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郁凱的遊戲化理論將核心驅動力分為兩大類:白帽動機與黑帽動機。白帽動機包含「重大使命與呼召」、「進度與成就」以及「創造力發揮與反饋」;黑帽動機則包含「好奇心與不確定性」、「稀缺與急迫性」以及「損失與避免」。這兩類動機各有特性與適用時機,理解它們的差異與搭配方式,能幫助我們設計出更有效的行為改變策略。
▌白帽動機的優勢與侷限 白帽動機的好處很明顯——它能創造長期吸引力。當人們在白帽動機驅動下行動時,會感到自主、有意義,並且樂在其中。然而,白帽動機有個致命弱點:無法立即創造急迫感。 以希望孩子寫日記為例,如果我們充滿熱誠地對孩子說「今天就開始寫日記吧!這會改變你的人生!」孩子剛開始或許會感到有趣,但很快就會想:「可是我今天什麼都還沒發生耶!先讓我吃早餐、刷牙、準備出門,等今天過完了再寫吧!」結果到了晚上,洗完澡後看著電視再玩一下,寫日記這個念頭早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這種純白帽的激勵方式之所以失效,是因為它需要投入大量精神和心力,意義感的門檻太高。如果每次都要求這樣的投入,最終往往以悲劇收場。 ▌黑帽動機的力量與風險 相對地,黑帽動機能在短期內創造急迫性,促使人們立即採取行動。例如,在晚飯後嚴厲地把電視關掉,告訴孩子「現在馬上開始寫日記,不然不可以看電視」,孩子可能會因為「損失與避免」的驅動而馬上去寫。 然而,這種做法的問題在於,過度的威脅會破壞長期動機。雖然孩子會執行行為,但他可能只寫了一次,或是就將寫日記視為一件痛苦的事情,永遠不再樂意寫日記。 而優良的遊戲化設計應該是激勵那些「對結果相當有興趣,但需要更多動機驅策到底」的人,而非強迫根本不想做的人去執行。
▌讓孩子愛上寫日記的實踐策略 那麼,如何正確搭配黑帽與白帽動機呢?理想的方式是:首先建立一個白帽環境,讓使用者覺得握有權力,並感受到舒服的環境;接著當需要使用者執行期望行動時,再運用黑帽設計創造急迫性;然後很快地轉回白帽動機,讓他們對整體體驗覺得安心。 例如,有些高價品牌會與非營利團體或救助專案結合,只要使用者購買他們的商品,商家會捐出一筆錢救助需要幫助的團體。高價品牌會先建立品牌形象讓人們感到放心,每到特殊節日,就使用「稀缺與急迫」或「損失與避免」促成購買決策。但在交易完成後,因為付出的高價金額讓使用者非常不舒服,此時就要立即使用白帽技巧——向顧客保證這是最聰明的交易,只有這時買是最划算的(進度與成就),還有其他顧客也做了同樣決定(社會影響與歸屬),而且這會讓世界變得更好(重大使命與呼召)。藉由白帽動機,顧客不會因為做出決策而產生後悔感,甚至後來因為這些白帽動機,反而覺得這樣的體驗還不錯,之後也可能願意複製這次經驗。 那如何用同樣的手法讓孩子愛上寫日記呢? 這件事本來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也不是必須的事情。我現在會看我十年前寫的日記,但如果是我小時候寫的日記?我不大確定我會不會看。還是看了反而覺得很害羞。但寫日記本身,我覺得是一種讓孩子學習珍惜現有資源的好方法,再加上,小孩的學業壓力很重,如果日記可以帶給他們課業以外的支持,我覺得是一種很好的舒壓方式。 🌟階段一:將寫日記和舒壓進行連結 剛開始就要持續寫日記一定比較困難。我記得我國小的時候,那時文具店的日記本非常暢銷,但因為很厚重,我對於寫日記這件事還是頗為不解。而且小時被教導寫日記的動機應該是要練習文筆,就變成寫日記一定要有起承轉合,很像寫作文一樣,這會有很深的抗拒感。 因此我在想,如果真的要練習的話,可以用照片或是小孩喜歡的裝飾品做為引導,剛開始先就比較有深刻記憶的部分(例如旅遊、吃美食等)進行引導,之後還可以加入學校有趣的事物,或是學習到新的東西進行記載。文字量比較少也沒關係,再加上我現在小孩也還小,所以只要寫個10個字,我覺得就要偷笑了。 🌟階段二:用黑帽創造啟動動力 可以嘗試運用黑帽動機的力量,為小孩創造一個充滿吸引力的起始點,讓他們有機會親身體驗寫日記所帶來的各種好處,並且透過這些經驗逐步建立起長期而穩固的書寫習慣。 「好奇心與不確定性」:這是一種對於不確定性以及充滿機會性的經驗所產生的著迷感受。
