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去看了兩位英國老戲骨同台飆戲—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與奧莉薇雅・柯爾曼(Olivia Colman)主演的《沒好婚姻》(The Roses),老實說,我被「黑色喜劇」的標籤騙進戲院了……如果你是為了娛樂而來,可能會有點失望。
整部片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幾點(有雷):
- 兩人性格南轅北轍,建築師西奧(Theo)一板一眼、講求秩序;主廚艾薇(Ivy)自由奔放、隨性至極。兩人之間「同中帶異」的吸引力,最終也成了衝突的根源。Theo對小孩軍事化的訓練體能 vs Ivy女主角樂天隨性P人作派的放縱小孩吃糖,一開始到底是怎麼達到平衡的呀…..
- 他們的家實在超.級.美!從溫居派對的夕陽餘暉,到開戰時夜幕低垂,鏡頭裡的每一幕都像雜誌封面。
- 最耐人尋味的是他們的對話——從早期的鬥嘴調情,到後來的冷嘲熱諷,讓觀眾如同片中的他們的美國友人一般,分不清這對英國情侶究竟在開玩笑還是認真吵架。
《沒好婚姻》(The Roses)最讓人心碎的,不是離婚的撕裂,而是——明明那麼努力愛過、理解過彼此,卻仍走向互相傷害。
這部電影不像傳統婚姻悲劇,它真實、細膩,甚至讓人不安。男女主角的對話總是繞圈,看似玩笑、實則試探,話裡話外充滿了壓抑的情緒與未被表達的需求。那種「講了很多話卻沒說重點」的溝通方式,正是許多親密關係中最令人窒息的部分。如同好友 Barry(Andy Samberg 飾)說:
「以前 Amy 一開口我就知道她想說什麼,現在她都講完了,我還是不懂她的意思。」

故事大綱
建築師 Theo 因主導帆船博物館而成名,妻子 Ivy 原是家庭主婦,在他的鼓勵下開了一家海鮮餐廳「We’ve Got Crab」。一場暴風雨掀翻了兩人原本的生活與平衡,Theo 的建築坍塌淪為業界笑柄,Ivy 的餐廳卻意外爆紅,成為美食熱點。
隨著Ivy的餐廳從周休四日變成排隊名店、Theo則轉換角色照顧兩個孩子,兩人對於各自的生活都有遺憾,溝通上的摩擦也日漸累積,即便兩人在各自專業上都才華橫溢、即便兩人都同樣愛孩子,長期的溝通問題早已「洶湧的暗流」,身旁人都能隱約感覺出來,Theo 也不斷譴責自己的嫉妒心,他覺得他應該要打從心底為Ivy取得的成就感到開心,但事實是他心懷怨懟,不知該如何釐清滿腔的情緒。兩人對生活的遺憾與落差不斷累積——嫉妒、挫敗、沉默與誤解逐漸取代了親密。
Ivy 嘗試彌補,出資讓 Theo 蓋夢想中的房子,就像他當年為她開餐廳一樣;但她對建築細節的漠然與干涉,成了 Theo 最深的刺。兩人終於走向極端——從愛到恨,誰也不願低頭。
「聽不出是在說笑還是在溝通。」
這種模糊邊界的溝通——表面幽默、實則帶刺——是許多關係中最具殺傷力的互動。
英式的機智與冷嘲,在關係良好時是情趣;但當愛轉淡,玩笑成了掩飾敵意的面具。玩笑某些程度上包含了當事人的真心,當所有對話都以玩笑帶過、以聰明的話語掩飾真實情緒,真正需要誠懇溝通的時刻反而顯得敷衍與疏離。
例如,Theo 一次晨跑曾救起一隻擱淺的鯨魚,卻選擇不告訴 Ivy,因為他怕那段靈性的經驗會被一句嘲諷摧毀。
片頭中的諮商師早早點出問題:他們看似開放,其實早已封閉,不敢袒露脆弱。最終,兩顆仍相愛但受傷的心,只剩下防禦與逃避——當最後一點愛消逝,恨就成為主調。
健康關係的原則
溝通不必完美,但要「明確」與「可辨識」,成熟的關係不是沒有衝突,而是:「我能說出真話,而你能安全地聽。」
👉 簡單判斷法:若一句話像玩笑,但被聽的人感到受傷,那就不是幽默,而是壓抑的情緒。
情緒沒有對錯,請相信並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必讓他人定義它。
愛得濃烈,恨得深刻?
愛是一種深度連結,也是一種暴露——我們交出脆弱、自尊、希望與期待,希望被接住,這讓親密關係中的彼此顯得赤裸且脆弱。一旦連結被忽視或破壞,愛就變質。這部片最值得思考的不是「誰錯了」,而是關係如何一步步從愛走向對抗。
愛你的人,傷你最重?
