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菲米·馬庫斯-貝洛本尊。Ph: Erik Benjamins
說尼菲米·馬庫斯-貝洛是「海歸派」絕對不爲過。他的成名過程,已受 Design Miami、Loewe Craft Prize 還有 MoMA 等的洗禮,如今策劃的個展《Material Affirmations – Acts I–III》,不僅首次將旗下的「奧里基」(ORÍKÌ)系列作品首次做出了完整的呈現,也因爲回到了故鄉——奈及利亞首都拉各斯——而有了一種「從搖籃到搖籃」的歸屬感。
展覽之源

Material Affirmations - ORÍKÌ Acts I-III. Ph: Erik Benjamins
入駐到蒂瓦尼(Tiwani )當代藝術中心, 《Material Affirmations – Acts I–III》(材料頌揚——第一至第三章)最顯然的主題,就是設計師對非洲大陸材料的應用與致敬——「奧里基」亦即為約魯巴語(西非主要民族之一),意為讚美詩或口頭頌揚,用來表達對個人、家庭或血統的敬意——在此,它像徵著透過合作設計來彰顯出材料、工藝和文化記憶。設計師表示:「在拉各斯同時展出《奧里基》系列的三部作品意義非凡,(因爲)每種材料都講述著一個故事——從貝南(Bénin,非洲西部國家,東鄰奈及利亞)的神聖青銅器,到維繫城市日常生活的鋁,再到銅的開採和提煉揭示了全球貿易的隱密脈絡。」
展出的九件作品,涵蓋雕塑、家具和燈具,在滿足了功能性上的需求之際,也有效為大衆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去探索他是如何跨越歷史、地理和文化,對材料進行深入的探究。「這些作品共同展現的,不僅反映了材料的演變,也體現了塑造它們的匠人、歷史和社群。這長期以來一直是我的設計靈感來源,如今能夠將它帶回源頭,並首次以單一的姿態與啟發我的人們和這片土地分享,意義非凡。 」
什麽好看
該系列作品分為三個「章節」,分別以三種不同的金屬材質創作,每種材質都有不同的工藝、意義和歷史:
第一章 - 青銅:來自貝南的青銅,在當地的鑄造工匠手中,轉化成雕塑感的長凳。而重點是:採用了傳統的失蠟法鑄造而成。作品表面留有馬庫斯-貝洛及其工匠的印記,強調了每件作品背後所蘊含的勞動、工藝和人文關懷。這些作品既是對神聖材料的致敬,也是對工藝傳承的頌揚,彰顯了其在當今時代的意義。
第二章-鋁:哪來的鋁?這一系列的座椅、桌子和家飾品,不僅取材於奈及利亞的二手汽車產業,而且還讓拉各斯的汽車零件鑄造商以砂型鑄造完工,凸顯了支撐城市日常生活的隱密工藝網絡。作品探討了再利用、生產鍊和材料價值,展現了尼日利亞工藝社群的獨創性和適應性。透過與這被忽視的本土產業互動,設計師追溯了從材料提取到功能設計的直接路徑,將本土實踐與全球化和資源循環等更廣泛的問題聯繫起來。
第三章-銅:最後一章節聚焦於銅,這些銅是透過拉各斯的當地網路採購的,靈感來自設計師在尚比亞——一個原材料開採中心——的成長經歷。這些作品將座椅、桌子和燈具融合為兼具功能性和形而上學意義的物件,並藉鑒了索托族和紹納族等非洲歷史建築的頭枕和凳子等類型。透過對稀缺性、資源開採和提煉的探索,這些作品揭示了工藝、材料價值和全球市場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它們體現了藝術家對物品生命週期的深刻思考,突顯了本地供應與全球需求之間的張力。
延伸閲讀

《Oríkì: Material Affirmations in Three Acts》
《Oríkì: Material Affirmations in Three Acts》一書也與展覽同期發行,收錄了艾琳·孫沃(Irene Sunwoo)、格倫·亞當森(Glenn Adamson)和麗塔·韋德拉奧戈(Rita Ouédraogo)的文章以及卡米爾·奧基奧(Camille Okhio)的獨家專訪。本書將尼菲米·馬庫斯-貝洛的實踐置於關於材料性、工藝和認同的全球對話之中。書中的全彩圖片、創作過程照片以及個人檔案照片,也將能揭示其作品背後的靈感和私密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