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的假期不少,從雙十連假到月底那個雖不放假、卻讓家長忙翻的「萬聖節」,每年這時候,各大賣場早已提前佈置,校園裡的小朋友也在討論要扮什麼角色。
對我來說,萬聖節不只是節日活動,而是一種凝聚的契機。
還記得那幾年我帶店的時候,我們都會為萬聖節做足準備。對外,我們會主動和附近的幼兒園合作,邀請孩子們來店裡「討糖」,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安全與快樂。對我而言,那不只是促銷活動,而是建立鄰里關係、讓品牌更貼近生活的機會。
對內,我更重視的是「參與感」。於是我會帶著夥伴們一起裝飾店面、一起變裝,把那天當作一場小型的慶典。
當年店裡有位夥伴,平常表現非常認真,但「偶包」跟我一樣極重,遲遲不願化妝或換裝,最後我決定帶頭示範。
我花了一捲又一捲的繃帶,把自己整張臉包成「木乃伊」,只露出一點頭髮和嘴角。這個造型既看起來有誠意,又成功地「遮住自己」,避免尷尬,我沒有刻意要求那位夥伴,第二天他也照樣包了起來。
那天整家店變成了「萬聖節Pary」,顧客們一進門就笑成一片,甚至有人特地回來拍照。
我那時心想:「原來,領導有時不是規定,而是要先自己跳下去。」
我在現場管理的經驗不少,從咖啡店到美髮沙龍,幾乎每個角色都親力親為,我始終相信,「人」的管理無法完全依靠 SOP。
SOP 能確保品質與一致性,但人之所以能創造價值,正是因為他們有情緒、有創意、有判斷。
不同的經營策略,會形成不同的「風格」。
當年我雖然還沒正式學過 OGSM,但其實已經在做相同的事,
我給自己的店一個明確的 Objective(最終目的)
讓它不只是剪髮的地方,而是一個有「髮香、書香、咖啡香」的人文空間。
所以我們不只是剪頭髮,還讀書、喝咖啡、聊生活。
我在店裡擺了書架,放滿雜誌、設計書、旅遊誌;也與朋友合作販售手烘咖啡豆。店內有多個展示架,除了髮品外,還陳列台灣在地品牌的產品與介紹:馬修嚴選的優格、起士公爵的蛋糕、春一枝的冰棒、屏東農會的小農商品。
我們不是在「賣東西」,
而是在營造一種氛圍、一種節奏、一種生活方式。
有了這樣的定位,吸引來的自然是志同道合的人。
我們的夥伴會一起讀書、早會時分享心得;也會相約去看紀錄片《紅盒子》《美力台灣》,回來之後一起聊心得,分享給顧客。
這些交流讓工作更有意義,也讓服務變得更有溫度。
#找到你的願景,經營就不會迷路
我常說,無論經營的是哪一種類型的店,都應該先找到自己的 Objective,因為那是你存在的理由,是顧客為什麼願意走進來、同仁為什麼願意留下來的根本。
若只是盲目追求業績、模仿別人家的活動,團隊會疲乏、方向也會散。但當你知道自己「為何而做」,每個活動、每次調整、每場會議都會更有意義。
給經營者的三個策略建議
一、透過 #定位 聚焦資源
策略的第一步不是行動,而是選擇。
明確的定位能幫助你決定該投什麼、不該做什麼。
如果你的店想成為「快速剪」或「高質感沙龍」,選用的產品、講話語氣、環境佈置、價格帶都會完全不同。
不要同時想抓兩種客人,因為那樣你會同時失去兩邊。
二、透過 #參與 凝聚團隊
經營不是靠命令,而是讓大家願意「一起做」。
像那次萬聖節活動,如果我只是說:「大家要妝扮喔!」,可能沒幾個人行動。
但當主管願意先示範,夥伴會感受到那份誠意,這比任何激勵話語都有效。
三、透過 #體驗 創造價值
在服務業裡,顧客不只買產品,更在買感受。
氣味、聲音、對話、空間,都是體驗的一部分。
讓顧客離開時覺得被理解、被照顧、被啟發,這就是品牌最長久的競爭力。
如今每到十月,我仍會想起那次被繃帶包得像木乃伊的自己。
那不只是一次搞笑的活動,而是一段提醒。
領導,不是要站在前面發號施令,
而是願意先放下包袱、讓團隊笑著跟上。
這份 #跳下去 的勇氣,無論是在節慶活動、品牌經營,或是組織管理中,都一樣重要。
因為只有當你願意以真實的樣子出現,
團隊才會願意相信、一起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