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金鐘獎最吸引人的一幕,不是誰得獎、誰落馬,而是那個被稱為「大和解」的片刻。
兩位多次同場競爭的女主角,在頒獎台上勁爆演出,彼此親吻的畫面不只震撼全場,更瞬間成為網路熱搜。當下看似一場即興的情緒流露,其實是一場極度精準的策劃與執行。
今早聽主持人Podcast裡談到幕後故事,才知道這段表演是經過縝密討論的結果。主持人說,這屆的典禮他自己設定主軸是「女力」,希望讓觀眾看到女性之間的支持,而非被媒體慣性製造的對立。於是他決定集中資源在「女主角」這個環節。畫面裡,我們看到一位位女演員對著年輕時甫出道的自己說話,溫柔卻有力量。這些獨白,其實都經過事先設計與排練,因為演員不像綜藝節目藝人習慣臨場反應,他們需要更高的準備度,才能在有限時間裡傳遞想要的情感。延續「女力」這個方向,主持人希望挑戰一個長期存在的議題,為什麼只有女性之間的競爭會被貼上「雌競」的標籤?於是當兩位女主角被邀請共同頒獎,他特別提醒:「這段不只是頒獎,更是一次演出,一次共同的表達。」雙方經過多次電話會議,原本只設定擁抱作結,沒想到典禮當下,他們脫稿演出,升級成那個意外又震撼的「吻」。
當主持人說到這裡,我正一邊跑步一邊聽,竟突然有種想落淚的衝動,因為那種情緒太熟悉。
無論是典禮上的完美畫面,還是課程結束後的掌聲與笑容,背後都藏著無數次推翻重來的討論、一次次練習與修正的過程。那不是偶然的光芒,而是堆疊出來的「剛剛好」。
我常在輔導企業時說,
「能夠完美呈現的,是準備了120分的團隊。」
因為任何舞台上的「自然流露」,都建立在極度嚴謹的事前準備,
那是一種自我要求的紀律,也是一種對觀眾、對團隊、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典禮的主持人,其實就像一個專案負責人。
他必須清楚整個活動的目標,
要讓觀眾留下什麼印象?
希望傳遞什麼價值?
他要設定主題、撰寫台詞、協調人員、掌控流程、分配時間,並在每個橋段出現問題時即時補位。
他不是只是「主持」,而是用策略思維把資源重新配置,用行動確保「觀眾體驗」達到目標。
在這個過程裡,他同時是導演、製片、行銷與顧問。
而這樣的角色,其實我們每個人在職場中都在扮演。
無論你是業務、主管、老師、或創業者,都在經營一場屬於自己的「典禮」。
每一次提案、每一場簡報、每一次顧客互動,都是在對外呈現你的準備度。
如果沒有足夠的準備,任何「現場發揮」都容易成為混亂的即興。
但若有充足的預備與對目標的共識,就能在瞬間做出最好的判斷。那不是「剛好」,而是「剛好能接得住」。
「表演看似當下發生,其實是每個人提前對齊的結果。」
這句話,也能放在任何組織或團隊中。
當大家對齊了方向與主題,每個人的行動都會自然朝向同一個目標前進,最終的成果就會像金鐘舞台一樣順暢、完整、動人。
而這樣的「對齊」,往往是領導者最該投入的地方。
領導的本質不是控制,而是設計出一個能讓團隊彼此理解的系統。
就像主持人設計頒獎橋段一樣,他沒有強迫任何人該怎麼演,而是給出主題、提供脈絡、創造共鳴。演員能做出升級版的演出,是因為他們在當下「懂了」整個典禮的意圖,也願意共同把故事說完。
這樣的信任與默契,才是專案最動人的地方。
今天是連假後的星期一,短期內也沒有連假了。
假期的結束,不一定意味著疲憊的開始,
也可以是一個新的啟動點。
不妨從今天開始,設定一個到農曆年前的小目標。
也許是完成那個一直放在待辦清單裡的專案,
也許是和同仁進行年度面談,
或是盤點這一季想完成的學習計畫,
甚至,只是幫自己安排一場小旅行,讓心靈有個出口。
不論選擇哪一件事,關鍵都在「設定」。
只要目標與心中的願景有連結,人就會自然產生動力。
有了方向,時間就會被善用;
有了願景,努力才產生價值。
或許,完美從來不在舞台上,而在每一次排練與準備的過程裡。
當我們願意在幕後投入120分,
台前自然會出現那個令人動容的瞬間。
#顧問日常 #策略思維 #團隊對齊 #目標管理
#金鐘獎的啟示 #幕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