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課程概述
在市場持續創新高的背景下,James 老師提醒學員,投資成功的核心不在於預測行情或追逐熱點,而是 嚴格的紀律與對最壞情況的準備。老師強調,投資人必須具備能承受市場下跌 85% 且持續 10 年的心理素質與資產結構,否則便不適合投資。本週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學員徹底拋棄「勞工思維」,停止用勞力時間換取金錢,並警惕資本主義社會中,銀行與政府透過高消費與傳統觀念將大眾束縛於勞工階級的陷阱。富有的關鍵在於確保「活著」與「自由」,而非追求極致回報。

本週課程重點
本週深入探討了如何在面對市場極端風險時生存,以及如何從根本上建立富豪思維。
投資風險的極致假設與資產配置
James 老師指出,市場長期雖然上漲,但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大幅度下跌,歷史上曾出現高點下跌 85%,且跌幅持續 10 年的情況。無法接受這種程度虧損的人,就不應該投資。因此,投資決策的前提 絕不能假設市場會上漲,而是必須在 假設市場明天就開始下跌 85% 且持續 10 年 的狀況下,進行資產配置。
老師強調,資產配置是唯一能抵禦長期下跌風險的方法。投資者需要留有足夠的現金(例如一到兩年的開銷),以確保能夠在市場低迷期生存(活著)。在準備好足夠現金之後,其餘的錢才應該立即買進,並「打死不賣」。老師明確指出,個人的 人性、遲疑與猶豫在市場面前是毫無價值的「垃圾」。
借貸的自由度與年齡限制
針對學員提出的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不建議借貸的觀點,James 老師進行了區分與釐清。蒙格的警示主要針對那些 「孤注一擲」、因過度槓桿而在市場意外走向時破產的賭徒行為,以及因房貸等借貸而 失去人生自由、被迫為銀行打工 的情況。
CLEC 頻道的借貸哲學是建立在極致風險控管之上:
- 自由度優先: 任何借貸都必須確保在 市場跌到零、持續 15 年 的最糟情況下,投資者仍能存活且不失去自由。
- 年齡限制: 臨近退休(如 50 歲或僅剩 10 年內退休)的人,不建議使用如「理財型房貸」等會要求續約或還本金的借貸工具。因為年紀較大的投資者 沒有時間等待市場回升。
- 穩健策略: 對於年紀較長的學員,建議等到 60 歲之後,考慮使用「以房養老」等方式,以獲取穩定的每月現金流,確保能夠「活著」度過退休生活。
資本主義下的勞工思維與財富陷阱
James 老師嚴厲批判了傳統教育與金融體系對大眾的洗腦。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金融業與政府的目的就是讓大眾被教育成 努力的勞工,透過高額貸款、鼓勵消費與儲蓄(儲蓄在通膨下會讓財富變薄)的方式,將勞工的錢掏空,使其無法離開工作崗位。
老師強調,用勞力與時間換取金錢,不可能致富。許多高收入者陷入消費攀比的陷阱,例如不斷升級豪華車和房地產,最終導致他們必須終身工作,反而成為家庭中最貧窮的人。真正的富豪思維是 不使用自己的資產,將銀行視為好朋友,借銀行的錢來花,讓銀行來服務你。一旦建立資本思維邏輯,即使沒有巨額財富,也能感到解脫與快樂。
學員問答精選
1. CAD: 認知落差與高點進場的信念挑戰
CAD 觀察到兩種現象:一類人富有卻不自知,不敢花錢或活化資產;另一類人缺乏資金卻拼命消費。CAD 自身在分享借貸投資經驗時,常被誤認為過於衝動激進。他擔憂在市場多處於高點時,學員若知識不足,將無法建立足夠的信念,進而錯失良機。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認可,在市場高點敢於進場需要強大的信念基礎。老師透過 Demo 的案例說明: Demo 賣掉 200 萬台幣的豪華車並投入指數基金,這 200 萬在長期複利下,等同於為他贏得了 4 億台幣的潛在財富(40 年上漲 200 倍)。老師鼓勵學員 停止與人攀比,將節省下來的消費(如汽車、房產降級)轉為啟動資金。在正確的時間點做出消費降級的決定,才能提早退休,這比借貸或投資本身更重要。
2. 乘豐: 蒙格的反槓桿思維與 CLEC 安全借貸哲學的衝突
乘豐提出疑問,蒙格強烈建議不要使用槓桿和借錢投資,這與 CLEC 頻道推廣的「資產配置搭配債券質押」(韓信點兵)模式似乎有所衝突。他擔憂學員在多頭市場中過於樂觀,忘記審視自身能力而過度借貸。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同意蒙格的警示是正確的,但需理解其背景:蒙格反對的是 賭徒式的孤注一擲與因借貸而失去自由的行為。CLEC 提倡的借貸模式是以 最糟情況 為前提來設計的。投資者必須確保即使 股市跌 85% 甚至到零,並持續 15 年,自己仍能維持現金流、不至於破產,且不失去人生自由,才能去借貸。老師明確指出,50 歲以上接近退休者,除非仍有 15 年以上的工作年限,否則不應冒然使用理財型房貸,應等待 60 歲後的以房養老機制,以避免市場低點時被銀行要求還款而破產。
