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琉榔路步道
2025.10.25
探險,或許是人類根深蒂固的基因。正因如此,文明得以從一方土地串聯至另一方——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河谷,到埃及的尼羅河;從地中海的航路,到絲綢之路的商隊;直至大航海時代,美洲大陸納入了世界的版圖。
在臺灣,噶瑪蘭廳納入版圖的歷程,也是一場場探險的延續。
隨著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為了越過台北與宜蘭之間重疊起伏的山脈,清廷官員與先民拓墾者一次次開鑿、跋涉,在北台灣的山嶺間留下縱橫的路徑。淡蘭古道,正是這段開拓史的見證。
日治時期以後,隨著鐵道、公路開通,古道逐漸失去原有的運輸功能,或被改為道路,或隱沒於荒煙蔓草之中。直到2015年,千里步道協會展開一系列探勘與修復工程,那些埋沒於歷史與歲月的山徑才重新浮現,讓我們得以循著前人的足跡,回望開山闢徑的時代。
一、啟程
今天我與兩位表弟一同前往瑞芳,開始我們第一段的淡蘭古徑——由瑞芳火車站出發,經苧仔潭古道、琉榔路步道至九份,再續走樹梅坪古道與燦光寮古道,終點是牡丹車站。
理想中的路線清晰明確,然而山中的一切,從不以理想為準。
行程訂好後,一場連綿的風雨接踵而至。先是颱風外圍雲系,接著東北季風報到,整個北台灣這一週都籠罩在濃密的灰雲下。我每天都會打開天氣預報,查看「瑞芳」「星期六」「降雨量」的數字,從一開始預測33毫米/日,到星期五我再次查看時已調降至22毫米/日。
根據步道的難易程度,以及逐漸趨緩的雨量,我們最終決定按照原地計劃,出發。
二、屋簷下的暗示
早上八點出頭,我們抵達瑞芳火車站。天色灰白,氣溫涼爽,似乎正好。然而就在踏出屋簷的那一刻,雨落了。退回屋簷下穿雨衣,才剛拿出雨衣,雨勢變小到似乎就要結束,但是當我們再次踏出屋簷,雨勢又立刻變大!就像在跟我們開玩笑一般,現下想來,也許那正是暗示我們:今天,也許不是適合啟程的日子。
但沒有接收到暗示的我們仍然選擇前進,在進苧仔潭古道前,雨已止,天也放晴了些,我們收起雨衣,稍作休整,正式踏入歷史古徑。
三、苧仔潭古道
在基隆河截彎取直前,這裡的河道蜿蜒成潭,農民在岸邊種苧麻,因而得名「苧仔潭」。潭雖不大,但昔日船隻載貨至此,轉為陸運,是淡蘭古道的重要節點。
苧仔潭古道路程不長,步道原始,竹林間的石階似乎仍留著前人走過的節奏,穿過一片竹林後便會在岔口接上琉榔路步道。
四、琉榔路與流籠
琉榔路步道上,整齊的石板階梯取代了原始林徑,走起來輕鬆許多。
「琉榔」源自「流籠」——昔日山區交通不易,人們利用台車或鐵籠以繩索或鋼索懸吊方式,運送人力無法擔負的物品或接送人員,連結兩端的山與溪。礦業全盛時期多以流籠載運礦產或貨品以節省人力。但隨著時間演進,礦業凋零、流籠不再,留下的鋼索痕跡漸被腳印取代,那條被人們走出的路,便成了今日的琉榔路,也是早期九份通往瑞芳的重要道路。
沿途一座人工鑿穿的隧道,石壁仍帶著潮氣。出了隧道,再向上便抵達琉榔頭觀景平台。這裡是古道最高點,昔日流籠的起站。
此處視野極好,我們坐在鐵椅上,看著遠方的海面與基隆河谷,感覺整個北海岸都靜靜展開在腳下。

琉榔路步道上的人工隧道遺跡

琉榔頭觀景平台眺望北海岸
五、山壁上的小鎮:九份
琉榔路步道的終點便是九份,抵達九份時剛過11點,從瑞芳出發至此約5.5公里。
接下來的路線還有約10公里,我們決定在這座濕潤山城歇腳吃飯。這是表弟第一次來九份,而我呢?前一次來也是十幾年前的事,對於要吃什麼,我們毫無概念,便選了在每張在豎崎路上拍攝的「標準九份」照片中都會出現的——阿妹茶樓。
茶樓窗外視野遼闊,街上人聲混雜著各地語言。服務生流利地穿梭於日、韓、英三種語言之間,在這座古色古香的山壁小鎮裡,竟有種我們三個才是外地人的錯覺。
飯後,我們在小鎮「迷航」了一段時間,這裡的階梯上上下下,轉個彎,上幾階便又是一處秘境。在這裡你不會苦惱於找不到路,每一個轉角都有足以吸引你發出驚嘆的小巧思,邊迷路邊觀光的我們直到在十二點半,才走回正途,向著樹梅坪古道前進。

