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當費率成為戰略信號
港口稅制原本屬於技術領域,反映的是航道維護、引水與港口使用的實際成本。但當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名,對中國造船與航運企業徵收「特別港口費」;中國隨後以對等稅制回應,對美國船舶與投資設施課徵港務費時,這一收一放,標誌著全球航運秩序的結構性轉折。
港口,成為新的邊界。費率,成為地緣政治的語言。稅率的高低,不再取決於成本,而取決於立場。
在這場「稅制對撞」的背後,實質上是兩套不同的制度邏輯:美國試圖以稅制收回供應鏈的主權;中國則以稅制維護體系的連通與擴張。結果是,一張原本連續的航運地圖,正在被重新切割,形成安全導向與效率導向兩個平行體系。這是全球化之後的「雙環世界」的開端。安全與效率的稅制分歧
美國的稅制邏輯建立在「風險主權化」的概念上。在華盛頓的政策視野中,港口不僅是物流節點,更是潛在的安全漏洞。透過對中國建造或中資控制的船舶徵收額外費用,美國意在迫使全球航商重新配置運力,將造船與維修訂單從中國轉移至「友岸」體系,並以稅制的方式重構產業鏈的空間邏輯。
這種政策的核心並非財政收入,而是風險分層管理。港口稅被賦予「篩選」功能:誰的船可以靠岸、誰的旗可以進港、誰的技術可以進入基礎設施體系。美國藉此逐步將海運納入其安全治理框架,以「可控性」取代「低成本」,建立一套以安全為核心的新全球物流秩序。
中國的策略則走向相反的方向,強調效率與連通性最大化。中國的反制稅制表面上對等,實際上具有「體系內優惠」結構:凡由中國造船、維修、或參與「一帶一路」港口網絡的船舶,可獲稅率減免或優先掛靠待遇。這種設計將港務費變成了一種「結盟信號」,強化了中國在全球南方、歐亞內陸與新興市場的物流黏著力。
結果是,兩種稅制各自吸附不同的供應鏈:美國聚合「友岸供應鏈」以控制風險;中國擴張「互聯供應鏈」以維持流動。安全與效率的平衡因此被打破,全球航運體系不再是單一結構,而是兩個以稅制為邊界的經濟流域,一個緊縮而防衛,另一個開放而加速。
全球航運的結構重排:從跨太平洋到跨南方
港口稅制的對撞並非單一政策事件,而是供應鏈版圖轉移的催化劑。當美國與中國在太平洋兩端以費率劃界,全球航運的主軸也正在移動。原本以「跨太平洋」為核心的航線體系,逐漸被「跨南方」與「區域內」貿易所取代。這種轉變並非突發現象,而是長期結構力量的結果。
首先,跨太平洋航線的成本優勢正在消失。一方面,美國港口的費用、保險與勞動成本持續上升;另一方面,港口稅的政治附加值使每次靠岸都變成一次風險評估。航運公司必須考慮的不再只是油價與運距,而是旗籍、股權與港口審查等非市場因素。許多船東開始調整航線,降低進出美國港口的頻率,轉而增強亞洲、非洲、中東與拉丁美洲之間的貨流。
其次,南方航線的吸引力快速上升。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布局的港口與造船產能,正在構成一個以亞洲為起點、通往非洲與南美的連續網絡。這些港口之間的費率更穩定,行政流程更簡化,對於希望避開高稅與政治審查的船東而言,是相對安全的選擇。隨著中國、印度、印尼與越南等國製造業的分工加深,區域內的原材料、零部件與成品流通形成新的物流閉環。全球航運因此呈現出「重心下移」的趨勢,海運活動的重點正從傳統的東西向航道,轉向南北向與南南向的連接。
再者,航運的時間與成本邏輯被重新定義。過去航線的優化依賴規模經濟與集中樞紐,而如今,政治風險與合規成本迫使船公司採取分散策略。多點掛靠雖能分攤風險,卻導致運輸時間拉長、船期不穩。對供應鏈而言,這是一種「非效率安全化」的過程,即透過犧牲時間效率來換取制度穩定性。全球企業在重新計算「運輸韌性」的成本,而這筆成本最終將反映在產品價格與庫存策略之中。
