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山行裡,看見古道的另一面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琉榔路步道

琉榔路步道

2025.10.25

探險,或許是人類根深蒂固的基因。正因如此,文明得以從一方土地串聯至另一方——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河谷,到埃及的尼羅河;從地中海的航路,到絲綢之路的商隊;直至大航海時代,美洲大陸納入了世界的版圖。

在臺灣,噶瑪蘭廳納入版圖的歷程,也是一場場探險的延續。

隨著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為了越過台北與宜蘭之間重疊起伏的山脈,清廷官員與先民拓墾者一次次開鑿、跋涉,在北台灣的山嶺間留下縱橫的路徑。淡蘭古道,正是這段開拓史的見證。

日治時期以後,隨著鐵道、公路開通,古道逐漸失去原有的運輸功能,或被改為道路,或隱沒於荒煙蔓草之中。直到2015年,千里步道協會展開一系列探勘與修復工程,那些埋沒於歷史與歲月的山徑才重新浮現,讓我們得以循著前人的足跡,回望開山闢徑的時代。

一、啟程

今天我與兩位表弟一同前往瑞芳,開始我們第一段的淡蘭古徑——由瑞芳火車站出發,經苧仔潭古道、琉榔路步道至九份,再續走樹梅坪古道與燦光寮古道,終點是牡丹車站。

理想中的路線清晰明確,然而山中的一切,從不以理想為準

行程訂好後,一場連綿的風雨接踵而至。先是颱風外圍雲系,接著東北季風報到,整個北台灣這一週都籠罩在濃密的灰雲下。我每天都會打開天氣預報,查看「瑞芳」「星期六」「降雨量」的數字,從一開始預測33毫米/日,到星期五我再次查看時已調降至22毫米/日。

根據步道的難易程度,以及逐漸趨緩的雨量,我們最終決定按照原地計劃,出發。

二、屋簷下的暗示

早上八點出頭,我們抵達瑞芳火車站。天色灰白,氣溫涼爽,似乎正好。然而就在踏出屋簷的那一刻,雨落了。退回屋簷下穿雨衣,才剛拿出雨衣,雨勢變小到似乎就要結束,但是當我們再次踏出屋簷,雨勢又立刻變大!就像在跟我們開玩笑一般,現下想來,也許那正是暗示我們:今天,也許不是適合啟程的日子。

但沒有接收到暗示的我們仍然選擇前進,在進苧仔潭古道前,雨已止,天也放晴了些,我們收起雨衣,稍作休整,正式踏入歷史古徑。

三、苧仔潭古道

在基隆河截彎取直前,這裡的河道蜿蜒成潭,農民在岸邊種苧麻,因而得名「苧仔潭」。潭雖不大,但昔日船隻載貨至此,轉為陸運,是淡蘭古道的重要節點。

苧仔潭古道路程不長,步道原始,竹林間的石階似乎仍留著前人走過的節奏,穿過一片竹林後便會在岔口接上琉榔路步道。

四、琉榔路與流籠

琉榔路步道上,整齊的石板階梯取代了原始林徑,走起來輕鬆許多。

「琉榔」源自「流籠」——昔日山區交通不易,人們利用台車或鐵籠以繩索或鋼索懸吊方式,運送人力無法擔負的物品或接送人員,連結兩端的山與溪。礦業全盛時期多以流籠載運礦產或貨品以節省人力。但隨著時間演進,礦業凋零、流籠不再,留下的鋼索痕跡漸被腳印取代,那條被人們走出的路,便成了今日的琉榔路,也是早期九份通往瑞芳的重要道路。

沿途一座人工鑿穿的隧道,石壁仍帶著潮氣。出了隧道,再向上便抵達琉榔頭觀景平台。這裡是古道最高點,昔日流籠的起站。

此處視野極好,我們坐在鐵椅上,看著遠方的海面與基隆河谷,感覺整個北海岸都靜靜展開在腳下。

琉榔路步道上的人工隧道遺跡

琉榔路步道上的人工隧道遺跡

琉榔頭觀景平台眺望北海岸

琉榔頭觀景平台眺望北海岸

五、山壁上的小鎮:九份

琉榔路步道的終點便是九份,抵達九份時剛過11點,從瑞芳出發至此約5.5公里。

接下來的路線還有約10公里,我們決定在這座濕潤山城歇腳吃飯。這是表弟第一次來九份,而我呢?前一次來也是十幾年前的事,對於要吃什麼,我們毫無概念,便選了在每張在豎崎路上拍攝的「標準九份」照片中都會出現的——阿妹茶樓。

