義,不在於體驗多少,而在於願意為誰留下。
Thumbnail
2025/10/23
在體驗成為生活主軸的時代,我們以為共享旅程與體驗就是愛與成長,卻發現那只是各自的片段記憶。當自由讓人不再需要承擔,意義也隨之失重。唯有養育這件不可逆的行為,迫使人重新學會參與、等待與責任。它讓人從自由的焦慮回到存在的重量,提醒我們:意義,不在於體驗多少,而在於願意為誰留下。
Thumbnail
2025/10/23
美國最高法院最近正在審理一件川普時期的關稅案。 他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 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特定國家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兩個聯邦法院判他越權,理由是課稅屬於國會; 但川普政府的主張並非「知法犯法」, 而是延續美國制度的歷史慣性: 關稅並非單純的稅,而是行政部門調節貿
Thumbnail
2025/10/23
美國最高法院最近正在審理一件川普時期的關稅案。 他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 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特定國家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兩個聯邦法院判他越權,理由是課稅屬於國會; 但川普政府的主張並非「知法犯法」, 而是延續美國制度的歷史慣性: 關稅並非單純的稅,而是行政部門調節貿
Thumbnail
2025/10/23
許多中年主管主動離開職場,不是因為被淘汰,而是為了重新掌握時間與自我。文章指出五大原因:專業被誤用、效率術失靈、獎金失效、決策權流失、個人價值被稀釋。當企業扁平化卻無法給予尊嚴與歸屬,AI時代的危機不在於被取代,而在於「工作的意義」消失。這波中年撤退,正是對未來職場失去人性與意義的預告。
Thumbnail
2025/10/23
許多中年主管主動離開職場,不是因為被淘汰,而是為了重新掌握時間與自我。文章指出五大原因:專業被誤用、效率術失靈、獎金失效、決策權流失、個人價值被稀釋。當企業扁平化卻無法給予尊嚴與歸屬,AI時代的危機不在於被取代,而在於「工作的意義」消失。這波中年撤退,正是對未來職場失去人性與意義的預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中國越來越回到國家計劃!港大學者:已倒退回「朱元璋時代」 乾脆關掉A股! 謝金河曝中國經濟慘況:2027年才看得到復甦苗頭!川普當選恐雪上加霜! 呂宗耀:現在正好是AI剛起步的時代,AI製造鏈讓美國連動日本韓國及台灣,當美國在這一波的產業創新取得興盛,台灣與日本絕不會敗。 台灣AI繁榮可期至少十年!
Thumbnail
中國越來越回到國家計劃!港大學者:已倒退回「朱元璋時代」 乾脆關掉A股! 謝金河曝中國經濟慘況:2027年才看得到復甦苗頭!川普當選恐雪上加霜! 呂宗耀:現在正好是AI剛起步的時代,AI製造鏈讓美國連動日本韓國及台灣,當美國在這一波的產業創新取得興盛,台灣與日本絕不會敗。 台灣AI繁榮可期至少十年!
Thumbnail
台灣電子產業是全球科技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影響力和競爭力遍及世界各地。憑藉卓越的技術創新、高效的生產能力以及完善的供應鏈,台灣在半導體、電腦及週邊設備、電子零組件和光電產品等多個領域中佔據了領先地位。 這些產業不僅推動了台灣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在全球科技市場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全球
Thumbnail
台灣電子產業是全球科技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影響力和競爭力遍及世界各地。憑藉卓越的技術創新、高效的生產能力以及完善的供應鏈,台灣在半導體、電腦及週邊設備、電子零組件和光電產品等多個領域中佔據了領先地位。 這些產業不僅推動了台灣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在全球科技市場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全球
Thumbnail
李強達沃斯論壇致詞時,按中醫理論,不能下猛藥的,應慢慢調理,使其基礎逐步得到恢復。謝田教授表示,李強變相承認中國經濟已病入膏肓,陷於絕望。因對中國經濟前景失去信心,外商台企已陸續紛紛撤出中國! 相對的,黃仁勳旋風強化台灣成為AI核心地位,台灣繁榮與全球科技中心角色才正要開始,千萬要把握住此空前機會!
Thumbnail
李強達沃斯論壇致詞時,按中醫理論,不能下猛藥的,應慢慢調理,使其基礎逐步得到恢復。謝田教授表示,李強變相承認中國經濟已病入膏肓,陷於絕望。因對中國經濟前景失去信心,外商台企已陸續紛紛撤出中國! 相對的,黃仁勳旋風強化台灣成為AI核心地位,台灣繁榮與全球科技中心角色才正要開始,千萬要把握住此空前機會!
Thumbnail
最近的兩篇報導引發了我對未來產業發展的深思。首先,中國在科技實力上的迅速崛起,逐漸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研究中心。這不僅體現在探捕捉、AI應用和通訊網絡上,更在激烈競爭的電動汽車市場中展現出色。中國的科技擴展對全球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對台灣來說,這種趨勢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Thumbnail
最近的兩篇報導引發了我對未來產業發展的深思。首先,中國在科技實力上的迅速崛起,逐漸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研究中心。這不僅體現在探捕捉、AI應用和通訊網絡上,更在激烈競爭的電動汽車市場中展現出色。中國的科技擴展對全球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對台灣來說,這種趨勢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Thumbnail
【內附有聲文音擋】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過好奇心,為什麼中國好像隔三差五的就會出現甚麼鋼鐵產能過剩、太陽能板產能過剩乃至於到今天的電動車出口傾銷受到歐美各國的關稅壁壘抵制? 好像只要哪個產業被中國給盯上了,那麼那個產業就注定走入紅海市場,價格殺的深不見底?
Thumbnail
【內附有聲文音擋】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過好奇心,為什麼中國好像隔三差五的就會出現甚麼鋼鐵產能過剩、太陽能板產能過剩乃至於到今天的電動車出口傾銷受到歐美各國的關稅壁壘抵制? 好像只要哪個產業被中國給盯上了,那麼那個產業就注定走入紅海市場,價格殺的深不見底?
Thumbnail
本文解析《決勝矽紀元》觀點,探討了黃欽勇討論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以及半導體產業在中美競爭下的地位。同時,也提到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特色,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和去全球化現象,討論了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文章內容涉及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半導體產業佈局和發展戰略。
Thumbnail
本文解析《決勝矽紀元》觀點,探討了黃欽勇討論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以及半導體產業在中美競爭下的地位。同時,也提到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特色,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和去全球化現象,討論了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文章內容涉及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半導體產業佈局和發展戰略。
Thumbnail
- 直擊中東歐新板塊!波蘭 崛起的經濟強國|財訊 - 中國綠能大軍攻歐洲市場 戰略性補貼引衝擊 | 報呱 - 台積電宣布美國亞利桑那將蓋三廠,獲得66億美元補助|天下雜誌 - 美日峰會談科技經濟合作 專家:台半導體可參與前瞻科技發展|中央廣播電台
Thumbnail
- 直擊中東歐新板塊!波蘭 崛起的經濟強國|財訊 - 中國綠能大軍攻歐洲市場 戰略性補貼引衝擊 | 報呱 - 台積電宣布美國亞利桑那將蓋三廠,獲得66億美元補助|天下雜誌 - 美日峰會談科技經濟合作 專家:台半導體可參與前瞻科技發展|中央廣播電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