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知道,言語、文字,都是帶有能量與力量的。
最早以前在身心靈課程裡常聽到一句話:
「我想要=我沒有。」
↓而是要變成
「我要」
↓再到後來又說
「要說『我有』,因為顯化發生在已然的振動裡。」
這是一條顯化語言的演變路徑,從渴望 → 決定 → 擁有。
無論是課程、書籍,還是古老的符文,都在提醒我們:
語言與文字,是意識與實相之間的橋樑。
意識創造實相,而影響意識的,正是文字和言語。
幾年前我上完 Access Consciousness (AC) 基礎課時,我是個超級實踐派🤣。
AC 提到有六個詞不要說:為什麼、嘗試、需要、想要、但是、從不。
我立刻把它們錄下來,每天播放提醒自己。
它們成了我的語言天線。
和朋友聊天時,只要聽到或是說到這些詞,我會立刻停下、重新說一遍。
這讓我看見:語言,就是意識的即時投影。
這幾天我又和朋友聊天時,
我朋友的「但是論」又來了😅。
「我很想放鬆,但是工作太多。」
「我想去旅行,可是放不下工作。」
我一邊聽,一邊在心裡浮現那個熟悉的「但......是」。
打開 GPT 和它大聊「但是」與「可是」的差異時,
我突然意識到一個驚人的真相:
原來在準備 ONO L1 開課的這段時間,
因為招生不順,我也在自己的語言裡,
用了好多「為什麼」和「但是」。
那一刻,心情有點衝擊,卻也讓我鬆了一口氣😁。
至少,覺察的能力還在😁。
招生不順時,我腦子像打結一樣,不斷想去理解「為什麼」,拼命用「但是」來解釋。
後來,我提醒自己【真的回歸】。
當我沉進安靜裡,不再追問「為什麼」之後,那股緊繃的能量,慢慢鬆開了。
現在回想起來, 也許我沒有準備好的,不是課程, 而是【沒有允許能量如實流動】。
想想也挺有趣的, 我錄了那段提醒自己的聲音好多年, 沒想到最後提醒我的, 竟然是在和GPT的對話裡🤣。
也許這就是語言的力量吧。
它不只藏在課程裡,也在對話裡、生活裡,甚至在我們不經意說出的「但是」之間。
語言,遠超過表達的工具。
它是我與宇宙校準、對話的橋樑。覺察每個詞語的振動,改變一個詞,即是校準一次頻率,從而改變我存在的狀態。
也不需要太苛責自己。
每一個「但是」都不是錯誤,
每一個「為什麼」也不是背叛,
它們的出現只是提醒,提醒我看見、覺察、停下來、重新選擇。
因為每一次覺察,
都讓我比昨天,更靠近那個能自由說話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