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台灣面臨的關稅議題,實際上牽動的不僅是經濟政策,更是國際政治的複雜盤算。我認為,即便到了8月1日,台灣也未必會公佈相關的談判結果。這並非因為官員不夠努力或是缺乏誠意,而是因為這場談判所涉及的籌碼過於龐雜與多層次。
我們必須認清,台灣所面臨的局勢並非單純的雙邊貿易議題。除了和其他國家一樣,需要在投資、關稅、商品採購等面向上協商外,我們還得處理開放市場、貿易壁壘等更為敏感的籌碼。更重要的是,台美談判本身並非單獨存在,美國此刻也正在思索如何在全球戰略上制衡中國。這意味著,美國與台灣的談判,同時美國也在評估和中國的談判結果,台灣是美國與中國之間較量的一部分。
當美國在計算如何取得其理想條件時,加上中國的關稅政策不斷延後,這個不確定性使台灣更難在短時間內對外宣布明確的結果。對美國而言,台灣在美中戰略對抗格局中扮演的角色,不僅關乎美方如何藉由台灣牽制中國,更攸關其對台直接投資及供應鏈佈局之再平衡。
從美國的角度,台灣必須在經濟利益與戰略安全的縫隙中行事謹慎,以確保美國的利益最大化。然而,對台灣而言,除自身經濟規模難以比擬日韓等國對美投資與採購規模外,若全面配合美國的對中戰略,勢必對台商在中國的投資及產業鏈運作帶來影響,這也是台灣政策制定者難以忽視的結構性制衡因素。
以上內容是我在臉書7月31日前的發文內容,提前在賴清德總統8月1日的發文推導出來。

這邊分享一下自己的推導想法,在解讀台美關稅談判這類高度政治化的事件時,我習慣從各國互動的線索抽絲剝繭,深入推導檯面下的行為邏輯。我認為,單純追逐媒體報導的關稅數字,例如10%、15%、20%或32%等,往往會讓我們陷入資訊迷霧。這些數字在談判過程中,多半是各方放出的風聲或測試氣球,不見得是最終結果。
我的分析方法是將關注點放在互動行為上,尤其是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訊號:
當美中關稅談判出現延後,而台灣的行政院又提前釋出預警,這絕非巧合。它可能反映了美國在中國處理問題的優先順序調整,行政院的作法打算要為接下來作緩和。這類的行為風向比任何關稅數字更能透露結果。行政院的提前預警,不只是單純的善意提醒,更是一種緩和作用。這可能是為了緩和輿論、為潛在的衝擊預作準備。
此外,我對媒體的解讀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當談判結果正式公布後,大眾的焦點會轉向最終定案的數字,這時我反而會回過頭去檢視,在談判過程中,哪一家外媒的說法與最終結果最為接近。我不會將這些報導視為絕對真理,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重要的校準工具。透過這種回溯性的驗證,我可以建立起一套更可靠的媒體判斷模型,為下一次的分析提供更精準的參考依據。
最後一點,我一直無法理解台股大盤突破2萬點之後,政府基金仍在護盤的現象,讓我感到費解。然而,這或許意味著政府早已預期這波行情將是一場延長賽。這種人為干預的市場行為,也使得我過往的研究方法不能適用。雖然政府基金的護盤可能在於維持市場穩定,但這種干預市場的影響會持續多久?
作為一個洞察家的價值,在於能否透過觀察複雜事件中的互動行為,而非單純追逐表面的熱點數字,來洞悉其背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