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Dway>
在理財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談報酬率。
年化報酬率幾%、殖利率幾%、ETF一年的漲幅多少。 但走過這些年,我慢慢發現——有一種報酬率,比股票、基金、房地產都更值得關注,那就是「家庭報酬率」。
這並不是什麼新名詞,而是我這幾年在工作與家庭間摸索出來的一種「心態轉變」。
簡單說,就是:當我們投入時間與心力在家庭上,會不會得到相對應的幸福回報?
🏠 一、當孩子一句「你今天又要加班嗎?」成了警訊
前陣子公司案子多,我連續兩週每天都加班到九點多。
有一天,我回家時孩子已經準備睡了,卻突然問我一句:「爸爸,你今天又要加班嗎?」 那一瞬間,我有點愣住。
那不是第一次他問這句話,但那天特別刺耳。
因為我突然意識到,在他眼裡,我似乎已經是那個「總是忙著賺錢、很少在家」的大人。
我知道工作重要,畢竟收入是家庭安全的基礎。
但當孩子的記憶裡,爸爸永遠是「出門前急急忙忙、回家後一臉疲倦」的人時, 我開始懷疑——我在追求財務報酬率的同時,是否正在讓「家庭報酬率」一路下跌?
💡 二、投資可以再買,錯過的時光買不回
我後來開始有意識地調整。
例如週末即使有文件沒看完,我也會關電腦,帶孩子去公園。 那天我們玩籃球,他投不進球,氣呼呼地說:「我打不過你!」 我笑著說:「那我們換一種方式比賽,你累積進十球,週一零用錢加碼50%!」 結果他立刻破涕為笑,那畫面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那次我突然明白:
孩子要的不是你最厲害的表現,而是你最專心的陪伴。
我們總習慣把投資回報當成「金額」,
但家庭回報往往是「時間 × 關心 × 陪伴」的複利。 它不會在報表上出現,卻在每一次笑聲裡默默成長。
📊 三、我開始計算「家庭報酬率」
後來,我真的做了一個表格(這可能是職業病 😅)。
我試著列出「我一週的時間分配」: 工作約60小時、通勤10小時、手機滑社群7小時、陪伴家人8小時。 當我看到那個數字,自己都笑不出來。 如果這是一檔投資,我在最重要的資產(家庭)上,投入比例竟不到10%。
我開始做一些小調整:
- 晚上回家先不看股價,先陪孩子聊今天的事。
- 假日再忙,也固定安排「家庭運動日」。
- 每週至少有一頓晚餐,全家人一起吃,不滑手機。
這些事情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就像定期定額投資,時間久了,效果會累積。
現在孩子看到我下班回家,會主動問:「爸爸,我們這週哪一天要練投籃嗎?」 這句話,比任何股票漲停都更讓我有成就感。
💬 四、職場的成功,不能以家庭為代價
以前我以為「努力工作」就是對家庭最好。
但現在我覺得,「為了家庭而努力工作」與「被工作佔據了家庭」是兩回事。
職場上的成功,如果讓你失去了與家人共享成果的時間,那其實不是成功,而是一種錯位。
我們努力賺錢、存錢、投資,最終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家人能過得更好、更安心嗎? 那如果我們因為追求報酬率,反而錯過了他們的成長、笑容與陪伴, 那份「更好」其實已經變了味。
🌿 五、讓家庭成為你最穩定的長期投資
在金融市場中,我們講「長期持有」;
在家庭生活中,也該有「長期經營」的思維。
有時候你會覺得,家庭的回報看不到、沒數字、沒K線,
但當某一天孩子長大、主動幫你端茶, 或在學校作文裡寫「我最佩服的人是爸爸」, 那就是最真實、最長期的報酬。
我常提醒自己:
理財能讓家變得更穩固,但家庭讓理財更有意義。
投資報酬率是金錢的指標, 家庭報酬率則是幸福的溫度計。
✍️ 結語:報酬率可以計算,幸福卻需要體驗
也許你現在也在為升遷、投資、收入奔波,
這些都沒有錯,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 但偶爾停下來想一想: 你最想照顧、最想守護的人,有沒有真的被你「放進時間表裡」?
當我學會在報酬率之外,也看見家庭報酬率,
我發現——我並沒有賺得比較少, 反而每天都過得更踏實。
因為金錢的累積讓我有自由,
而家庭的陪伴,讓我知道這份自由該用在哪裡。
Dway 所撰寫的📘職場理財雙修,不只是讓錢為你工作,
更是學會在生活裡找到平衡。 真正的財富,不只是資產的成長, 而是你與家人之間,永不虧損的連結。
當然,非常誠摯也歡迎大家訂閱或加入我的頻道,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