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有人說寫作要「規劃」,問題是怎麼規劃?又要規劃什麼?
這可不像工廠的流水線,時間一到就停下來。 寫作這件事很吃感覺,靈感一來,就像滔滔江水,一發不可收拾。 若硬生生把它截斷,很可能後面就沒有內容了。那,面對這種狀況該怎麼辦呢?
靈感爆發時,最怕被打斷
不只一般文章,小說也是。故事一來,手指在鍵盤上劈哩啪啦地打,腦子裡的想法恨不得有四隻手可以一起動。 (這也是為什麼 AI 出現時,我的眼睛都亮了,它簡直是加速器啊!) 但現實是——我們沒有二十隻手指,也沒有什麼管子能接到大腦,把想法抽取出來。 所以,寫作不只是培養耐性,也是在練習「整理想法」的功夫。
(圖:AI製圖)

從時間與性質,找到自己的寫作節奏
在這種狀況下,我習慣從「時間」與「性質」兩個方向來規劃。
我通常把白天或下午作為主要寫作時段,再把工作分為不同「階段」。
📌 舉例:
一篇文章還沒寫完,你也許不知道會有多少字,但你知道起承轉合的順序。 當我寫完「起」的部分,會起身倒杯水,再回來寫「承」。 如果「起」的部分被突發狀況打斷,思緒中斷後就得重新理一次,效率大打折扣。
寫作分階段,比番茄鐘更自然
我習慣「完成一個階段就休息一下」,而不是「時間一到就停」。
番茄鐘的核心概念是「專注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 我認同「專注+短休」這個精神,但不拘泥於時間。完成四個番茄鐘後會有一次長休(約15–30分鐘)。
對我來說,這剛好與自然寫作節奏吻合——幾個階段後,就是午餐時間。 在家工作,更可以讓這個「長休」稍微拉長。
結尾
不論是文章還是長篇小說,當靈感湧現、一寫就是一小時,其實不必硬逼自己中斷。 只要在靈感間隙中,找個段落暫停,伸伸腰、動動身體。 寫作是一場長跑,良好的體力與節奏,才是持續創作的根本。
寫作不是時間管理,而是能量管理。
---------------------------------------------------------------------------------
嗨!我是梅洛琳,創作三十年了。從幾百字的小故事,到數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從言情、靈異、電影小說、戰爭、青少年故事,到兒童繪本,我都寫過。你在博客來與各大平台上看到的那些故事,幾乎是我生命中的不同階段。
對我來說,寫作本質上是一種用文字把思想、感受,呈現出來的方式。即便進入 AI 時代,我依然覺得,創作永遠屬於人,而 AI 只是工具——就像從毛筆換成鍵盤,是時代的進程,不會取代你要說的故事。於是,我也在平台分享如何在創作裡善用 AI,讓它成為寫作的推進器,而不是障礙。
這次推出的新書,《寫作拼圖:從靈感碎片到完整篇章》,就是希望陪你把腦袋裡那些散落的點滴,不論是閱讀的累積、生活的感受、突然蹦出的靈感,一步一步拼成真正的作品。
無論你是需要突破作文的學生,還是想透過文字表達自我、經營創作的成人,都能在書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起點。
《寫作拼圖:從靈感碎片到完整篇章》將於 2025/11/20 上市。
歡迎一起走進這幅寫作的拼圖版圖,找到你的文字、你的聲音、你的故事。
👉IG
更多書可上:金石堂、博客來、PUBU、BOOK☆WALKER、琅琅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