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 Mech Muse 👋
今天要跟大家聊一間在中國具身智能領域非常新、但動作超快的公司——無界動力(Boundless Dynamics)。
這家公司在 2025 年 11 月 10 日宣布,完成人民幣 3 億元的天使輪融資💰,由紅杉中國(HongShan)與線性資本領投,高瓴創投、地平線等多家機構跟投。同時公司也透露「天使+輪」接近完成,累計融資金額已超過人民幣 5 億元。
這篇文章我會帶你了解:
👉 無界動力到底是誰、為什麼被紅杉看上?
👉 他們的產品有什麼不一樣?
👉 「雙臂輪式」人形機器人是什麼新概念?
👉 最後我們也會整理接下來值得關注的觀察指標。
這家公司哪來的?誰在投它、做什麼產品?
根據《財聯社》的報導(2025/11/10),無界動力剛剛完成人民幣 3 億的天使輪融資,由紅杉中國與線性資本領投,高瓴創投、地平線、華業天成、鐘鼎資本、BV(百度)風投等一起跟投。
算下來,「天使+」輪總額已經超過人民幣 5 億。這在中國具身智能創業圈算是極高規格的首輪融資🔥。
公司由張玉峰和許聞達共同創立。
- 張玉峰過去曾任職於 Sony、ARM,後來在**地平線(Horizon Robotics)**擔任副總裁與智能汽車事業部總裁,帶隊完成多款量產自駕方案。
- CTO 許聞達則是卡內基美隆大學(CMU)機器人學博士,曾任職於自駕車新創 Ottomatika,參與過全球第一批自駕網約車的商業化運營。

張玉峰
團隊組合相當硬派:AI 大腦+機器人手眼協同+工程落地能力都有。公司在 2025 年於北京成立,定位明確——打造「通用大腦+操作智能」的機器人系統。重點在於:他們不是做雙腳走路的人形機器人,而是雙臂輪式的 B 端工作型機器人。
簡單講,無界動力想先攻下「能在工廠裡真的幹活」的市場,而不是做表演型人形機器人。
時間線:從 3 月註冊到 11 月融資完成,一步步登場
🗓 2025/03|公司註冊
無界動力低調在北京成立,產品路線定調為雙臂輪式工業機器人,以 B 端工廠場景為主要應用。
🗓 2025/08/30|融資傳聞曝光
IT之家與雷鋒網率先披露:張玉峰離開地平線後創立無界動力,團隊裡有不少智能駕駛背景成員,首輪融資「即將完成」。
🗓 2025/09/05|團隊背景曝光
OFweek 進一步揭露創辦人經歷與團隊方向:雙臂輪式、聚焦工廠應用、目標是讓機器人「真的上產線」。從這時候開始,業界普遍把他們視為從智能駕駛跨界具身智能的代表團隊。
🗓 2025/11/10|天使輪官宣
《財聯社》正式快訊:紅杉中國+線性資本領投 3 億天使輪,累計融資超 5 億;《東方財富》《上證報》也同步證實,並補充公司主攻通用操作智能與手眼腦協同。這一步,代表資金與技術故事都正式落位。
這樣算起來,從公司註冊到完成首輪融資,不到一年時間,速度非常快。
接下來市場最關心的,會是他們的樣機表現、首批工廠客戶,以及量產節奏能不能順利接上。
為什麼他們不做「雙腳人形」,而選「雙臂輪式」?
這是最讓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 🤔。
無界動力說自己要做「通用大腦+操作智能」,聚焦「手-眼-腦」協同。也就是說,他們最重視的不是機器人會不會走,而是**「會不會看懂、拿得穩、放得準」**。
為什麼選輪式而非雙腳?
- 成本與成熟度考量:輪式底盤技術成熟、穩定性高、續航好,維護成本也更低。對想要快速落地的公司來說,這是合理選擇。
- 工廠場景友好:工廠地面平整、路線明確,輪式機器人移動效率比雙腳高太多。
- 研發重心明確:比起研究走路姿態,無界動力把更多資源放在「雙臂」與「操作智能」,也就是讓機器人手能像人手一樣靈活。
- 有利於模型訓練:輪式能更快收集數據、做閉環學習,讓 AI 模型成長更快。
簡單說,他們的策略是:先在可控場域把「手」練強,再慢慢擴展到更開放的場景。
這樣的選擇不只是技術問題,還跟市場節奏有關。對於汽車、3C、半導體產線這些高需求工廠來說,「會幹活的雙臂輪式機器人」遠比「會走路的人形機器人」更實際,也更快帶來商業價值。
結語:三個關鍵觀察點+後續值得期待的方向
來幫大家收個尾 👇
1️⃣ 資金與投資陣容超豪華
紅杉中國、線性資本、高瓴、地平線、百度 BV 都入股,這樣的組合代表頂級資金+技術派雙保險。
2️⃣ 團隊完整且經驗豐富
張玉峰與許聞達分別代表工程落地與學術技術深度,再加上地平線的工程化背景,整體很像一個「自駕團隊跨界做機器人」的版本。
3️⃣ B 端導入策略務實
他們走的是「先進工廠、後進家庭」的路線,先用輪式設計在產線證明價值,再慢慢往更高自由度的人形機器人延伸。
接下來 6–12 個月值得關注的重點:
- 他們的樣機功能會不會公開?手臂控制精度、視覺伺服、動作速度能不能達到工業級?
- 有沒有首批客戶試點?汽車、3C 或半導體工廠會不會率先導入?
- 模型與資料閉環能否建立?是否能從不同場景中快速學習並轉移技能?
具身智能這一波真的進入關鍵期。
資金、技術、場景、政策都湊齊了,接下來就看誰能率先從 demo 走向「能實際上工」的產品 💪。
我會繼續追蹤無界動力的最新進展,包含樣機發表、產線測試、甚至量產動態,之後有新消息一定會再更新。
如果你也對 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AI 大腦 這些主題感興趣,
👉 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一起用輕鬆但專業的角度看懂科技新趨勢!🚀
延伸閱讀:
【Mech系列】 美國人型機器人公司總覽|開場篇:含各公司詳細介紹🤖
【Mech系列】美國小型核能新勢力大揭密:8 大公司完整解析
【Mech 系列】全球機器人補助與政策總覽|各國政策解析方向
【Mech系列】人形機器人核心硬體全解析:從零件開始的下一場科技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