茶樓窗外視野遼闊,街上人聲混雜著各地語言。服務生流利地穿梭於日、韓、英三種語言之間,在這座古色古香的山壁小鎮裡,竟有種我們三個才是外地人的錯覺。

飯後,我們在小鎮「迷航」了一段時間,這裡的階梯上上下下,轉個彎,上幾階便又是一處秘境。在這裡你不會苦惱於找不到路,每一個轉角都有足以吸引你發出驚嘆的小巧思,邊迷路邊觀光的我們直到在十二點半,才走回正途,向著樹梅坪古道前進。

走出步道便可望見山壁上的熱鬧小鎮

走出步道便可望見山壁上的熱鬧小鎮

似乎每張標準九份都看得見阿妹茶樓的身影

似乎每張標準九份都看得見阿妹茶樓的身影

六、樹梅坪觀景台霧起山頭

沿著階梯走上樹梅坪觀景台,此處海拔約500公尺,若天氣晴朗,遠山與海景應一覽無遺。但霧氣正緩緩湧上,遠處山嶺逐漸隱沒。我們在觀景台短暫休息,心情樂觀——畢竟,與烈日相比,這樣的天氣似乎更適合健行。

這時的我們還不知道前方等著我們的是什麼,而這團霧氣又會帶來什麼。

續接上燦光寮古道,在平緩的道路上前行一段,在下午1:40左右經過貂山古道的入口,入口旁有一座小土地公廟,供奉台上還有幾包餅乾,但乾糧不多的我們決定保留身上的糖果,沒做奉獻,簡單祭拜後繼續前行。而一個小時後,我們再次回到這裡

霧氣漸濃

霧氣漸濃

貂山古道入口

貂山古道入口

七、步道?河道?

霧氣愈發濃烈,此時已經看不見遠處的山巒與海洋。我們從水泥道路轉入泥地與碎石地,接著便踏入林地,在樹林中行走一段後,開始進入下行的原始石階路,石階濕滑,依靠著繩索欄杆方能免強穩住身體,愈是下行,水氣愈是濕潤。

淙淙的水流聲愈來越清晰,直到河流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方意識到——這河流是我們要通行的步道!連續好幾日的大雨,讓原來的步道變成了河道,湍急的水流讓我們不得不止步。僅是潮濕的石頭尚且滑溜難走,何況是這激湍水流之下的石階,且石階旁還沒有可以依靠的繩索。

我們不冒進,便開始收尋替代路線,離線地圖上顯示,附近有一條台電廢棄車道,我們折往那裡,卻發現車道同樣成了溪流,一條寬闊而清澈的溪流。

再次打開離線地圖尋找第三方案,我們注意到剛才經過的貂山古道可以接往牡丹車站的道路,於是開始折返。

原本山徑已變成淙淙溪流

原本山徑已變成淙淙溪流

台電廢棄車道也變成寬闊河道

台電廢棄車道也變成寬闊河道

八、冷冽風雨突然降臨

霧氣早已遮蓋住我們眼前一切,看不見前面的路,也看不見後面的路。突然一陣冷冽強風灌進山谷,好不容易在狂風吹襲下穿起外套,迎面而來的還有一場大雨,匆忙穿上雨衣,在一片白茫之中,謹慎地走回土地公廟。

貂山古道是水泥階梯,相對原始石階平穩安全許多。雖然水泥步道遭到許多生態保護與步道愛好者的撻罰,但不得不說,此時此刻,我對它心懷感激。

沿古道下行,經過一處「無緣之墓」,彷彿是在總結我們今天無緣完成的燦光寮古道。由於雨勢滂沱,加上沿途已有不少落石,甚至有一處坍方,我們不再多做停留,快步前行,約四十分鐘後,終於走出山口。

