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表面之下的劇變
特斯拉(Tesla)剛剛公佈了其創紀錄的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亮眼:車輛交付量、營收和自由現金流均創下歷史新高。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另一份證明其在電動車市場主導地位的成績單。然而,這些數字僅僅是故事的冰山一角。真正的重磅消息,隱藏在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中,揭示了一場深刻的戰略劇變。
這不再只關乎賣出更多的電動車。特斯拉正在明確地將自己從一家電動車公司,重塑為一家「現實世界人工智慧(real-world AI)」公司。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會議開場便直言,公司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這不僅僅是焦點的轉移,而是一次經過深思熟慮的、對全新身份的公開宣言。以下五個從財報與會議中提煉出的驚人真相,將徹底改變你對這家公司的看法。
1. 盈利下滑,卻猛踩油門?解開特斯拉的逆向策略
財報中最令人困惑的信號,莫過於盈利能力與擴張計劃之間的巨大反差。財務數據顯示,特斯拉第三季度的GAAP營業利潤同比下降了40%,營業利潤率被壓縮至5.8%。在傳統商業邏輯中,這通常是收縮和削減成本的信號。
然而,馬斯克卻在電話會議中宣布了相反的計劃:特斯拉打算「盡我們所能地快速」擴張汽車產能,並設定了一個宏大的目標—在未來24個月內達到年化300萬輛的生產速率。這種逆向操作的背後是什麼?答案只有三個字母: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動駕駛)。
推動這一反直覺策略的,是公司內部對解決「無人監督全自動駕駛」已然浮現的「百分之百的信心」。特斯拉相信,一旦FSD被完善,它將解鎖如此巨大的未來需求,以至於現在即便犧牲短期利潤,也要最大化車輛的部署。此舉徹底改變了每輛售出汽車的估值模型:它不再是一次性的硬體銷售,而是部署一個未來能持續產生收益的人工智慧網絡節點。
「真正的殺手級應用是什麼?就是你能在車裡發簡訊嗎?如果你告訴別人,是的,這輛車現在非常出色,你可以在車裡的整個過程中都在用手機發簡訊。那麼任何能買得起這輛車的人都會買,故事結束。」

FSD 累積行駛里程&特斯拉 AI 訓練能力
2. 能源部門的真正目標:為全球AI革命提供動力
大多數投資者和觀察家將特斯拉能源視為一個獨立的「綠色能源」業務。然而,財報會議揭示了一個更宏大、更具戰略性的目標:特斯拉的能源部門正在轉型,成為全球AI革命的關鍵推動者。
會議中透露,其Megapack大型儲能系統在「人工智慧和數據中心應用」領域的需求出現了「顯著增長」。這背後的邏輯清晰而有力:AI的爆炸性增長需要建設龐大的數據中心,而這些數據中心巨大且恆定的電力需求,本身就是對電網的一種破壞穩定的力量。像Megapack這樣的電池儲能系統(BESS),不僅僅是錦上添花,更是穩定電網、進行削峰填谷,從而實現AI繁榮的關鍵基礎設施。
馬斯克用一句驚人的話總結了其潛力:
「如果你用電池來緩衝能源,你可以在不建造任何新增發電廠的情況下,僅用電池就能有效地將美國的能源輸出增加一倍。」
這一轉變,使得特斯拉的能源業務成為整個AI產業的「賣鏟人」。無論是哪家公司的AI模型最終勝出,它們都需要巨大的算力和穩定的電力。這使得能源部門的成功部分地對沖了其更具投機性的FSD和Optimus機器人項目的風險,成為一個更基礎、更穩健的增長引擎。

儲能部署量&能源與服務毛利
3. 從零打造供應鏈:Optimus機器人背後真正的挑戰
關於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討論,焦點往往集中在令人驚嘆的AI軟體上。但財報會議將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一個更根本、更艱鉅的挑戰上:工業製造。特斯拉公佈了極其大膽的生產目標:計劃在2026年第一季度推出可量產的原型機(V3),並從2026年底開始,建立一條年產能高達100萬台的生產線。
其核心困難並非軟體,而是為人形機器人從零開始建立一個全新的工業基礎。這與成熟的汽車產業形成鮮明對比,後者擁有一個由一級、二級和三級供應商組成的龐大且複雜的生態系統。馬斯克在會議上直言不諱地指出了這一點:
「對於人形機器人,根本沒有供應鏈。因此,為了製造它,特斯拉實際上必須高度垂直整合,深入到供應鏈的底層,在內部製造零件,因為根本就沒有供應鏈存在。」
他特別提到,製造一隻靈巧的手和前臂的工程挑戰「比機器人其餘所有部分加起來還要困難」。儘管生產目標宏大,馬斯克也給出了務實的提醒,產能爬坡的速度將會很慢,因為它「取決於一萬個獨特零件中那個最慢、最笨、最倒楣的那個」。這意味著特斯拉正在押注其最核心的競爭力—規模化製造能力—將是其在這場新興的人形機器人競賽中最大的優勢。

4. 更強的AI晶片,來自「刪除」而非增加
在一個由更複雜、更多電晶體的晶片主導的世界裡,特斯拉下一代AI晶片(AI5)的設計理念堪稱異端。馬斯克在會議上做出了驚人的宣稱:在某些指標上,AI5將比目前的AI4晶片「好40倍」。
這種巨大的性能飛躍並非來自於增加更多元件,而是源於一種「極致簡化」的哲學。具體來說,特斯拉的工程師們做出了大膽的決定:刪除了傳統的GPU和圖像信號處理器。此外,特斯拉還宣布了AI5的雙重採購策略,將同時由德州的三星(Samsung)和亞利桑那州的台積電(TSMC)在美國本土生產,目標是實現「超額供給」。馬斯克更澄清,儘管三星的晶圓廠擁有「稍微更先進的設備」,但初期兩家代工廠都將集中精力生產AI5,而非分工生產AI5與未來的AI6。
特斯拉的全堆疊控制權使其能夠實現「減法式效能提升」。當競爭對手如NVIDIA必須打造複雜的通用晶片以服務數千種應用場景時,特斯拉可以大刀闊斧地刪除它確知永遠不需要的功能模塊,最終打造出一款體積更小、效率更高、為其單一目標超度優化的晶片。這是一種深刻的競爭優勢。

5. 特斯拉的未來:賭上一切的AI轉型
綜合以上四點,一幅全新的特斯拉藍圖清晰地浮現出來。公司的核心焦點已從單純地銷售電動車,轉向部署一個龐大的、基於物理世界的AI車隊。盈利指標(如季度營業利潤率)的重要性,已讓位於實現AI主導地位的長期目標。在這個新願景中,汽車是數據收集和AI部署的載體,能源部門為整個AI生態提供動力,而Optimus機器人則是將這種智能延伸到車輛之外的最終形態。
特斯拉的AI轉型是一場在多條戰線上同時展開的豪賭。但最終決定其成敗的,會是純視覺FSD路線能否戰勝多重感測器方案的技術賭注,還是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從零打造整個工業基礎的製造業挑戰?這兩個截然不同卻又相互關聯的難題,將定義下一個十年的特斯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