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時候不是怕痛,而是怕清醒後,看到自己太久沒成長。」
手術後兩週,今天要去拆線。
我坐在診所的候診椅上,嘴裡還有淡淡藥味,心裡卻莫名地——放空了。
不曉得是不是麻藥後遺症太強,還是因為人生忽然按了暫停鍵,
腦袋就這樣開始亂飄:
「唉,我這麼懶散的人,光是養兩個孩子、顧家、上班,就忙得連滑手機都成奢侈品。那我還能有其他收入的可能嗎?」
腦中立刻浮現姊姊的臉。
她大我兩歲,卻早就活成我想要的樣子。
最近她的公司因為換董事長引發人事震盪,她居然很乾脆地說:「不幹了!」
然後就真的退休。
退休耶!才四十幾歲!靠的是什麼?
被動收入。💸
聽她聊起這一路的理財方式,我只能說——
她根本是「無腦理財界」的天才。
不靠爆紅投資、不靠運氣,而是長年「穩定存股+資金分散」。
疫情前還跟幾位阿姨合資買房,現在房子翻了兩三倍,整個人過得閒雲野鶴。
而我呢?
我坐在診所裡,還在數著口腔裡的縫線數,連「錢滾錢」都滾成「生活滾我」。😆
我開始胡思亂想。
是不是應該也來點什麼「小副業」?
例如:
📍 開個小網店?
📍 寫點東西上方格子?
📍 或是整理家裡的閒置物品上蝦皮?
想著想著,腦海裡閃過「被動收入」四個字。
但老實說,媽媽的人生有多被動,理財就有多被動。
每天的「現金流」是:
孩子的牛奶錢、尿布錢、才藝課學費、保險費……
被動?不存在的。
唯一能被動的,是晚上終於能癱在沙發上的那幾分鐘。😩
不過,也許姊姊那樣的生活,不是一夕之間得到的。
她的無腦存股,其實是長年累積的紀律與勇氣。
而我現在,也許只是晚出發幾步。
想到這裡,我忽然覺得——
也許每個人的「理財拆線期」都不同。
有人早早拆完線、開始重生;
有人還在等麻醉退去、慢慢復原。
但只要有開始,總有一天也能說:「拜~see you~我也要去過我的被動人生啦~」
結果呢?
就在我想著要不要再定期定額買點ETF的時候——
醫生笑著走出來說:「好了喔,線拆完囉!」
我一愣:「咦?這麼快?」
看來,人生有些事,想太久,反而就錯過那個剛剛好的時機。😉
💡 英文小語:
"Healing takes time, but growth takes courage."
(康復需要時間,而成長需要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