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崩塌時代,AI 的生產力革命救不了我們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這幾年,AI 被視為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生產力革命。在少子化與高齡化危機愈演愈烈的此刻,它似乎剛好出現,成為所有問題的救世主。 畢竟,如果一個人能靠 AI 做十個人的工作,那我們還怕沒有人力支撐經濟嗎?這樣的想法聽起來合理、充滿希望,但實際上是錯的。AI 也許能暫時減緩壓力,但它根本無法解決「人口結構崩壞」所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問題。 因為這不是效率的問題,而是「結構」與「分配」的問題。


raw-image


1. 我們需要的生產力躍升,是不可能達成的

要理解問題的本質,先看最關鍵的數字:人口扶養比。也就是每個退休者背後,有多少名工作者在繳稅、養社會福利。以中國為例:

  • 1990 年時,每位退休者背後有 10 名勞動人口
  • 2024 年已降到 6 名,讓年金與醫療體系快撐不住。
  • 2050 年預估,只剩 1.8 名。台灣約為 1.3:1,韓國、日本甚至低於 1.25:1

假設中國現在 6:1 的比例「剛好勉強可撐」,那麼當它掉到 1.8:1 時,每位勞動者的產出必須提升 3.33 倍(6/1.8),整體社會才能維持現有的福利水準。 這在宏觀經濟學上,是完全不可能達成的數字


2. 「一人抵十人」不代表經濟成長十倍

很多人會說:「AI 可以啊,一個客服抵十個!它能夠有十倍的產出啊!」但那只是微觀效率的提升,與宏觀成長是兩回事。想像一家銀行有十個櫃員。AI 導入後,一個人能做十個人的工作,於是裁掉九人。 銀行的效率提高了,但那九人的收入消失、消費力下降、稅收減少。 整體 GDP 並沒有因此成長十倍,反而可能萎縮。AI 的效率提升,往往只是「替代勞力」,並沒有創造新的市場需求。 這也是為什麼,AI 浪潮帶來的第一波現象不是「繁榮」,而是裁員潮 2023 到 2024 年間,亞馬遜、Google、Intel 都在大規模裁員, 不是因為業績衰退,而是因為「效率太好了」。


3. AI 無法取代所有人類勞動

如果不能靠提升生產力來撐,那是否能「削減成本」?要讓扶養比維持現狀,換句話來說我們得讓老人照護成本下降 70%。 但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經濟學有個理論叫「鮑莫爾現象(Baumol's Cost Disease)」意思是:科技雖然能讓製造業更便宜,但對勞動密集、以人為本的服務業幾乎沒用。 AI 再進步,也沒辦法讓一個護理師照顧十個病人而品質不變。 教育、照護、陪伴,這些工作無法被加速。人類學者 James Wright 在《機器人救不了日本》一書中也指出:

「照護機器人自己也需要被照顧。」

這句話非常真實。機器人需要人來搬動、清潔、維修, 最關鍵的部分,「情感連結與信任」,仍然是人類才能提供的。 所以,AI 反而讓人力的成本更明顯地集中在那些不可替代的地方


4. AI 讓財富流向錯了地方

更諷刺的是,AI 的繁榮反而會削弱社會安全網的財源。年金與醫療保險主要靠「薪資稅」支撐,但 AI 是資本偏重型技術,也就是:它創造的利潤大多流向資本擁有者(大企業與投資人), 而不是一般勞工的薪資成長。過去 30 年,全球勞動所得在 GDP 的占比從 65% 掉到 55%。AI 只會讓這個趨勢惡化。 結果就是: 政府稅基縮水、年金入不敷出、醫療支出不斷上升, 而大型科技公司賺的錢卻被鎖在避稅天堂裡。政府想課重稅會引發資本外逃,不課稅則社會體制崩潰。 這是結構性死局,AI 不但無法解決,還會加劇。


