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書裡,長頸鹿想玩蹺蹺板,卻因身形龐大無法一人完成遊戲。幸運的是,他遇到了老鼠,但老鼠太小,無法達成平衡。狗和猴子雖加入,也無法單獨與長頸鹿配對。然而,當大家合力時,終於讓蹺蹺板平衡起長頸麗,展現出合作與團隊精神。

近期台灣爭取與美國談判關稅優惠,起初外界希望成為亞洲首個取得協議的國家,後來轉向期望在稅率上取得比其他國家更優的條件。然而從美國前幾波陸續公布的內容來看,這些初步稅率可能並非最終定案。
對台灣而言,若此時得知稅率談判結果,表面上或許佔得先機,但其實還是有很大的不確定。倘若如日本、韓國等同產業競爭國家於8月1日前達成更有利協議,這時候定案的國家恐怕淪為徒然歡喜,甚至造成無意義的成本耗損。估計進出口商現在依究還是很難拿捏。
美國想要用關稅填補其國定的債務缺口,進而重塑貿易之間的關係。美國買家需要決定如何尋找替代供應,這會影響由此產生的全球重組模式,例如,買家是否首先關注關稅最低的國家?買家是否通過尋找地緣政治上最接近美國的國家來尋求穩定?買家是否優先考慮重新安排的簡單性,與潛在供應最大的賣家接觸,以盡量減少買家需要建立的新商業關係。
而中國的出口商可能會率先從美國轉移到其他市場。這將導致中國從美國轉向歐洲或其他國家銷售更多產品。所以其他國家的製造商可能會面臨當地區域市場的相對供應過剩的問題。當然美國的進口商也有可能因為從中國的進口減少,轉往其他國家的出口商。因此,其他國家的製造商可以選擇向美國銷售更多產品。
不過匯率又是另一回事了,有些製造廠商不想受到匯率和關稅的影響,乾脆直接去美國設廠,供應美國的內需。
但美國也不見得是什麼產業都歡迎,川普整天朗朗上口威脅的半導體、藥品、iPhone組裝廠…等。就是很受美國歡迎的。其他的產業例如,歐洲既是美國主要的出口市場,也是中國產品的重要進口國。若歐洲沒有遭遇重大貿易壁壘,中國對美出口受限的產品,便可能轉向歐洲市場。結果可能是,美國孩子將玩捷克製的玩具,而不再是中國製;歐洲孩子則改玩中國玩具,取代本地產品。這種因關稅變化而產生的替代效應,將迫使進口商與出口商不斷調整,尋求成本最低、稅率最優的市場。
從產業層面來看,各國相似產業在全球市場中競爭激烈,稅率的變動如同蹺蹺板的傾斜,將深刻影響競爭態勢。美國此番重整供應鏈的做法,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核心模式卻未改變。歐洲仍扮演出口與進口的雙重角色,東南亞仍在中國電子產品出口中居關鍵地位,而加拿大則一直認為對美國出口受到的影響相對有限。但上半年拚命拉貨的結果終究還是會面臨供需失衡,讓特定產業可能面臨庫存過剩的困境。
不論關稅最終是10%、20%或30%,總有一方需為這些調整買單。可能是進口商、出口商,也可能是零售業者或最終消費者。貿易重組與關稅政策的蹺蹺板效應,至少在短期內,跨國公司可能不得不應對這樣一種環境,企業將以減少、取代、重新排列不同方式進行。產業調整減產可能是短期內的唯一選擇,減少銷售但調整定價方法是一個戰略選擇。如果可以找到取代的買家這樣會很簡單,因為幾乎不會犧牲品質,但這還需要有應急需求的買家合作。最終還是要面對重組,在全球範圍內產生漣漪,擴散其影響。
關稅壓力對中小企業而言重如山,而對所有參與者來說,最大痛點仍是不確定性。關稅上調的影響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反映在最終產品價格中,因為企業可能選擇在關稅上調前消耗完進口產品的庫存後再提高受影響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或者因為對中間產品的關稅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在供應鏈中發揮作用。如果關稅擾亂了供應鏈或拖累了生產力,價格上行壓力可能會更大。如果貿易協定能夠盡快達成,如果企業能夠迅速調整其供應鏈,或者如果企業能夠利用其他調整幅度來降低其受關稅影響的風險,那麼關稅對通膨的最終影響可能會更加有限。
在這場全球貿易蹺蹺板上,誰能平衡得當、誰又會被拋向半空,關鍵不只在稅率而已,而是每個國家產業決策的靈活戰略與多國合作的默契。不知道需要花多久時間來完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