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生圖
這篇,想跟大家來聊聊『調音』一事。
調音器標準音大多是440Hz或442Hz;Hz(赫茲)代表『振動頻率』;也就是說,442Hz比440Hz要快兩赫茲。
很多學生或者家長在調音的時候就會覺得困擾,不知如何選擇哪一個做為標準音。其實,單獨練習根本沒差,端看個人習慣。所以,以後調音也不用再糾結這個問題。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標準音440Hz長什麼樣子?這時,試著把家裡電話拿起來,所聽到的長音,就是440Hz。
如果是合奏,音準就必須要統一,我們稱之為『標準音高』。
那又該採用440Hz,還是442Hz呢?
我的回答還是『看樂團習慣』。因為這兩派各有支持者,真的要討論起來,可能吵個三天三夜,還沒個答案。
那麼,做為一個標準音高,為什麼還有兩個標準呢?直接定一個不就行了嗎?
喔,不是這樣的,實際情況是,標準音還『不止兩個』,不同國家甚至不同樂團(隊)的標準音,都會有所差異的。那到底要怎樣?還是那句:『看樂團習慣』。
國際標準音(就是中央C之上的A)被定為440Hz是二十世紀才發生的事。
中世紀德國最早的風琴A=567Hz,到了1511年的德國風琴A=337Hz。簡言之,在歷史上,A音的變化幅度是很大的。在不同的地區音高也定的不同,當時的音樂家,基本上是每到一個地方,就得根據不同的標準音高來調整樂器以便演奏。
巴洛克時期的韓德爾,喜歡A=423Hz;『音樂神童』莫札特,喜歡A=422Hz。到了19世紀初期,音樂家們常在大廳和廣闊的地方演奏,為了讓音樂更明亮,他們又開始把樂器的標準音調高,A甚至達到了450Hz。1859年,法國政府頒發了標準,規定A=435Hz,這是A=450Hz與A=422Hz的折中。1896年:英國皇家愛樂協會曾將標準音高定為A=439Hz。1919年還被列入《凡爾賽條約》中。1939年,在倫敦舉行的國際會議上,才確定A=440Hz為標準音高。
那442Hz又是怎麼一回事?
早些時候,442Hz是獨奏家自己用的,這樣比較容易突出獨奏者的聲音。
但是到了後來很多樂團覺得用442Hz作為標準音,能讓樂團的聲音感覺明亮一些,442Hz也就越來越普及。尤其是管樂團。
管樂調音通常以雙簧管吹奏的標準音A=440Hz為基準,但管樂團常使442Hz為基準,因為它能讓管樂器的音色更響亮。
調音的原理是透過調整樂器管身的長度來改變音高:將吹嘴往裡塞,管身變短,音高變高;將吹嘴往外拔,管身變長,音高變低。
基準樂器:管弦樂團(管樂團)以雙簧管為基準,因為其音色穿透力強、音準穩定且出現頻率高。
調整方法:音準偏低,將吹嘴往裡多塞一點;音準偏高,將吹嘴往外多拔出一點。
播放基準音後,聽從調音器的指示,並根據需要調整吹嘴的位置。吹奏基準音,觀察調音器的指針或燈號,調整吹嘴直到指針位於中間或燈號顯示綠色。
合奏時的調音,可與其他樂手協調,或以聲部首席的音準為參考。確保所有樂器都朝同一方向調整,如果很多人都偏高,則整體調低。使用拍音(Beating)來檢查自己與其他樂器的音準差異,若拍音消失,表示音準相同。
可使用電子調音器;在吵雜的環境中,實體調音器會比手機App更準確。
建議多練習長音,這樣可以讓吹奏保持穩定、飽滿的長音,這有助於建立穩定的音準和音色。某些樂器(如薩克斯風Saxophone)在某些音域的音準可能會偏高或偏低,需要透過額外的按鍵或技巧來調整。
管樂器的調音,如果不是差很多,教大家一個小撇步:持續偏低,氣記得多送點;持續偏高,銅管的嘴唇、竹片的咬合,試著放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