步道口右轉三公里便是牡丹車站,左轉則剛好是燦光寮古道的終點。我們回望燦光寮古道,發現涓涓水流沿路而下,匯入前方湍急的牡丹溪中。

我們沒有堅持溯溪走完燦光寮古道是對的選擇,剛才的大雨也必然會對水道帶來更多的變數。而這或許也是淡蘭古道會發展出有如蜘蛛網般的道路系統的原因——當一條路被自然阻斷,另一條就必須誕生。這是地理的智慧,也是人類生存的韌性。

受益於前人開闢的步道,以及資訊正確的離線地圖,讓我們避開了今天的危險。

九、結語

除了九份,全程我們未遇見其他山友。白霧、狂風與暴雨交錯的時刻,身旁兩位表弟成了最堅實的依靠。(雖然更多的是抱歉,讓表弟的第一次健行體驗就遇上驚險)

沿著產業道路往牡丹方向走,路旁開始出現一些散落的房舍。當第一盞屋內的燈光映入眼簾,我心中那塊石頭才真正放下。

本次健行,我們搭乘早上7:24的火車往前瑞芳,再次回到台北時已是晚上6:18,將近11個小時,是我開始健行以來花費最長的時間,遇上的天氣變化與道路狀況也是最嚴峻的一次,我們因此見識到了山徑的另外一面,開闊的視野能一瞬間在眼前消失,石階小徑與瀑布小溪就是一體兩面,文靜的河水偶而也要暴躁宣洩,這便是大自然。

學習自然的節奏,接受變化,面對與克服,也是旅程的意義。

非常感謝兩位表弟的陪同,他們算是在我的盛情邀請下,不好意思拂絕而來吧!為了這次健行,他們必須在早上五點以前起床,從新竹搭高鐵到台北車站,再轉火車到瑞芳,在開始健行前已是一趟旅程。