這部影片後半段的報復令人震驚—用過敏威脅、用語言攻擊。那不是陌生人的惡意,而是愛過的人的狠。越是失控的時刻,越能看見人心真相:最深的恨,往往來自最深的愛。
這是整部片最震撼的段落之一,因為它揭露了關係崩壞的最終階段: 「從想被理解 → 想要掌控。」當「尊重」消失,親密變成戰場。報復不是為了傷害對方,而是讓對方「感受我的痛」,但這只會摧毀信任,連修復都無從談起.... (所以才會有人說一開始就要跟本來就很好的人/人品好的人交往啊~)
真正的底線是:不利用對方的脆弱。
若你發現自己或對方用弱點當籌碼,那已不是愛的爭執,而是權力鬥爭。成熟的分開是:「我知道你傷我,但我不以傷害回報。」
🌿 五步自我覺察清單:防止愛變成對抗

親密關係:誠實比和諧更重要
若一段感情總是「順風順水、毫無波瀾」,那只是因為你們還沒看過彼此最糟的一面。
片中 Theo 在觸摸鯨魚時問自己:「這一生,為什麼要繼續跟 Ivy 過?」
這不是終止,而是覺醒——我們太容易忘記「為什麼出發」。關係裡要不斷提醒自己:
- 我不怕分歧。
- 我能解決問題。
- 分歧是成長的起點,不是結束。
真正的課題會重複出現,直到我們給出新的回應。
有時「不吵」只是「不敢講」,但最該保護的不是表面的安穩,而是真誠的透明。逃避衝突只是慢性消耗;假融洽阻礙真正連結。當爭吵發生時,先問自己:「我要解決問題,還是想被理解?」將「贏」換成「一起活得更舒服」,健康關係不是沒有衝突,而是能在衝突中找到「我們怎麼一起變好」。
行動建議:
- 若感覺疏遠,別假裝沒事,先承認:「我覺得我們最近有點遠了。」
- 建立「能講真話的安全感」,比維持甜蜜更有長遠價值。
喜劇源自於悲劇的昇華
《沒好婚姻》不是典型的黑色喜劇(Black Comedy),但整部片瀰漫著黑色幽默的氣息。
黑色幽默是一種「在悲劇裡找到笑點」的藝術,用笑反映現實的殘酷,用荒謬揭露真相。它讓人笑,不是因為好玩,而是因為——除了笑,我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了。
哲學家齊克果(Kierkegaard)說過:「人生若以悲劇結束,那是絕望;若能以喜劇看待,那是救贖。」
也許,這正是黑色幽默的力量所在——它讓人以笑的姿態,直視人生的絕望。當我們能笑著看待痛苦時,悲劇就開始被轉化。
經典的笑點,往往來自人的失敗與脆弱。一個人滑倒、誤會、被拒、說錯話——現實裡是小悲劇,觀眾眼中卻成了可笑的情境。這種距離感讓我們得以看清人性的荒謬,也在某種程度上獲得療癒。心理學稱之為「情緒轉換(reappraisal)」:能笑著回望痛苦,意味著我們開始從中恢復。當我們能用笑看待痛苦時,代表我們開始從痛苦裡恢復,這也是為什麼古希臘時代的休閒娛樂之一是看劇(看悲劇),觀看者覺得可以在眼淚中得到情感的昇華。
真正的喜劇,不是逃避痛苦,而是看清它的荒謬。《沒好婚姻》裡的離婚場面雖然殘酷,卻讓人苦笑,因為那份真實太熟悉、太貼近生活。
「喜劇藏在悲劇裡」—所有能讓人真心笑出的東西,都藏著痛;而能在痛裡笑出來的人,才真正懂生活。喜劇,終究是被治癒過的悲劇。
結尾
或許這就是《沒好婚姻》真正想說的:愛情並不保證幸福,婚姻也不代表救贖。它只是讓兩個不完美的人,彼此照見自己的缺口。當故事走到盡頭,我們笑著看他們的崩壞,不是因為幸災樂禍,而是因為看見了自己——那個仍然相信、仍然掙扎、仍然想愛的自己。
當戀愛的激情消退,褪下玫瑰色眼鏡,但唯有那一刻,面對真實的生活與彼此,可能一帆風順、可能衝突四起,《沒好婚姻》並不是要我們放棄愛,而是提醒:所有關係都帶著裂縫,而笑,正是我們與絕望對抗的方式。
仍願意去愛、去相信——跳舞像沒有人在看,愛人像從未受過傷。唯有這份勇氣,我們才能在裂縫中,看見愛的可能,也看到自己的成長。
(結尾非常黑色幽默,就留給進戲院的大家細品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