走出步道便可望見山壁上的熱鬧小鎮

似乎每張標準九份都看得見阿妹茶樓的身影
六、樹梅坪觀景台霧起山頭
沿著階梯走上樹梅坪觀景台,此處海拔約500公尺,若天氣晴朗,遠山與海景應一覽無遺。但霧氣正緩緩湧上,遠處山嶺逐漸隱沒。我們在觀景台短暫休息,心情樂觀——畢竟,與烈日相比,這樣的天氣似乎更適合健行。
這時的我們還不知道前方等著我們的是什麼,而這團霧氣又會帶來什麼。
續接上燦光寮古道,在平緩的道路上前行一段,在下午1:40左右經過貂山古道的入口,入口旁有一座小土地公廟,供奉台上還有幾包餅乾,但乾糧不多的我們決定保留身上的糖果,沒做奉獻,簡單祭拜後繼續前行。而一個小時後,我們再次回到這裡。

霧氣漸濃

貂山古道入口
七、步道?河道?
霧氣愈發濃烈,此時已經看不見遠處的山巒與海洋。我們從水泥道路轉入泥地與碎石地,接著便踏入林地,在樹林中行走一段後,開始進入下行的原始石階路,石階濕滑,依靠著繩索欄杆方能免強穩住身體,愈是下行,水氣愈是濕潤。
淙淙的水流聲愈來越清晰,直到河流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方意識到——這河流是我們要通行的步道!連續好幾日的大雨,讓原來的步道變成了河道,湍急的水流讓我們不得不止步。僅是潮濕的石頭尚且滑溜難走,何況是這激湍水流之下的石階,且石階旁還沒有可以依靠的繩索。
我們不冒進,便開始收尋替代路線,離線地圖上顯示,附近有一條台電廢棄車道,我們折往那裡,卻發現車道同樣成了溪流,一條寬闊而清澈的溪流。
再次打開離線地圖尋找第三方案,我們注意到剛才經過的貂山古道可以接往牡丹車站的道路,於是開始折返。

原本山徑已變成淙淙溪流

台電廢棄車道也變成寬闊河道
八、冷冽風雨突然降臨
霧氣早已遮蓋住我們眼前一切,看不見前面的路,也看不見後面的路。突然一陣冷冽強風灌進山谷,好不容易在狂風吹襲下穿起外套,迎面而來的還有一場大雨,匆忙穿上雨衣,在一片白茫之中,謹慎地走回土地公廟。
貂山古道是水泥階梯,相對原始石階平穩安全許多。雖然水泥步道遭到許多生態保護與步道愛好者的撻罰,但不得不說,此時此刻,我對它心懷感激。
沿古道下行,經過一處「無緣之墓」,彷彿是在總結我們今天無緣完成的燦光寮古道。由於雨勢滂沱,加上沿途已有不少落石,甚至有一處坍方,我們不再多做停留,快步前行,約四十分鐘後,終於走出山口。
步道口右轉三公里便是牡丹車站,左轉則剛好是燦光寮古道的終點。我們回望燦光寮古道,發現涓涓水流沿路而下,匯入前方湍急的牡丹溪中。
我們沒有堅持溯溪走完燦光寮古道是對的選擇,剛才的大雨也必然會對水道帶來更多的變數。而這或許也是淡蘭古道會發展出有如蜘蛛網般的道路系統的原因——當一條路被自然阻斷,另一條就必須誕生。這是地理的智慧,也是人類生存的韌性。
受益於前人開闢的步道,以及資訊正確的離線地圖,讓我們避開了今天的危險。
九、結語
除了九份,全程我們未遇見其他山友。白霧、狂風與暴雨交錯的時刻,身旁兩位表弟成了最堅實的依靠。(雖然更多的是抱歉,讓表弟的第一次健行體驗就遇上驚險)
沿著產業道路往牡丹方向走,路旁開始出現一些散落的房舍。當第一盞屋內的燈光映入眼簾,我心中那塊石頭才真正放下。
本次健行,我們搭乘早上7:24的火車往前瑞芳,再次回到台北時已是晚上6:18,將近11個小時,是我開始健行以來花費最長的時間,遇上的天氣變化與道路狀況也是最嚴峻的一次,我們因此見識到了山徑的另外一面,開闊的視野能一瞬間在眼前消失,石階小徑與瀑布小溪就是一體兩面,文靜的河水偶而也要暴躁宣洩,這便是大自然。
學習自然的節奏,接受變化,面對與克服,也是旅程的意義。
非常感謝兩位表弟的陪同,他們算是在我的盛情邀請下,不好意思拂絕而來吧!為了這次健行,他們必須在早上五點以前起床,從新竹搭高鐵到台北車站,再轉火車到瑞芳,在開始健行前已是一趟旅程。
希望下次,我們能一起走完那段未竟的燦光寮古道,讓這趟霧雨之行,終於有個晴朗的續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