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下令停產便士,引發全美零錢危機!加油站、沃爾瑪、克羅格等零售巨頭如何應對?本文深度解析便士短缺背後的利潤侵蝕、法律困境與消費者影響。
引言:收銀機的警鐘,為誰而鳴?
收銀機的叮噹聲,曾經是美國商業最熟悉的背景音,如今卻變成了混亂的序曲。一場由特朗普總統年初下令停止生產便士(一分錢硬幣)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正以超乎預期的速度席捲全美。從街角的加油站到巨大的賣場,零售商們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零錢戰爭」。他們不僅要應對便士的枯竭,更要在一個缺乏明確指導的法律灰色地帶中,艱難地平衡顧客滿意度、法律合規性與自身的利潤。
前線實錄:從加油站到賣場的混亂應對
便士的消失,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或許只是感覺上的不便,但對於每天處理成千上萬筆現金交易的零售商來說,這是一場真實的運營危機。全美零售聯合會(NRF),這個代表了沃爾瑪、塔吉特、梅西百貨等零售巨頭的組織,其高級主管Dylan Jeon直言:「任何接受現金的商家都在努力應對這一問題。」這場危機無差別地打擊了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零售商。
在第一線,我們能看到各種應對策略:
- 警告與引導: 連鎖便利店Sheetz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門店張貼告示,直接告知顧客「美國造幣廠不再生產便士」,並鼓勵使用無現金支付或將金額湊整支持慈善。
- 強制四舍五入: 威斯康星州的連鎖店Kwik Trip更進一步,直接宣布其850家門店將現金交易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5美分。達拉斯的一家分店也貼出類似警告。
- 尋求準確零錢: 美國最大的雜貨連鎖店之一克羅格雖仍在評估影響,但許多分店已貼出告示,要求顧客盡量提供準確的零錢。藥妝店CVS的個別門店也因「便士短缺」而採取了同樣的做法。
這些看似微小的調整,背後是零售商們巨大的無奈與潛在的利潤損失。
為何要「殺死」便士?成本與效益的殘酷現實
為何一個存在了兩個多世紀的硬幣會被突然「除名」?答案很簡單:錢。
目前,生產一枚便士的成本約為3.69美分,遠高於其1美分的面值。美國政府計算,停止鑄造便士每年可節省約5600萬美元。雖然美國財政部表示流通中仍有約1,140億枚便士,但它們的利用率極低,大多最終沉睡在抽屜和存錢罐裡。
從經濟學角度看,淘汰便士是理性的選擇。加拿大、澳洲、愛爾蘭等國早已這麼做,他們將現金交易四舍五入,同時保持電子支付的精確性,從而降低了鑄幣成本,簡化了現金處理。
法律的陷阱:四舍五入的兩難困境
然而,在美國,這個看似簡單的經濟問題,卻撞上了一堵複雜的法律牆。
包括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和伊利諾伊州在內的幾個州,都設有嚴格的消費者保護法,要求零售商在現金交易中必須提供準確的零錢。這就造成了一個致命的兩難:
- 如果四舍五入,零售商可能面臨顧客投訴和州政府的罰款。
- 如果不四舍五入,在便士短缺的情況下,交易將無法完成,或者零售商必須自掏腰包彌補差額,從而侵蝕利潤。
例如,大型旅遊中心Love's Travel Stops就表示,如果商店用完了便士,所有現金交易的零錢都將被調整至有利於顧客,公司將承擔所有差額。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成本。
零售集團對特朗普政府和立法者缺乏指導感到極度沮喪。NRF一直在遊說,希望獲得關於四舍五入做法的明確、一致的規則。在一封致國會的信中,多個行業組織警告稱,如果問題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地區,合法地與顧客進行現金交易將面臨挑戰。」
結論:一個便士的消失,一個時代的縮影
便士的消失,遠不止是一枚硬幣的退場。它是一個微觀鏡,映照出美國在經濟轉型、法律適應和政治決策之間的複雜博弈。
對於零售商而言,這是一場關乎生存的現實考驗。對於消費者而言,這可能意味著現金交易習慣的改變。正如一位賓夕法尼亞州居民所說:「我都說不清楚上一次出門帶硬幣是什麼時候了。我真的不認為人們會在意它們的消失。」
或許,當便士的叮噹聲徹底消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才會真正意識到,一個小小的改變,也能在龐大的商業機器中,引發如此巨大的震動。而這場由便士引發的混亂,最終將如何收場,仍懸而未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