最後,航運力量的再分配正在發生。亞洲與全球南方的港口因網絡密度增加而地位提升,歐洲與美國的傳統樞紐港口則面臨吞吐量下降與投資遞延的壓力。未來的航運秩序不再由單一航道主導,而是由多個區域性中心共同維持。這意味著,全球海運將進入一個以區域整合為核心的新階段,其中費率、通關、能源與數據都將被納入政治經濟的博弈框架。
總結而言,美中港口稅戰開啟了航運地圖的再編過程。它改變的不僅是成本結構,更改寫了全球物流的空間敘事。跨太平洋不再是全球化的唯一象徵,一個以多極連通為特徵的「跨南方」時代正在成形。
供應鏈的政治邏輯:從效率到韌性
港口稅制的政治化,使供應鏈的運作邏輯出現根本轉變。過去,企業追求的是成本最小化與效率最大化,航線、港口與物流決策皆以速度與價格為主要考量。如今,稅率與審查成為新的變數,供應鏈的重心從經濟理性轉向政治可行。
美國推動的「友岸外包」與「去風險化」政策,正是這一轉向的制度化表現。企業被鼓勵將生產與運輸環節重新分配到政策安全的地理範圍內。從美方視角看,這是一種「安全驅動的再全球化」:透過稅制、補貼與協定,讓供應鏈回歸可監管、可預測、可協調的網絡。然而,安全邏輯往往與效率邏輯相衝突。新體系下的物流成本更高,交期更長,供應鏈的靈活性則被政治穩定性所取代。
中國的策略則呈現另一種路徑。在中國的制度框架中,港口稅制不僅是防禦工具,更是強化外部連通與擴展影響的手段。透過港口網絡與金融支持,中國維持了與全球南方的貿易韌性。這種韌性並非封閉,而是建立在「多點依附」的連接上。對許多新興市場而言,中國的稅制與港口政策提供了替代性穩定。它們不需完全脫離美系體系,也能透過中式網絡保持流動。這使得供應鏈的風險分散不再依賴單一中心,而形成了以多中心互補為基礎的新平衡結構。
供應鏈的政治化還體現在「合規壓力」的上升。企業不僅要計算關稅與運費,還需評估政治訊號與潛在制裁風險。在多數跨國企業的策略模型中,稅制風險已被納入供應鏈模擬演算,與能源價格、碳稅與匯率波動並列為核心變數。這意味著,全球企業的決策機制正在制度化地轉向政治敏感。
最顯著的改變出現在「韌性」的再定義。在新的航運體系裡,韌性不再是效率的副產品,而是一種被刻意設計的能力。它體現在備援港口、區域倉儲、在地供應與多路航線的配置上。企業願意付出更高的成本來換取風險分散,這種行為本身構成了全球化的新形態。效率被讓位於安全,而安全又被重塑為價值。
總結而言,美中稅制對撞的真正影響,不僅在於費率與貿易額度的變化,而在於它重新定義了供應鏈的理性邏輯。企業的全球策略正在被政治條件化,供應鏈的設計也逐漸變成國際秩序競爭的一部分。在這個新的世界裡,航運不再是中立的交通,而是權力的延伸。
區域化格局與雙環體系的成形
港口稅制的對撞,最終並未停留在費率層面,而是推動了全球航運與貿易結構的再編。在這個過程中,世界正逐漸由單一全球化網絡,轉向由兩個重疊又競逐的區域體系構成的格局。這種變化不是瞬間發生,而是透過一系列制度與基礎設施的累積作用逐步顯現。
第一個體系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友岸供應圈」。其核心理念是以價值觀、安全與規則為依據,建立可控的貿易與航運網絡。美國透過港口稅、投資審查與高標準貿易協定,將地緣政治的信任轉化為市場准入的條件。這個體系延伸至歐洲、日本、韓國與墨西哥,形成一條以安全審查為節點的海運鏈。在這裡,合規成本被視為防禦成本,企業以穩定取代速度,並以政策保護取代市場效率。
第二個體系則以中國為核心,呈現開放而流動的「互聯供應圈」。這個體系的基礎建設來源於一帶一路倡議所推動的港口投資、鐵路走廊與金融支持。其運作邏輯是以通達性取代控制,以擴散性取代排他。港口稅制在其中扮演連接器的角色,提供體系內的成本優勢與制度穩定。中國的港口與造船產業在此體系中具有高度的支配力,並透過基礎設施貸款與人民幣結算,建立了與全球南方相互依存的貿易生態。
