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與經濟困境下,敬老金、青年就業及公務員年改引發代際公平討論。本文從歷史貢獻與制度永續角度,分析社會資源分配的困境與解方。
少子化下的資源分配:敬老金、青年就業與公務員年改的思考
近來,嘉義市傳出新聞:「明年編列5500萬元,擬普發春節敬老金;部分議員建議將資金用於青年就業補助。」這則新聞,引發了我對社會資源分配與世代公平的深層思考,也讓我想起以前在職場上常聽的一句話:「老板不在乎你對公司有多少貢獻,只在乎你是否值得留下。」
這句話表面看似冷漠,卻揭示了一個現實:薪水高低、福利多寡,本質上反映的是替代成本。換言之,你對組織的「價值」,並不取決於你過去的努力,而是決定於若失去你,公司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才能找到同等能力的人。這個觀點,若放到社會資源與政策上,也同樣適用。「你的薪水高低,其實反映了替代你的成本,而非你對公司的歷史貢獻。」
一、敬老金與青年就業:資源配置的現實
少子化與經濟成長乏力,使得年輕人找工作越來越困難。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台灣15至29歲青年就業率近年逐步下降,部分青年面臨低薪、派遣、短期工作等問題。然而,公共資源往往集中在老年人福利上,例如敬老金、長照、健保補充保費減免等。
部分年輕族群可能因此產生心理落差:納稅養老卻看不到自己獲得的回報。這種現象,學理上可稱為「代際相對剝奪感」(intergenerational relative deprivation),即當某一世代觀察到自己的付出與所獲不成比例,便容易感到不公平與焦慮。
然而,若只用「誰值得獲得福利」的視角來看,容易忽略一個關鍵:老年人在年輕時的貢獻。他們曾經養育、教育、勞動,支撐了整個社會的運作,甚至創造了今天年輕人可使用的資源。將社會資源的公平僅以「當下生產力」衡量,是對歷史貢獻的一種忽視。
二、公務員年改:制度設計與世代公平
敬老金的討論,容易延伸到另一個熱門議題——公務員年金改革(簡稱年改)。台灣公務員過去享有「退休金高、保障穩」的制度,退休後依舊維持可觀收入。然而,由於人口結構老化、財政壓力加劇,政府推動年改,目的在於兼顧制度永續與世代公平。
年改的核心爭議,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
- 政府視角:制度永續與財政負擔。隨著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公務員退休金支出逐年增加,對政府財政造成壓力。若不調整,年金制度可能陷入「付出大於收入」的困境,影響公共服務的持續運作。
- 公務員視角:歷史貢獻與合理期待。公務員在職時,承擔了社會秩序維護、公共服務供給的責任,他們的薪資與退休金,是基於當時的制度設計與職務風險所承諾的保障。年改若過度調整,容易被解讀為對既得權益的不尊重,也加劇了世代間的心理落差。
「年改的爭議,本質上是歷史貢獻與財政永續之間的平衡問題。」
三、代際公平的經濟與心理視角
若用經濟學的角度觀察,社會資源的分配,除了考量生產力,也應考量邊際效益(marginal utility):
- 對青年而言,就業補助、低利貸款或創業資金,能帶來高邊際效益:提高社會參與、創造未來稅收、降低失業率。
- 對老年人而言,敬老金、健保補助雖有福利效果,但若其生活水準已相對穩定,邊際效益相對較低。
心理學研究也指出,人們對公平的感知,不僅受自身所得影響,也受對他人貢獻的認知影響(Equity Theory)。換句話說,青年可能覺得「我付錢養老,卻得不到幫助」,老年人則認為「我年輕時付出,你們現在享受我的努力」。這種對立若不經制度設計調和,容易形成社會緊張。
四、國際經驗:如何兼顧世代公平
從國際經驗來看,少子化國家如日本、南韓與德國,也面臨類似問題。部分策略包括:
- 彈性化退休制度:德國透過退休金延遲與部分退休制度,鼓勵老年人口適度延後退休或持續部分工作,降低制度負擔,也讓老年人保持社會參與。
- 資源分配透明化:日本與北歐國家將財政支出透明化,讓公眾清楚知道稅收如何分配給教育、青年就業、老年福利,降低代際對立。
- 跨世代投資:北歐國家以教育、職訓與創業基金為主要青年補助,視為對未來稅收與社會穩定的投資,而不是單純支出。
五、從敬老金到年改:重新思考社會契約
無論是嘉義市敬老金爭議,或公務員年改,核心都指向一個問題:社會契約如何設計,才能兼顧世代公平?
- 認知歷史貢獻:老年人曾經承擔社會與家庭責任,他們的努力應被尊重。
- 衡量未來投資:青年人口是社會持續運作的動力,他們的培養與支持,也是對整體社會的長期投資。
- 制度永續:財政、社會福利與退休制度需長期可行,避免因短期政治考量造成制度崩潰。
「這不是老年人 vs. 年輕人,而是歷史貢獻與未來承擔的平衡。」
六、結語
少子化、青年就業困難、老年人口增加,是當代社會無法忽視的現實。敬老金的討論,表面看似單純的福利分配,實際上牽涉到代際公平、歷史貢獻認知與制度永續。
公務員年改,也在挑戰我們對公平的想像:如何在尊重既得權益與保障未來世代間找到平衡?
最終,社會資源的分配,不應只看「當下生產力」或「眼前成本」,而應納入歷史貢獻、制度永續與未來投資的綜合考量。唯有如此,才能化解代際對立,建立一個更公平、可持續的社會。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