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持續從事文字創作,創作的過程中總是充滿趣味。因為在寫作時,我是在記錄自己所知、所想、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思維與哲學,透過文字把它們保存下來。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進擊的部分,我一直在處理與電子書相關的事宜。因為十月即將結束,所以必須在十月底前把電子書部分完成。完成後,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實體書的排版與編輯。
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再往前推進、加快進度。在這個推進的過程中,有一件事非常重要,那就是辨別出什麼是雜訊,專注於真正有價值的部分。簡單來說,我們生活中會有非常多的干擾與雜訊,影響我們推動目標、完成任務。如果無法辨別這些雜訊,很容易就被牽著走。這個現象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議題。
換句話說,在生活、工作與事業中,我們需要去辨別什麼對自己重要、什麼不重要,並專注於真正有價值、具生產力的事情。這也是一種提升效率與自我管理的概念。
舉例來說,我自己會整理哪些是對我來說的雜訊:
- 社群媒體、短影片(Social Media Short Video),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干擾。
- 某些自媒體平台,例如 X 平台(前身為 Twitter),雖然在國外是主流自媒體,許多政治人物、運動員、創業家或創作者都在使用,但對我個人而言,這些資訊反而成了巨大的雜訊。
生活中,還有哪些雜訊呢?我覺得其中一個就是 短影片(Short Video)。這些影片抓眼球、時間短小,但往往沒有太大營養價值。有時候一滑,手指上下移動,可能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甚至半天就過去了。這種碎片化、無意識的消耗,其實是一個巨大的雜訊。
對我來說,短影片和之前提到的社群媒體平台(如 X 平台)都是很明確的雜訊。當然,像 IG、Facebook 這類平台有時也會抓住注意力,但相對而言,不會像短影片那麼長時間地消耗精力。
此外,生活中的雜訊也可能出現在與家人、伴侶或工作夥伴的互動中。在溝通過程中,討論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其實沒問題,這是互動的一部分,但若沒有明確目標,就可能消耗時間與精力。
因此,在溝通與互動中,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結果是什麼非常重要。有時候,明確的目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的雜訊,其中一個就是情緒。很多情緒是沒有意義的,不需要發生,也不會帶來實質幫助。舉例來說,當 A 的觀點與 B 的觀點相互衝突時,往往會產生很多無意義的情緒。對我來說,這些無意義的情緒也是一種雜訊。
在面對這些情緒與互動時,我認為可以善用 同理心 和 認同感:
- 認同感:對方表達觀點時,即使不完全同意,也可以用「我理解,也對」的方式去回應,這是一種建立互動的策略。
- 同理心:當對方犯錯或處理不好事情時,保持理解而不批判,將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陷入情緒糾結。
再加上有意識地專注在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並學會辨別與排除雜訊或干擾,就能讓生活中多出很多加分效果。這是我自己的一些觀察與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