5. 結語:真正需要重建的,是人類的韌性

AI 無疑會重塑世界,但它不是解答。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問題,根本不是「效率不足」, 而是「結構失衡」,勞動人口減少、資源分配不均、國家稅基流失。真正的問題是:當國家的安全網逐漸瓦解,我們該如何自保?答案不在演算法,而在人本身:是個人的技能、理財能力、以及社群的連結力。我們需要的是更強的「社會韌性」, 而不是等待一場生產力奇蹟。未來不會由 AI 來拯救,而是由那些懂得用科技、又懂得做人、能在亂世中互助的人, 重新定義「生存」與「繁榮」的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y的沙龍
54會員
183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財富樂談】的 joey。曾是爆肝工程師,然而,通過持續記帳、開源節流與理財實踐,實現了財務自由。我將在此,不斷分享我的財富自由路程與生活,歡迎加入與討論。一起走向財富自由之路吧!
joe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1/05
最近的新聞被滿滿的裁員消息洗版。Microsoft、Google、Meta,一間比一間狠。數以千計的員工被資遣,整個矽谷都籠罩在焦慮之中。但我越看越覺得不對。這不是單純的「景氣不好」或「泡沫破裂」,而是一場由人工智慧(AI)推動的大規模人力重組。這些裁員並不是削減成本,而是資源重新配置...
Thumbnail
2025/11/05
最近的新聞被滿滿的裁員消息洗版。Microsoft、Google、Meta,一間比一間狠。數以千計的員工被資遣,整個矽谷都籠罩在焦慮之中。但我越看越覺得不對。這不是單純的「景氣不好」或「泡沫破裂」,而是一場由人工智慧(AI)推動的大規模人力重組。這些裁員並不是削減成本,而是資源重新配置...
Thumbnail
2025/11/05
最近天氣陰雨綿綿,心情也常被這灰濛濛的天氣牽著走。再加上新聞上不斷冒出的各種演藝圈醜聞,難免讓人覺得世界充滿黑暗。但理工腦的我,總會反思:這些負面情緒,其實是自己主動吸收的結果。若我們看待世界時,只願意從負面角度切入,那心情自然只會越陷越深。 於是我提醒自己,要練習「多角度思考」,看見陰影...
Thumbnail
2025/11/05
最近天氣陰雨綿綿,心情也常被這灰濛濛的天氣牽著走。再加上新聞上不斷冒出的各種演藝圈醜聞,難免讓人覺得世界充滿黑暗。但理工腦的我,總會反思:這些負面情緒,其實是自己主動吸收的結果。若我們看待世界時,只願意從負面角度切入,那心情自然只會越陷越深。 於是我提醒自己,要練習「多角度思考」,看見陰影...
Thumbnail
2025/11/02
最近,我觀察科技產業的動態時,真的被一個現象震撼了:即使是像 Amazon 這樣的超大企業,也開始大規模裁員,甚至宣布砍掉三萬個職位。奇怪的是,他們的公司規模仍然比疫情前大了近一倍。這讓我不得不承認,我們熟悉的「科技黃金時代」可能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裁員常態化」的新時代。這種現實聽起來.
Thumbnail
2025/11/02
最近,我觀察科技產業的動態時,真的被一個現象震撼了:即使是像 Amazon 這樣的超大企業,也開始大規模裁員,甚至宣布砍掉三萬個職位。奇怪的是,他們的公司規模仍然比疫情前大了近一倍。這讓我不得不承認,我們熟悉的「科技黃金時代」可能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裁員常態化」的新時代。這種現實聽起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台灣教育史#學生人數#少子化#教育政策#大學退場#人口結構 前言:從104萬人到514萬人,再跌回343萬人 這是一個跨越74年、三個世代的教育故事。1950年(民國39學年),台灣剛擺脫戰爭創傷,學生總數為104萬人。到了2003年(民國92學年),學生總數達到514萬人的歷史最高峰。然而,
Thumbnail
#台灣教育史#學生人數#少子化#教育政策#大學退場#人口結構 前言:從104萬人到514萬人,再跌回343萬人 這是一個跨越74年、三個世代的教育故事。1950年(民國39學年),台灣剛擺脫戰爭創傷,學生總數為104萬人。到了2003年(民國92學年),學生總數達到514萬人的歷史最高峰。然而,
Thumbnail
台灣鄉村小學面臨少子化與人口流失危機,但透過轉型為文化、醫療、農業等多功能社區資源,可延續學校公共價值,促進地方經濟與社區凝聚力,化危為機。這種轉型不僅保留了教育場域,還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與文化活動空間,減緩社區衰退風險,強化居民對家鄉的歸屬感與投入,進而改變人口負成長的惡性循環。
Thumbnail
台灣鄉村小學面臨少子化與人口流失危機,但透過轉型為文化、醫療、農業等多功能社區資源,可延續學校公共價值,促進地方經濟與社區凝聚力,化危為機。這種轉型不僅保留了教育場域,還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與文化活動空間,減緩社區衰退風險,強化居民對家鄉的歸屬感與投入,進而改變人口負成長的惡性循環。
Thumbnail
隨著台灣少子化的加劇,私立學校面臨著招生不足、經營困難的挑戰。2024年高一新生人數預計將降至18.1萬人,這將對教育市場,特別是私立學校,帶來深遠的影響 。面對這一變局,家長們必須重新考量孩子的教育路徑,靈活選擇適合的學校,確保孩子能在未來的職場中具備競爭力。
Thumbnail
隨著台灣少子化的加劇,私立學校面臨著招生不足、經營困難的挑戰。2024年高一新生人數預計將降至18.1萬人,這將對教育市場,特別是私立學校,帶來深遠的影響 。面對這一變局,家長們必須重新考量孩子的教育路徑,靈活選擇適合的學校,確保孩子能在未來的職場中具備競爭力。
Thumbnail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福利制度崩毀,家庭結構變遷等問題。文章討論臺灣少子化的現況及相關數據、可能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指出少子化問題根源於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唸的改變,提出需要從教育體制、生活品質和生活壓力等多個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Thumbnail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福利制度崩毀,家庭結構變遷等問題。文章討論臺灣少子化的現況及相關數據、可能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指出少子化問題根源於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唸的改變,提出需要從教育體制、生活品質和生活壓力等多個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少子化現象的日益嚴重,許多人開始探討其背後的原因。房價上漲常被認為是影響年輕人生育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本文將從多個角度來探討少子化的多重根源,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這一社會現象。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少子化現象的日益嚴重,許多人開始探討其背後的原因。房價上漲常被認為是影響年輕人生育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本文將從多個角度來探討少子化的多重根源,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這一社會現象。
Thumbnail
經濟快速增長但人口停滯衰退,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目前的狀況?當人口減少,又會對國家帶來哪些問題,試圖看看歷史,從中找尋。
Thumbnail
經濟快速增長但人口停滯衰退,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目前的狀況?當人口減少,又會對國家帶來哪些問題,試圖看看歷史,從中找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