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與「恐懼」,是投資歷程中最常被提及與最容易被忽略的心理因素。
我不是批判投資人無法克服貪婪與恐懼的影響—除了機器人,基本沒有人能完全脫離主觀感受去操作,而是批判低估「貪婪」與「恐懼」的威力,也就是所謂的「自傲」與「盲目」。當股價過高、題材過熱,投資人往往被自身「貪婪」的情緒影響而失去對現有市場估值與市場情緒的判斷力;當股價過低、題材被低估,他們往往被「恐懼」的情緒蒙蔽而錯失買入便宜資產的機會。
其實「貪婪」與「恐懼」在投資市場的定義很好理解,也就是投資人消化接收的資訊與市場情緒,而導致的過度「樂觀」與過度「悲觀」,造成投資人失去對資產估值的判斷力(究竟是便宜還是昂貴)。卓越投資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小化「貪婪」與「恐懼」干擾投資決策的影響力,與各種情緒因素(日常生活、情緒起伏等)可能對投資結果造成的影響。
怎麼做呢?其實投資人對控制情緒的方法因人而異。它很大程度取決於投資人天生的個性、後天的經驗與經歷、進入市場的時間(與當時市場的情緒鐘擺位置)、受教育程度、家庭關係、甚至基因遺傳等。
不過仍有很多外部與內部的方法能控制心理因素對投資人決策的影響,如「閱讀」、「寫作」、「第二層思考」、「壓力平衡」、「參考統計數據大於專家分析」等。
「閱讀」:呼應第一章「不定調的投資方向」中「探索」的觀點。透過提升宏觀的知識體量,如基礎經濟學、基礎哲學(尋找自己的定位,提升客觀性)、心理學(分析市場與自己的情緒)、歷史(透過分析過去推測未來趨勢,與避免重蹈覆轍)、文學等各種各樣主題的叢書與文章,來理性應對投資市場種種不尋常風險。而「閱讀」也能很好提升投資人對心理因素的掌控力,擴展視野與廣納思想是確保投資人不限縮於固有視角與心理層面的重要因素。
「寫作」:在我寫的 <論寫作> 隨筆中有描述寫作為思想、哲學、個人探索、自我實現的工具之一,它同時也是個體思想傳遞的重要媒介、資訊吸收後很好的整理與輸出工具。在投資領域,我認為「寫作」是從「普通」投資者躍進至「卓越」投資者重要的日常練習之一;投資人可以透過筆記紀錄、投資日記、讀書心得、或是輕鬆的隨筆更認識自己,不但增加自己在決策上的客觀性、規避錯誤、策略回測、同時也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想法分享大有幫助。
「第二層思考」:取鑒於霍華‧馬克思在 <投資最重要的事> 中的觀點。也就是比直覺、單純吸收表面資訊做出的結論,更深入的批判思考模式。「反向思考」(從資訊相反或反對的角度去思考)的邏輯也能搭配「第二層思考」使用。也可說是對二維的市場走勢添增四維的思考邏輯,比起單純思考股市「上」與「下」,更增添了「時間(過去與未來)」與「空間(當前型態與資訊)」的因素,甚至利用以上所有因素的相反邏輯來做自我檢視。專精「第二層思考」,能有助於投資人以更客觀、更不受情緒控制的背景繪製出市場目前的方位所在。
「壓力平衡」:是所有人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壓力也是影響投資結果的心理因素之一(甚至上升到健康層面,可參見我寫的 <肥胖與商機-不斷膨脹的肥胖市場與投資機會> ),其來源四面八方,取決於投資人所處的環境、自我審視、周遭影響、自尊、勝負心、比較心態等等,而關於比較心態,將會在第三章細談。而至於如何緩壓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壓力抒發管道,而若需更普羅的投資壓力抒發管道,那便是少放心思在長期投資標的的短期波動上,可以先從減少查看盤面走勢做起。
「參考統計數據大於專家分析」:取鑒於丹尼爾‧康納曼在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中的觀點。丹尼爾‧康納曼在書中提到人類有兩種思考系統,系統一—也就是快思考,提供更直覺、更主觀的想法;相反的,系統二—也就是慢思考,提供更全面、更客觀的思考模式。而丹尼爾也在書中提到普遍存在的「專家偏誤(Expertise fallacy)」與「過度自信(Expert overconfidence;這裡指的是專家的過度自信)」,也就是說,一般受眾傾向相信專家做出的判斷,卻忽略統計回測與模型得出的結論;但是專家畢竟是人類,他們也受兩種思考系統制衡,造成專家自己的決策出現反覆性(inconsistent),也就是在評論理應客觀分析的課題上,經常無法得出與上一次評論相同的結論,因為受到情緒與個人因素影響、或當下的思考方式與資訊。相反的,統計數據是完全客觀的系統,雖然兩者在預測未來趨勢或作決斷的能力皆稱不上準確,但是書中描述的實驗闡述統計數據的預測確實優於專家的評斷。也因此,投資人雖然能借鑒專家的看法,但是完全相信專家的解讀、與忽略統計數據是不理性的。更全面的客觀分析系統在無法預測的投資市場往往更加穩定與安全。
投資人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便是「相信自己的研究與判斷,對受短期股價波動的影響降至最低」(有自信的前提是投資人或機構有足夠的知識體量或資料儲備,並且知道自己在「做甚麼」),這就是投資人控制心理因素最理想、最簡單的方式。然而紙上談兵並不會真的解決問題。控制心理因素的方法千百種,除了培養穩健的投資心態外,投資人必須跳脫投資框架,在日常生活、愛情、慾望、自我成長與實現中做壓力平衡。
刻意去追求最佳績效是不必要的(除非你是基金經理人)。投資的本質是透過參與市場成長,去推進投資人的自我實現與享受生活。任何付出心理與生理健康換取的報酬率,都不值得被視為成功的投資。
總而言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去最小化「貪婪」與「恐懼」等心理因素影響,並承認「貪婪」與「恐懼」的常態存在、時時提醒自己抑制「自傲」與避免「盲目」、保持理性,有助於客觀分析市場數據與市場情緒位階,並獲得應有的報酬、規避可控的投資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