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貝倫現場日記】

抵達貝倫的第三天,我大概真的適應這裡的濕熱了。
時差、長途飛行、還有那種「同時是觀察者,也是局外人」的微妙心情——都開始安頓下來。但在這樣的狀態裡,我卻越來越清楚:
這是一屆會在氣候治理史上留下註記的 COP。
不只是因為這裡是亞馬遜,
而是因為第 2、3 天的三項核心訊號,已經清楚地宣告:
氣候治理的下個十年,正在這裡被重新排列。
一、BAM:把「公正轉型」從價值宣示,做成一個真正的全球機制
這兩天最震撼我的,是看到
BAM(Belém Action Mechanism for a Global Just Transition)
從一個民間草案,變成談判桌上各國開始「表態」的制度選項。
BAM 想做的事不浪漫,但很真實:
把公正轉型變成有治理架構的東西
協調資金、技術、社會保護、勞工與原民權利
為受影響社群建立真正的制度入口
在綠色礦產與能源轉型浪潮中,避免新的「資源掠奪」
而南北對立正在這裡形成分水嶺:
G77+中國全面支持;多數已開發國家採取觀望甚至反對。
如果今年有什麼可能成為里程碑,
BAM 會是排名非常靠前的那一個。
二、適應與韌性站上主舞台:第一次,我看見全球都承認「我們準備不足」
官方最新報告直接把數字攤在陽光下:
開發中國家到 2035 年每年需要 3,100 億美元的適應資金
多邊銀行去年只投了 260 億美元
私部門參與度:3%
看到這些,我心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
原來我們一直在談「減量」,但真正威脅人類生活的是「適應的不足」。
今年的幾個關鍵進展:
◎ SOFF 發行 2 億美元影響力債券
補足全球南方國家的氣象觀測與早期預警——這是所有韌性治理的基礎。
◎ 多層級治理被制度化(CHAMP + PAS)
巴西與 UN-Habitat 共同宣布:
1)要在 2028 前,讓 100 個國家 的 NDC 都寫入地方治理
2)建立「國家平台」協助地方取得氣候融資
3)訓練 6,000 名官員
這讓我想到台灣很多場域:
國家公園、地方政府、公部門永續治理……
國際已經把它們放在氣候治理的主體位置,而不是附屬角色。
三、資訊誠信:沒有真相,就沒有永續,也沒有民主
這件事我多說明一下,因為它真的很重要。
UNFCCC+UNESCO 在 COP30 正式發佈
《氣候資訊誠信宣言》。
首批簽署國包含:
巴西、加拿大、丹麥、芬蘭、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典、智利、烏拉圭。
為什麼這件事值得被記住?
因為全球第一次承認:
在假資訊、漂綠與氣候否認主義橫行的時代,資訊本身就是一種公共基礎建設。
對企業而言,它會回到:
- 永續報導的可靠性
- ESG 宣稱的法律責任
- IFRS S1/S2 的審計深度
- 金融監理機關如何處理漂綠風險
對我個人來說,
這是把「真相」寫進制度架構的宣誓。
四、人、技能、勞工、原住民—氣候治理回到了它的核心問題:誰能在未來生存?
11/12 第三天的主題叫
Empowering & Equipping People。
坦白說,我很久沒有在 COP 看到這麼「以人為中心」的一天。
◎ Global Initiative on Jobs & Skills
把體面工作、技能轉換與社會保護,寫進國家轉型路徑。
◎ 永續公共採購(SPP)作為轉型槓桿
政府可以用它同時拉動:減碳 × 勞工權益 × 公平轉型。
這次 COP30 其實把一件大家常忽略的事講得很清楚:
政府不是觀眾。政府本身就是市場最大的參與者。
公共採購通常佔一個國家 GDP 的 12%–20%。
而在氣候轉型裡,這個比例的意義非常重大——
因為政府的採購政策會直接決定:
- 哪些產業能存活
- 哪些供應鏈會升級
- 哪些公司願意投入低碳技術
- 勞工與弱勢社群在轉型中的權利是否被看見
今年 COP30 多國共同發布的 SPP 部長級聲明,
其實等於把公共採購從「行政流程」提升到「轉型治理工具」。
具體來說,它會同時拉動三條線:
① 減碳:把低碳與循環材料變成採購門檻,而不是加分項
SPP 可以要求
- 近零排放建築(NZERB)
- 低碳混凝土、低碳鋼
- 循環產品、可修復性、延長保固
- 政府自建專案的全生命週期碳管理(LCA)
這會大幅縮短低碳供應鏈技術的「導入期」,
讓政策直接帶動市場。
② 勞工權益:用採購條款,保障正當工作(Decent Work)
這是一般台灣比較少談到的。
COP30 的 SPP 架構明確建議各國把以下寫入政府合約:
- 職安標準(OSH)
- 工時與保障
- 工會協商權
- 轉型過程中的技能培訓與職涯銜接
- 禁止血汗供應鏈(包括關鍵礦產)
也就是說,政府可以用採購把公正轉型的勞工面向正式制度化。
③ 公平轉型:把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納入供應鏈評量
SPP 的精神不是只有「低碳」,它同時涉及:
- 性別平等(例如要求女性參與度、照護友善)
- 原住民族權利與 FPIC
- 在地社群參與
- 弱勢企業(如社會企業、地方中小企業)的得標機會
- 底層供應鏈的人權盡職調查
這些都可以在採購辦法、評選機制、合約條款裡被具體化。
一句話總結:
SPP 就是政府把「預算」變成「治理」。
用錢來決定轉型的方向,並確保沒有人被落下。
這套邏輯在歐盟已行之多年,但今年 COP30 第一次把它提升到公正轉型的“全球政策語言”。
◎ 原住民主導的適應方案
抗議、怒吼與制度對話,並存於同一座會場。
這就是 Nature COP 的真實性。
五、加州州長現身貝倫:地方政府不是配角,而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另一條主線
今天最有象徵性的瞬間之一:
加州州長 Gavin Newsom 出現在 COP30。
他延續去年的訊號:
- 支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 與亞馬遜州政府討論森林保護與野火治理
- 以「California Climate Commitment」推動全球城市/州合作
- 用地方治理證明:即使國家陷入僵局,州政府仍然能推動轉型
在「多層級治理」成為主流的今天,
美國的 subnational actions,正在被放大到國際政策的高度。
最後:我在 BAM 的現場,看見一個新十年的開始
這兩天,我反覆想到一句話:
從承諾走向行動,從行動走向連結。
這不是 slogan,而是我在貝倫親眼看到的方向:
BAM 正在把「公正轉型」制度化
GGA 正在把「適應」做成可被衡量的進度
資訊誠信在維護民主與永續的底層
多層級治理讓城市、州、省、原民、企業都成為主體
西岸政治重量(加州)與亞馬遜的生命線,在同一座城市交會
貝倫的空氣濕熱,
但你會感覺到某些事情正在冷靜、緩慢、但非常確定地成形。
這是我在 COP30 的第二、第三天。
#COP30 #Belém #BAM #JustTransition #ClimateJustice
#Adaptation #Resilience #GGA #ClimateFinance #InformationIntegrity
#IFRSS1S2 #ESG #AntiGreenwashing #SustainabilityGovernance
#STUF #ValueDrivenLeadership #台灣的永續價值 #讓世界看見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