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AI產業的估值已飆升至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度。OpenAI 的估值上看5000億美元 ,是其預期年收入的116倍;NVIDIA 的市值更是衝破4.5兆美元。市場沉浸在一片技術榮景之中。
然而,在市場內部人士、分析師和頂尖金融機構之間,一個充滿警示意味的名詞正悄然流傳:「AI永動機」(AI Perpetual Motion Machine)。
這個詞彙描述的並非技術創新,而是一個由科技巨頭們精心構建、相互依存、圍繞著兆元投資的循環融資結構。這是一場華麗的資本圓舞曲,還是一個隨時可能停擺的巨大泡沫?
第一部分:什麼是「AI永動機」?
要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必須先拆解AI產業鏈的三個關鍵角色:
- 燃料(算力供應商): 以 NVIDIA 和 AMD 為首,提供GPU等關鍵晶片,是整個系統的動力來源。
- 齒輪(雲端服務商/CSP): 如 Oracle、Microsoft、Amazon 和 CoreWeave,它們搭建數據中心,將「燃料」轉化為可用的「算力」。
- 引擎(終端應用商): 以 OpenAI 為首,開發直面消費者的AI應用(如ChatGPT),將「算力」轉化為商業價值。
「AI永動機」描述的,就是這三者之間「左手倒右手」的資本遊戲。
一個具體的循環案例是: NVIDIA → OpenAI → Oracle → NVIDIA
- OpenAI 與 Oracle 簽署了價值高達3000億美元的雲端服務協議
- 為了履行協議,Oracle 需要回頭向 NVIDIA 採購價值約100億美元的GPU晶片
- 與此同時,NVIDIA 又向 OpenAI 進行高達1000億美元的投資
看懂了嗎?這筆錢在巨頭之間華麗地轉了一圈,每家公司的營收、訂單和估值都在這個過程中被推高。NVIDIA的投資甚至與OpenAI的部署進度掛鉤——OpenAI每多部署1GW的運算能力,NVIDIA就解鎖10億美元投資。這將投資變成了自我強化的採購協議,創造了一個看似完美的閉環。
第二部分:警鐘響起!永動機的四個潛在風險
這個結構雖然精妙,但也可能極度脆弱。要維持運轉,僅OpenAI規劃的基礎設施擴展(22GW),總投資成本就高達1.1至1.3兆美元。
這部機器的所有希望,都押注在最終的「引擎」OpenAI能否產生足夠的真實利潤來支撐這個兆元賭局。然而,數據顯示引擎正亮起紅燈。
風險一:引擎正在嚴重「漏油」
OpenAI 的財務狀況與其估值形成鮮明對比。數據顯示,公司正陷入「盈利悖論」(Profitability Paradox):
- 淨虧損加速: 2024年淨虧損$5億,但2025年上半年淨虧損已飆升至$13.5億。
- 越受歡迎,虧越多: 2024年的淨利潤率為 -131%,意味著每賺1美元收入,就要虧損1.31美元。
- 殘酷的現實: 目前,提供AI模型「推理」服務的成本,遠高於向客戶收取的價格。一位分析師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一家公司從AI模型推理中獲利」。
風險二:引擎正在「失速」
要支撐上兆美元的投資,商業模式需要指數級的成長。但數據顯示,引擎的動力正在減弱:ChatGPT的付費用戶增長率,已從2024年全年的 251.7%,驟降至2025年第一季的 35% 。
這個數據放緩是一個危險信號。它暴露了投資預期與市場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
風險三:2000年科技泡沫重演?
這股狂熱引起了頂尖金融機構的警惕。
- 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的首席投資官 Lisa Shalett 提出了尖銳批評,她認為NVIDIA等核心企業的行為,與市場泡沫末期典型的「最終壞演員」(final bad actors)極為相似。
- BBC等多家媒體已將此情況,與2000年科技泡沫中崩潰的加拿大電信巨頭 Nortel 相提並論。Nortel 當時就採用了類似策略——向自己的客戶提供融資來人為地創造需求,最終導致了災難性的崩盤。
風險四:一部倒下,全盤皆倒
由於巨頭們的命運高度綁定—NVIDIA和Microsoft部分擁有OpenAI,而OpenAI又透過協議(認股權)部分擁有AMD—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系統性風險。
一旦作為「引擎」的OpenAI商業化失敗或融資鏈斷裂,危機將不會被控制在單一公司,而是會立即引發骨牌效應,衝擊NVIDIA、AMD、Oracle等所有核心供應商與投資者,形成一場金融風暴。
第三部分:樂觀的理由:為什麼這次可能不一樣?
然而,看空一切也可能錯失良機。樂觀者認為,這部「永動機」是加速創新的必要之惡。
- 前所未有的普及速度: 悲觀者低估了AI的擴張速度。數據顯示,AI在短短3年內達到了全球10%的普及率。相比之下,個人電腦花了12年,手機花了21年才達到同樣的普及率。AI的擴張速度遠超過去的技術革新。
- 盈利的曙光: 雖然目前虧損,但情境模型顯示,如果AI工具保持當前的滲透速度,在中性偏樂觀的預期下,OpenAI 的資金缺口有望在未來3年內(約2028年)「翻正」。

財金M平方整理預估OpenAI未來營收預估
第四部分:投資人該看什麼?三大關鍵指標
那麼,作為關注者,我們該如何判斷這部機器是走向輝煌還是崩潰?我們不該只看股價,而應監測「永動機」的關鍵儀表板:
- 引擎(終端應用):是否空轉?
觀察指標: ChatGPT 每月活躍用戶數(MAU)的增長率。如果這個數字持續提升,代表終端需求依然健康。 - 齒輪(雲端服務商):是否順利運作?
觀察指標: 科技巨頭(如Oracle、Microsoft)的「資本支出 / 營收」比率 。目前這個比例因巨額投資而攀升,未來它必須趨於穩定或下降,才代表投資開始獲得回報。 - 燃料(算力供應商):是否足夠高效?
觀察指標: 算力的「投資效率」。投入的巨額資金,是否真的在轉換為更強大、成本更低的算力?效率提升才能反過來助推AI需求的擴散。
結論
AI產業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一邊是前所未有的創新前景,另一邊是結構脆弱的金融泡沫警告。這部由循環融資、高估值和系統性風險構成的「AI永動機」,最終是會帶領我們走向一個更高效的未來,還是一場華麗的崩盤?
答案,就藏在未來幾年「引擎」的增長數據、「齒輪」的財報回報率,以及「燃料」的成本效率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