兩個體系的形成,象徵著全球化的碎片化與雙環化。傳統意義上的世界航運中心不再獨立存在,而是依附於兩套政治經濟邏輯之下。美系圈以制度穩定與規則可預測性為核心,中式圈則以低成本、高密度的物流連通性為優勢。兩者之間仍保持部分交集,但交集區域日益收縮。國際航商必須同時應對兩種法規體系、兩套稅務標準與兩種數據安全要求。全球航運從一個開放市場轉變為一個分層市場,而港口稅正是這場分層化過程的制度起點。
區域化的另一層意涵在於權力的再分配。亞洲、中東與非洲的港口因地緣位置與政策靈活而成為轉運新節點,歐洲港口則在雙重壓力下重新定位於跨體系的中介角色。未來的航運秩序不再由單一主導國規劃,而是由多中心網絡在政治約束中自行調整。這種格局讓全球供應鏈的風險更加可見,也讓戰略依存變得更具方向性。
從戰略視角看,美中港口稅戰並非暫時性的衝突,而是雙環體系長期競合的制度化開端。當費率被固定於政治框架之內,港口不再只是經濟基礎設施,而是國家影響力的外延。未來的海上競爭,將不以軍力為界,而以稅制與標準為疆。
結語:海上邊界的制度化
港口稅戰的出現,標誌著全球化進入新的秩序階段。海運體系原本建立在效率與互信的邏輯之上,各國港口的收費差異被視為市場調整的結果。然而,當稅率成為政治訊號,港口不再是中立的公共基礎設施,而是國家戰略的延伸空間。
美中對撞的實質意義,不在於哪一方能獲取更高的稅收,而在於它們如何透過稅制將權力嵌入航運體系。港口費用的調整成為結盟的指標,豁免與附加條款則構成新的國際規範。稅制的制度化意味著全球海上邊界的形成,這些邊界不以軍事線劃定,而以政策邏輯構築。
未來的海上競爭,將體現在制度的厚度與體系的韌性。美系體系強調風險可控與安全協作,中式體系則追求通達與成本優勢。兩者之間的差異,最終會反映在時間與空間的配置上。在美系網絡中,貨物流通會變得緩慢但可預測;在中式網絡中,流動會保持活躍但承受更高的不確定性。這是兩種秩序之間的長期共存,也是新的全球航運常態。
對企業而言,港口稅戰意味著供應鏈決策的政治化已不可逆轉。每一次靠岸都不只是經濟行為,而是一場制度選擇。企業不僅要計算成本,更要判斷哪一套規則將主導未來。在這樣的環境裡,韌性不再是風險管理的附屬概念,而是策略生存的核心能力。
最終,港口不僅劃分海洋的通道,也界定了秩序的疆界。當稅率被鎖定在制度之中,當航線被納入政治框架,海運業將成為國際關係中最穩定卻最敏感的部分。「海上邊界的制度化」不僅是經濟現象的延伸,更是全球權力重組的象徵。在這個新時代裡,船舶載運的不只是貨物,還載運各國對未來世界秩序的想像。
參考資料
1. Reuters. (2025, October 10). China hits back on US port fees with retaliatory levies. (中國對美船隻徵收港務費作為反制)Reuters
2. Associated Press. (2025, October 10). China hits U.S. ships with retaliatory port fees before trade talks. (中國交通部宣佈美國船舶將被收費)AP News
3. BIMCO. (2025, October 24). BIMCO develops clause to address Chinese port fees amid rising contractual uncertainty. (航運業因為中美港務費升高面臨合約風險)rivieramm.com
4. Supply Chain Dive. (2025, October 14). US sets 100% tariffs for China-linked ship-to-shore cranes. (除了港務費,美國還對中國相關港口裝備課關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