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今天要跟大家聊一個越來越火的題目:「核能 x 資料中心」。
沒錯,就是把核電廠直接拿來供 AI 用電。聽起來很科幻吧?但這不再是構想,而是真實發生的事。
美國 Blue Energy 最近宣布和雲端基礎設施商 Crusoe 合作,準備在德州蓋一座以核電供電的資料中心園區。這篇我會帶你看四件事👇:
1️⃣ 這則新聞到底在講什麼、為什麼重要
2️⃣ 它從哪裡開始、怎麼發展的時間線
3️⃣ 三個很多人會問的重點問題(先用天然氣的理由、什麼是模組化、跟現有核電案有什麼不一樣)
4️⃣ 最後我們一起總結、看懂這波「AI 電力荒」背後的趨勢走向
AI 用電暴衝,核能變成最穩的電力解方 ⚙️
這起新聞的主角是 Crusoe 和 Blue Energy,他們要在德州 Port of Victoria 打造一座 1.5GW 等級的「核能供電資料中心園區」。
Blue Energy 已經拿下用地,規劃採「先天然氣、後核能」的方式進行:
👉 2028 年先用天然氣上線供電
👉 預計 2031 年切換到核能發電
園區占地達 1,600 英畝,定位是「AI factory campus」,也就是大型 AI 運算工廠。雖然還在早期開發階段,但這一步象徵著:
AI 正在改變電力產業的遊戲規則。
現在全世界都在煩惱 AI 訓練要多少電力。從生成式 AI、到大型模型訓練中心,電力需求不是線性成長,而是「指數爆炸」。
再生能源雖然環保,但發電不穩、夜間輸出低,無法滿足長時間高負載的 AI 資料中心需求。這時候,「核能」的穩定、長期、可預測特性就成了最佳搭檔。
Crusoe 原本是做「用油田燃燒氣(flare gas)來供電運算」的新創,這幾年轉向 AI 雲和資料中心業務,估值超過 100 億美元 💰。
而 Blue Energy 則想靠「模組化先進核能」重塑核電的建造方式,讓核能變得更靈活、成本更低。這兩家公司一拍即合,組成「AI 用電 + 新核能」的完美組合。
時間線整理:從港區選址到雙方宣布合作 ⏰
讓我們快速回顧這個案子是怎麼一步步成形的👇
🗓 2025/10/14
德州 Port of Victoria 和 Blue Energy 簽署「場址選擇權協議」,等於先卡好地點。這一步在美國非常關鍵,因為地方支持是核電專案能不能啟動的基礎。
🗓 2025/10/30
雙方同日發布新聞稿,正式宣布合作。重點有四:
- 採 Gas-to-Nuclear(先氣後核) 架構
- 目標 36 個月內讓天然氣機組上線
- 2031 年完成核能切換
- 園區規模達 1,600 英畝、供電上限 1.5GW
🗓 2025/10/31–11/03
各大媒體接力報導,包括 Data Center Dynamics、NucNet、ESG Today 等。
11/03 由 World Nuclear News 發表正式報導,等於核能圈的「官方確認」。
同時期,美國還有幾個類似的大案子出現:像 Fermi 在德州規劃四部大型反應器、Microsoft x Helion 的核融合電力合作案也動工。
這些都在說同一件事——AI 正在成為推動新核能投資的主要力量。
三個大家會問的問題 🔍
1️⃣ 為什麼要「先天然氣、後核能」?
因為蓋核電廠超慢!從設計、環評、融資到美國 NRC 審查,動輒 7–10 年起跳。
Blue Energy 採「Gas-to-Nuclear」策略,就是先用天然氣快速上線(2028),等核能就緒後再切換熱源。
這樣 Crusoe 可以提早部署 AI 用電,Blue Energy 也能確保早期現金流不斷。換句話說,這是「邊蓋邊賺」的商業模式。
2️⃣ 「模組化核能」到底是什麼?
這裡的「模組化」不只是反應爐變小,而是整個電廠都可以「像造船一樣」預製。
Blue Energy 想把油氣、風電產業的工程經驗搬進核能世界: 在造船廠把零件預先做好,再到現場快速組裝,縮短工期、減少水泥用量。 而且他們的設計是「reactor-agnostic」,意思是:
可以搭配不同廠牌的核反應器供應商,靈活又好談判。
3️⃣ 跟現有「核電直供資料中心」有什麼不同?
以賓州 Susquehanna 的案子為例,那是「現役核電廠→資料中心」模式。
而這次 Blue Energy x Crusoe 的做法,是「先蓋資料中心,再打造專用核能電源」。
工程邏輯完全不一樣,一個是接現成電力,另一個是自己造電。 如果這模式跑得通,就能在更多地區複製,變成未來 AI 電力的新模板。
4️⃣ 那風險在哪?
雖然構想很吸引人,但目前還是早期階段,幾個觀察點值得注意:
⚡ 融資能否成立?
核能 CAPEX 高,除非有長期供電或運算合約(PPA/compute offtake),不然銀行不會輕易放錢。
⚡ 監管審查進度
要過美國 NRC 的核島設計與場址許可,通常要好幾年。
⚡ 供應鏈是否跟得上
Blue Energy 要靠預製來省時間,這部分要看實際工程管理能不能到位。
⚡ 過渡期排碳問題
2028–2031 用天然氣供電這段,碳排和能源成本也會是挑戰。
整體來看,這案子更像是「核能產業的新商業原型」的實驗場。
總結:AI 電力荒,正加速核能重返舞台 ⚡
說白了,這則新聞不是明年就有核能上線,而是畫出了一條從天然氣過渡到模組化核能的可行路線。
2028 先用天然氣,2031 切換核能,過程中資料中心一刻也不斷電。
這對整個產業來說有幾個意義👇
🌍 工程現實 vs. 行銷故事
「模組化」聽起來很炫,但真正能不能落地,要看 Blue Energy 怎麼控制供應鏈、工期與成本。
💸 商業模式能不能跑通
Crusoe 有能力把 AI 運算能力變現,只要能綁長期合約,就可能讓銀行願意融資,這是核電專案的生死線。
📍 地點選得漂亮
Port of Victoria 接近輸電、天然氣、光纖幹線,基礎設施完整,也讓這座園區更有競爭力。
最後,這案子其實不是孤例,而是趨勢的縮影。
AI 用電的「黑洞效應」正在讓能源市場重新洗牌,從太陽能、風電到核能,全都被拉進新一輪的布局戰。
💬 小結 & 給你的收穫
看完這篇,你可以記住三件事:
1️⃣ AI 用電將成為新核能商機的推動者。
2️⃣ Blue Energy × Crusoe 的模式是「先氣後核」,工程與融資雙重創新。
3️⃣ 核能正在從「能源政策」回到「基礎設施投資」的舞台中心。
如果你喜歡這種內容,
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 ✨,
我會持續帶你看懂 AI、能源、與科技產業的最新交會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