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川習會匆匆忙忙結束了。
今年以來,全球貿易體系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動盪與重塑。在美中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爭端主導下,一系列關稅措施和談判進程深刻影響了全球產業鏈、金融市場,乃至地緣政治的格局。
伴隨著一系列看似對中國的激烈政策,但目前結果其實中國的關稅鬆動,以及對重要盟友韓國、日本和台灣的關稅明確化。本次談判的結果,在於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調整和北京的對等承諾。美國將對中國芬太尼等商品的關稅往下降10%,而中國則承諾恢復採購美國大豆,暫停稀土出口管制至少一年,並同意重新討論晶片銷售問題。
如果將當前的談判結果與六年前來看,川普第二任上任前的美中貿易環境進行對比,確實會引發一個尖銳的疑問:美國究竟對中國的關稅貿易戰中「討到了多少便宜」?
這次雙方貿易摩擦的激烈程度勝過2019年。但如今,即便在經歷了大規模的關稅互徵後,若主要結構性問題未能獲得根本性解決,這種關稅的調整其實為一場昂貴的原地踏步。
中國以恢復大豆採購和暫停稀土管制作為交換籌碼,這些多屬於可逆轉且短期內易於執行的採購承諾,而非結構性改革。這使得當前的談判成果,其實也不過是回到了六年前的狀態,甚至中國還討回了一些東西。
因為美國投入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成本來發動貿易戰,最終換來的卻是雙方各取所需的短期平衡,而中國則在的談判桌上獲得了喘息空間。
這次的美中的元首會面,就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全球資本市場提振、轉換供應鏈和財政收入的優化行動。
...
以台灣周圍的國家,韓國對等關稅從25%降至15%,日本也換來了15%的關稅。但台灣的對等關稅卻依舊停留在20%。不知道這是否是華盛頓政策制定者在關稅策略上的雙重目的?
- 地緣政治與產業鏈重塑: 透過對韓國和日本的關稅調整,即使最終仍是15%的課徵。美國在維持一定程度的貿易壓力下,可能也達成了鞏固印太地區盟友關係,並推動關鍵產業鏈,如鋼鐵、造船向美國轉移的長期目標。
- 財政收入的間接補貼: 最關鍵的,是對盟友和夥伴徵收的關稅,實質上為美國財政帶來了可觀的直接收入。雖然對外宣稱的目標是平衡貿易赤字,但這些關稅收入成了美國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 擴大投資:台灣依舊維持20%的關稅,美國是否來要求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退讓呢?
透過先對其他國家「先調高預期,後降低」的策略,美國最終達到了比關稅貿易戰前更高的稅收水平,這有效地幫忙美國財政抑著了收入。這筆從盟友和貿易夥伴處徵收的款項,為美國日益膨脹的債務壓力提供了緩衝。
迄今,標普500指數從年初以來上漲了17%,台股大盤更是上漲了23%,股價屢創新高,一片欣欣向榮。原本4月人人擔心的債務問題,美國債務依舊飆升至38兆美元。
美國政府在貿易談判策略上最成功是,透過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和隨後的降溫,成功地管理了市場預期,為金融資產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預期管理下的市場信心,關稅不確定早已在市場上消除。任何形式的休兵或關稅降低,無論實質內容如何,都會立即被市場解讀為風險解除的信號,而推動股價上漲。美國精心調控的貿易談判節奏,成功地將市場預期從全面開戰調整到有限競爭,為大家提供了娛樂效果。
儘管聯準會面臨通脹壓力,但全球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和持續的流動性投放,是支撐資產價格上漲的根本動力。
對盟友徵收的關稅收入,在短期內創造了美國財政健康,進一步加強了市場對美國經濟韌性的信心。
對於美國而言,成功地將股市抬升至歷史高位,鞏固了選民信心;同時透過對盟友的關稅,為其天文數字的財政赤字開闢了新的收入來源。
對於中國而言,成功地以拖住了美國的懲罰,並避免了關稅戰的進一步升級,並為未來的長期競爭保留了實力。
對於日韓盟友而言,雖然仍需面對15%的關稅,但相較於初始的高關稅預期,這已是一種相對的勝利,使其產業鏈的規劃得以繼續。
對於台灣而言,雖然半導體被排除在關稅之外,但對於其他產業只能繼續苦撐。現在仍舊「享有較高的關稅」,不知美國是在打什麼算盤。
在日韓享受15%關稅待遇之際,台灣的暫行稅率20%顯得格外刺眼。這不僅僅是5個百分點的差距,更是對台灣在全球貿易中特殊定位的考量。
儘管說台灣與美國關係密切,但其非正式盟友的地位使其難以享有與日韓相同的貿易待遇,這也是地緣政治現實的體現。
今天的會面,川普覺得美國佔上風,習近平也覺得中國佔上風。皆大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