3. Ike: 創業老闆的勞工本質與家族財產爭議
Ike 觀察到一些老闆(如不斷擴張工廠的企業主)雖然看起來是資本家,但若每天仍需親自去工作,其實仍是承擔了 「勞工」和「資本」雙重風險 的勞工。他還分享了身邊家族為爭奪長輩遺產(土地/房產)對簿公堂的殘酷案例,詢問如何看待財富在代際間的傳承與爭議。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釐清,真正的資本家是讓錢為自己工作,不需為任何人事物負責,能夠「睡到自然醒」。必須每天工作的老闆,只是用自己的資產去賭的勞工。針對遺產爭議,老師指出,爭產通常發生在兄弟姊妹都較為貧窮且需要資產的家庭。固定資產(如房地產)最難處理,容易引發衝突。父母若想特定分配資產,應在生前使用 信託(如生前信託)或贈與 的方式,否則一旦離世,所有財產將依據法律均分。現金相對容易處理,故建議不要持有房產這類難以分割的資產。
4. Mike: 美國家族信託的運作與「逐漸地、然後突然地」的破產風險
Mike 分享了一位 78 歲的美國建商朋友,他將 13 棟房產放入 Family Trust,由子孫管理,從而維繫家族力量。Mike 引用海明威的名言:「逐漸地,然後突然地」(gradually, then suddenly)形容破產的過程,並將 CLEC 的投資法視為「逐漸地、然後成功地」。他好奇這種以房地產為核心的家族信託是否為最好的財富傳承方式。
老師回覆摘要:
老師認可 Mike 對於風險的見解,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走向破產。至於以房地產為核心的家族信託(Trust),老師指出這是建商在持有大量難以分割的房產時「不得不」的結果,而非最優解。房地產信託需要後代投入勞力進行管理,子孫仍然是勞工。若資產是 QQQ 指數基金,則可以 透過每年每人 1.9 萬美元(未來可能更高)的贈與額度,在生前將資產贈與完畢,避免信託、遺產稅及管理問題。
留言區精選回覆
關於台灣證所稅制度的扭曲與利用海外高股息 ETF 避稅的可能性?
James 老師評論,台灣稅制存在扭曲,不課徵資本利得稅(證所稅),卻可能針對弱勢族群(高股息領取者)的利息課徵補充保費。若台灣高股息 ETF 被課重稅,投資人可考慮透過海外複委託帳戶購買 JEPQ 或 QQQI 等高股息 ETF。利用台灣海外所得 670 萬台幣的免稅額度,是合法的避稅策略。
針對非美籍人士,透過複委託購買高股息 ETF (如 JEPQ) 是否會被預扣 30% 股息稅,以及券商是否會退稅?
老師警告,非美籍人士透過複委託購買高股息 ETF 確實存在被預扣 30% 股息稅的風險。這筆預扣稅額若券商不協助退還,將是冤枉的損失。由於部分學員回報國泰等券商不退還此稅額,老師強烈建議投資人 必須向自己的券商確認是否會主動退稅或不預扣,否則不建議透過複委託進行此類投資。
進行資產質押的最低資產門檻與利息的關係為何?
老師指出,進行股票質押並無絕對的最低門檻,但建議資產規模在 80 萬美元以上,以獲得較佳的利息率。雖然 50 萬美元也可以質押,但利息可能會較高,會比 80 萬美元資產的質押利息差約 0.5%。學員應參考券商提供的質押利率表(如 Interactive Brokers 的表格)來規劃資金水位。
關於本週報的產生: 本週報內容是透過人工智慧 (AI) 技術,根據每週的 CLEC 投資理財頻道線上教學課程逐字稿與相關資料自動生成。由於 AI 生成及處理文字的特性,週報內容可能存在 理解上的偏差、部分資訊的遺漏,或是包含不準確、不完整或錯誤的陳述。因此,本週報僅作為各位學員 課後輔助複習的參考資料,而非課程內容的絕對或完整記錄。
免責聲明: 本週報所包含的任何資訊僅供 個人學習與參考 之用, 不應被視為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專業意見或決策依據。投資涉及固有風險,可能導致本金損失。任何依賴本週報內容進行的投資或其他行為,其 最終風險與責任完全由使用者自行承擔。CLEC 投資理財頻道及其相關人員對於因使用或依賴本週報內容所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 概不負責。 強烈建議您務必觀看完整的課程影片、參閱講義,並進行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