- 當他們在學校或家中畫了特別有趣或有意義的畫作,或是學校安排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殊活動時,可以主動詢問他們是否想要保留這些作品的相片或活動照片,將這些美好而珍貴的回憶妥善地記錄下來。
- 鼓勵他們嘗試接受新的挑戰,例如參與各種家事活動或學習新技能,並且在日記中詳細描述在這個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挑戰和克服的方法。事後我們可以透過閱讀他們的記錄來給予具體而真誠的鼓勵與肯定。
「稀缺與急迫性」:這種動機源自於我們無法立即獲得某樣我們想要的東西,或者是因為這個東西非常罕見、非常難以取得而產生的渴望。
- 建立「日記挑戰卡」系統,每月提供三張限時挑戰卡(例如「記錄今天最開心的三件事」、「畫出今天的心情顏色」),這些卡片每個月過期。孩子必須在期限內完成指定主題才能獲得點數,未使用的卡片會被收回,下個月會有全新的挑戰卡(因為小孩不知道挑戰卡的內容,所以這部分也有「好奇心與不確定性」的驅動力)。
- 設定「黃金寫作時段」,告訴孩子每天只有特定的30分鐘時段(例如晚餐後)可以使用特別的彩色筆或螢光貼紙來裝飾日記。過了這個時段,這些特殊文具就會被收起來,只能用普通的筆寫作。這創造了「現在不做就會錯過特權」的急迫感。
「損失與避免」:這種激勵方式主要來自於人們對於可能失去某件珍貴事物,或者擔心可能發生令人不悅的事件所產生的恐懼心理。
- 當我們與孩子一起回顧之前曾經參與過的各種活動、旅遊或特殊經驗時,如果發現小孩對於當時的細節和感受都已經沒有清晰的印象了,這時就可以溫和地提醒他們,如果當時有把這些經歷和感受記錄下來的話,就不會這麼快就遺忘了,也能隨時重溫那些美好時光。
- 可以循序漸進地為他們設定一些具有連續性的小挑戰,例如設定連續三天都有寫日記的目標,當他們成功達成這個挑戰時,就可以獲得精美的照片或貼紙作為獎勵,用來裝飾和美化他們的日記本。但如果不能連續就無法獲得。
🌟階段三:逐步引入白帽動機 在黑帽建立初步習慣後(約一至兩週),引入視覺化的進度追蹤——用貼紙、圖表記錄寫日記的連續天數,讓孩子看見自己的累積,而且他在這中間即使是用比較負面的角度描寫事情,我們也尊重他,讓他自由選擇撰寫的內容。這運用了「進度與成就」、「創造力與反饋」的白帽動機,讓孩子開始從完成中獲得滿足感。 當習慣穩定後,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日記形式——畫圖、貼照片、寫詩,並給予具體的正面反饋,例如「你今天用的比喻好有趣」、「你用的這個字很精確」、「你看的這個角度我都沒有想過」。這啟動了「創造力與反饋」的驅動力,讓寫日記變成一種自我表達的樂趣。 也可以不定期地引入意義感——「定期回顧,你會看到自己的成長」、「你之前寫的這個字寫很久,現在寫得更快更好」。此時孩子已有足夠經驗體會這句話的真實性,「重大使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寫日記是一個很好的習慣,而習慣化理論教我們不要過度考量動機,而是讓事情變簡單,安排好時間,設定「若⋯則」的連結。但這與黑白帽理論並不矛盾——黑帽動機可以幫助我們跨越最初的啟動門檻,而一旦行為變成習慣,外部動機的重要性就能逐漸下降(但還是要持續關察,對於孩子而言,黑帽動機有其重要性)。 在幫助孩子建立寫日記習慣的過程中,我們的目標不只是讓他們執行這個行為,而是幫助他們發現自我表達與反思的價值。正確運用黑白帽動機的搭配,能讓這個過程既有效率又有意義。我們可以一步步調整,最終是讓孩子在不同階段都認為寫日記這件事很有趣,只要持續,就一定會看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