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品榕/採訪撰稿 邱志翔/攝影
「黃玠,創作歌手,身上擁有一半客家人血液的水瓶座, 擅長吉他、直笛演奏。」黃玠國有限公司的簡介上這樣寫著。三十多歲才發現自身留有客家血液的水瓶男子黃玠,近幾年一邊慢慢了解客家文化,一邊拾回了更多的自己與家庭記憶,今天來到北桃園的他,帶著一如既往的浪漫與幽默,準備與大家一同挖掘更多尚未知曉的客家風景!
第一站:桃園北區客家會館
「沒想到桃園有這樣的地方耶!」遠遠的就見到正在悠閒盪著鞦韆的黃玠。北區客家會館前的大公園是許多當地居民的休閒重地,而位於桃園市楊梅區的北區客家會館作為第一站,不只專為推廣客家文化、提供社區聚會與文化活動的場所,更自2009年落成以來,便成為在地客家族群和居民的重要聚集地,透過多樣化的展覽和活動呈現客家傳統與文化特色。
鞦韆盪完,從公園走向客家會館,黃玠便感受到會館的建築設計別有用心。經由客家會館專員的介紹,才發現這棟建物不只結合了傳統與現代,更融入「四合院」的空間概念,象徵客家人的團結精神與居住型態。而會館內設有會議室、表演廳、多功能教室等空間供大眾租借使用。每年,會館也會定期舉辦大型活動,如「客家傳統音樂節」,吸引許多民眾和遊客前來,更積極與學校、社區組織合作,提供學生與居民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就是希望能激發出隱身在北桃園的客家能量,讓客家傳統在現代生活中得以延續並煥發新的生命力。
沿著樓梯走上二樓,便會發現兩間展覽廳,其一是客家山歌國寶賴碧霞的人物展覽,彎著腰仔細看玻璃櫃裡的文物和展版內容,原來黃玠以前就知道賴佩霞老師,「以前會在電視的客家台看到她,現在能在展覽看到這些她穿過的衣服、手稿很感動,想到她一生都在做這件事就覺得很浪漫,她一定是真的很喜歡。」另一個展間則是客家詩人杜潘芳格,拿起展場中的話筒,另一頭傳出杜潘芳格唸詩的聲音,「好像在跟他講電話喔。」原來除了文物展示,這裡也設有一些互動裝置,讓大家能以更有趣的方式認識這些作品。「我覺得這些創作都是取自他們的日常生活,超浪漫、超真實的!」同為創作者的黃玠興奮的說道。
第二站:霄裡玉元宮
距離客家會館步行約五分鐘的距離,黃玠抵達今天的第二站:霄裡玉元宮。這裡是當地龍潭客家族群的重要信仰中心之一,主要供奉玉皇上帝,每逢玉皇上帝聖誕,玉元宮都會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吸引信眾和遊客前來參拜祈福之餘,也承載了當地居民的情感聯繫。而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玉元宮,為了抵抗時光的侵襲,歷經多次重建與修復,而在四年前,廟方決定以現代建築工法進行一場大整修,就是希望能這座廟宇陪伴這裡的人們走過更多的年歲。
走進玉元宮,首當其衝的是沉甸甸的宗教神聖氛圍,塞滿視野的則是豐富華麗的藝術裝飾,龍柱、彩繪門神、大殿樑柱雕刻等作品,「我很喜歡看廟宇裡的各種藝術,也覺得一間廟其實聚合了在地人生活,是大家一起完成的巨大藝術品。」在廟中四處張望欣賞,誠心的拜拜後,黃玠跟著廟方人員來到二樓穿堂,這裡擺放了些許在修復時保留下來的歷史文物,比如乾隆時期的神桌、神轎等,樣樣都超過百年。認真聽著廟方人員娓娓道來,黃玠也不時發出驚嘆的聲音,「我對那種幾百年前的東西會有一種『這個東西以前原來是這樣』的感覺,也會忍不住去想像那個時候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感受著玉元宮百年來的累積,來到屋頂時已是傍晚,趕在天黑前把霄裡的景色收進眼底,金黃天色更映照出屋頂上的精緻雕刻與鮮豔的剪黏藝術,「這裡也太美了吧!」登高就是為了遇見更好的景色,霄裡玉元宮不只是當地珍貴的文化資產,更見證了的在地百年的歷史發展,客家文化與傳統信仰在這裡找到了共生的路徑,並一同碰撞出迷人的風景。
第三站:霄裡石母娘娘浣衣池
車子開進田間小路,一陣彎彎繞繞後,停在一旁的空地。下車後再走個幾步就來到了今天的最後一站:霄裡石母娘娘浣衣池。大樹下一處由天然泉水匯集而成的水池,而水池旁則是以木頭簡單搭起的棚架,裏頭供奉著「石母娘娘」,即象徵生育與保護婦女的女神。傳說中,石母娘娘守護著這片天然的浣衣池,當地婦女經常在此洗衣,並在勞動中祈求家庭幸福與平安,而如今每年仍有信眾前來供奉,祈求石母娘娘保佑家庭平安、子孫昌盛,也依然是當地居民交流與連結的重要據點。
正當享受著浣衣池周圍的安靜清幽,一旁的住家開門,一隻熱情的小狗從屋內跑來,大家與小狗一番嬉鬧後,一台機車在樹旁緩緩停下,一位婦女提著一大籃衣服走到浣衣池邊放下後,先是走去石母娘娘前祈福,接著去一旁拿出大盆子,熟練的倒入洗衣粉、從浣衣池取水舀進盆內、放入衣物,最後開始洗起了衣服。「竟然真的還有人在這裡洗衣服耶!」原以為隨著時代變遷,浣衣池已不再是洗衣場所,沒想到竟然還能夠直擊洗衣場景,讓黃玠相當驚喜,「在池邊洗衣服的這種生活感超強的,好想在這裡生活看看呀。」蹲在池邊,親自用雙手感受浣衣池裡的天然泉水,在黃玠眼中,看似瑣碎的日常,總是蘊藏著無限的浪漫。
好好生活就是最浪漫的事
旅程在生活的浪漫中劃下尾聲,「以前不知道桃園有這些地方可以去,之後會想再來走走。」黃玠笑道。原來北桃園也埋藏著這麼多關於客家的大小事!在這些風景中,不只為留著客家血液的黃玠打開了對客家文化更深的認識,也帶走了一些來自生活記憶的溫暖感動。
從現代化的北區客家會館,到充滿歷史風韻的霄裡玉元宮,再到承載著傳統生活氣息的石母娘娘浣衣池,時間累積出記憶,也串接起在地的客家文化脈絡,而無論世代如何更替,日常總是因著人們而生,並透過建築、音樂、文學……等方式,以最浪漫而真實的姿態,被留存在這片土地上。
文章請見第40期《MEET 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