希望下次,我們能一起走完那段未竟的燦光寮古道,讓這趟霧雨之行,終於有個晴朗的續章。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行走之間
13會員
13內容數
記錄腳步與風景,每一次行走,都是一次新的發現。
行走之間的其他內容
2025/10/20
今天應朋友邀請,我又認識了一條綠廊帶——文山森林公園。
從萬隆捷運站出來,不過十分鐘的腳程。坡道緩緩而上,喧囂的城市漸漸被我們拋在後頭。 它沒有大安森林公園的遼闊,也沒有青年公園的熱鬧,比起植物園倒還大上一些。步道蜿蜒,沿坡拾級而上,竟彷若自己正在爬山。
Thumbnail
2025/10/20
今天應朋友邀請,我又認識了一條綠廊帶——文山森林公園。
從萬隆捷運站出來,不過十分鐘的腳程。坡道緩緩而上,喧囂的城市漸漸被我們拋在後頭。 它沒有大安森林公園的遼闊,也沒有青年公園的熱鬧,比起植物園倒還大上一些。步道蜿蜒,沿坡拾級而上,竟彷若自己正在爬山。
Thumbnail
2025/10/12
瀑布取名絹絲,形如其名,祂不壯觀,也不激昂。祂若影若現的與樹林融為一體,山風攜著水氣,清涼拂面。淙淙水聲、葉片的沙沙聲交織成一曲低調的合奏,讓人心底的喧囂也慢慢沉靜下來。這也許是為什麼祂吸引了無數人前來,成為陽明山的一處聖地的原因吧。
Thumbnail
2025/10/12
瀑布取名絹絲,形如其名,祂不壯觀,也不激昂。祂若影若現的與樹林融為一體,山風攜著水氣,清涼拂面。淙淙水聲、葉片的沙沙聲交織成一曲低調的合奏,讓人心底的喧囂也慢慢沉靜下來。這也許是為什麼祂吸引了無數人前來,成為陽明山的一處聖地的原因吧。
Thumbnail
2025/10/06
太子亭荒廢已久,樹林早已遮蔽望遠的視線,然隱約間仍可見大屯山後繁榮的都市,不知道100年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麼樣的呢?這裡是否為太子休憩所建雖不可考,但這些存在於正史與口耳相傳的故事仍讓人著迷。人類對歷史的浪漫,常常比事實更堅定。山靜靜地看著這些荒誕,不辯駁,也不掩飾,只讓青苔慢慢爬滿一切。
Thumbnail
2025/10/06
太子亭荒廢已久,樹林早已遮蔽望遠的視線,然隱約間仍可見大屯山後繁榮的都市,不知道100年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麼樣的呢?這裡是否為太子休憩所建雖不可考,但這些存在於正史與口耳相傳的故事仍讓人著迷。人類對歷史的浪漫,常常比事實更堅定。山靜靜地看著這些荒誕,不辯駁,也不掩飾,只讓青苔慢慢爬滿一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山裡走到海邊玩水,是我一個浪漫的想法。今年夏天,我們終於完成了! 2023年10月我跟南湖登山小學的幾位夥伴第一次走淡蘭古道中路的時候,我就在想如何帶孩子一起走。這條路線很美,成年人要用三天兩夜走完全段,那麼親子同行要如何拆解呢? 我的提案是:在「泰平共學村」過夜!
Thumbnail
從山裡走到海邊玩水,是我一個浪漫的想法。今年夏天,我們終於完成了! 2023年10月我跟南湖登山小學的幾位夥伴第一次走淡蘭古道中路的時候,我就在想如何帶孩子一起走。這條路線很美,成年人要用三天兩夜走完全段,那麼親子同行要如何拆解呢? 我的提案是:在「泰平共學村」過夜!
Thumbnail
如今,分不清瀉湖和濕地 望過去一片藍地 紅色船隻緩過 浪花短暫滯留了泡沫 濕暖,又隨之而去 無從感知的入夜 在夜中開出一叢熾黃的點花 看進所有光影、聲段 美麗是一句問候 刻劃誰的片段 卻失了焦 漫開的顏色 遠眺 何去何從 的獨自席地而坐 正如看著 看海的人 感受漸慢,漸沉 回應另一頭的吶喊
Thumbnail
如今,分不清瀉湖和濕地 望過去一片藍地 紅色船隻緩過 浪花短暫滯留了泡沫 濕暖,又隨之而去 無從感知的入夜 在夜中開出一叢熾黃的點花 看進所有光影、聲段 美麗是一句問候 刻劃誰的片段 卻失了焦 漫開的顏色 遠眺 何去何從 的獨自席地而坐 正如看著 看海的人 感受漸慢,漸沉 回應另一頭的吶喊
Thumbnail
恰似滔滔溪水向西流。
Thumbnail
恰似滔滔溪水向西流。
Thumbnail
第一個分岔往文山選錯方向 四十五度角一坡接一坡陡上 月珠雄哥指路瞬間無聲無影 腿軟氣促迷途知返不敢勉強
Thumbnail
第一個分岔往文山選錯方向 四十五度角一坡接一坡陡上 月珠雄哥指路瞬間無聲無影 腿軟氣促迷途知返不敢勉強
Thumbnail
入口即山洞看去彷彿若有光 鑽出黑暗是斷崖絕壁的震撼 溪水東流匯經布洛灣砂卡礑 谷底潺湲傳承一脈青碧耀眼
Thumbnail
入口即山洞看去彷彿若有光 鑽出黑暗是斷崖絕壁的震撼 溪水東流匯經布洛灣砂卡礑 谷底潺湲傳承一脈青碧耀眼
Thumbnail
幸好這一段路有被刻意保護,原始海岸線,我們要留給這片土地,最真實的樣子。
Thumbnail
幸好這一段路有被刻意保護,原始海岸線,我們要留給這片土地,最真實的樣子。
Thumbnail
天澄藍 水深闊 白雲悠悠看飛鳥 魚兒跳躍水花破 遊輪沐浴春光 單車沿河迎風 漂流木到眼中逍遙時 大白鷺忽然降落身旁
Thumbnail
天澄藍 水深闊 白雲悠悠看飛鳥 魚兒跳躍水花破 遊輪沐浴春光 單車沿河迎風 漂流木到眼中逍遙時 大白鷺忽然降落身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