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氣候週邁入第四天,由 World Climate Foundation(WCF) 舉辦的論壇,將金融、自然、氣候三大主題全面拉上檯面。這一整天的討論,核心只有一個:如何讓資金真正落地,讓承諾變成可持續的行動?
有人打趣說,今年的口號是:
Make Implementation Sexy Again!
🌍 承諾夠多了,關鍵是誰能補上缺口
世界銀行氣候變化部門總監 Valerie Hickey 直言:沒有人能真正算出「氣候與自然缺口」到底是多少。3 兆、5 兆美元只是政治數字,因為價格會變、技術會突破、風險會突襲。她提醒大家:
ODA(海外援助)只是小水滴,真正的水桶來自私募資金與國內公共預算。
私募資金不是空話,2024 年多邊開發銀行投入 1370 億美元,實際就帶動了 1340 億美元私募資金,幾乎 1:1。
這意味著,「設計橋梁」比「喊大數字」重要。
💡 Sophia Cheng:台灣金融業的國際角色
這場論壇,對台灣最亮眼的時刻是國泰金控Sophia Cheng的分享。
她談到國泰十年來投入超過 500 億美元綠色投融資,並不是 CSR 做做樣子,而是陪伴專案成長、幫助案子變得 bankable(可融資)。
Sophia 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金融業要做的,不是說誰沒錢,而是幫他們學會怎麼把案子做成能融資的語言。只有被證明可行的案子,才能帶動更多投資。
這不只是台灣故事,而是全球共識:金融業要當翻譯者與陪跑者。

🌱 再生農業:最小資料集(MDS)
另一場焦點是再生農業。討論指出,農戶端常常被淹沒在複雜指標裡,不知道該報碳?報土壤?還是報社會影響?
解方是「最小資料集(MDS)」——大約 11 個指標(如土壤健康、農民收益、水資源效率)。小農只需報這些,投資人與企業就能有一套共通語言。
這樣能降低 IT 成本、保護社群數據主權,同時打通再生農業與碳市場的交易管道。
🌊 韌性供應鏈:調適是生意,不是成本
論壇中一句話震撼全場:
Adaptation is a business.
案例包括:
紅樹林+防潮堤:結合防洪、生態修復與小農溢價收購,成為三贏模式。
海洋與中小企基金:短短 8 個月就募資成功,因為指標設計清楚、投資人能看懂回報。
對台灣企業來說,這是一個警鐘:水風險、極端氣候,不再只是 CSR,而是供應鏈安全的核心。
🌳 Nature Positive:從場址開始
不少人提醒:保護地 ≠ 真正被保護。
企業應把「避讓 → 改善 → 修復 → 補償」做成完整流程,並留下能長期延續的「遺產」。例如礦業案子不只復育環境,還建立 社區水資源監測能力,確保專案結束後社群仍能自我管理。
這就是所謂場址級 Nature Positive。
🌐 生物信用(Biocredits):金融的新邊疆
在這場聚焦「金融 × 自然」的論壇裡,**Biocredits(生物多樣性信用)**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它是一種把生物多樣性改善或保護成果「信用化」的工具,類似碳信用,但更注重:
- 生態品質與長期監測
- 地方社群的收入與主權
- 透明與避免雙重計算
國際上已有 Biodiversity Credit Alliance (BCA) 在制定標準,強調治理、驗證、在地參與。
對企業的啟示:
- 成為供應方:若企業有土地或復育計畫,能把成果「信用化」,變成資產而非一次性公益。
- 成為買方:企業可購買高品質 biocredits,補強 ESG 報告中的「自然正效」。
- 參與規則制定:市場還在起步,現在就是企業介入國際平台、影響規則的最佳時機。
- 設計共益模式:biocredit 必須回饋社群,否則市場不會被信任。
🇧🇷 巴西案例:資金直達社群
巴西在論壇中介紹了 熱帶森林永久基金(TFFF):
- 投資期拉長到 30–40 年
- 至少 20% 的資金直達原住民與社群
- 將原本的外匯/本幣擔保機制,轉向支持再生農業與修復
這是 COP30 的前哨,也是全球趨勢:資金要直達社群,而非只停在政府或大企業。
🚀 Climate Merchants:跨境撮合
另一個新工具是 Climate Merchants,走「手術刀模式」:
- 幫已成熟卻卡住的案子找出路
- 用外交+市場+資本組合快速撮合
- 重點在「讓案子真的落地」
對台灣的新創與技術供應商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國際通道。
通往 COP30:不造新承諾,而是激活
最後主持人提醒:我們不需要再造新 pledge,而是要把既有承諾放入 activation groups,逐一推進。
這呼應巴黎協定的精神:
COP 只是節點,真正的工作是一整年的持續行動。
從這天的 WCF 論壇,我看到的不只是資金的數字,而是 一條金融與自然交會的道路。台灣若能及早布局,不只是減碳,更能在「自然金融」這個新戰場上被看見。
對台灣企業的四個行動建議
- 金融語言翻譯力:設計專案時,就把財務模型、回報邏輯納入,而不是靠 CSR 故事。
- 供應鏈風險前置化:把水風險、調適專案當成投資,而非額外成本。
- 社群共益模式:設計直達社群的機制,避免 ESG 被邊緣化。
- 提前接觸生物信用市場:不論供應方或買方,台灣企業應提早試點,累積經驗與能見度。
👉 想看更多觀察與案例分享,歡迎追蹤我的系列分享
無限維度管理顧問:無限維度官網
#ClimateWeekNYC #WCF #BlendedFinance #Biocredits #NaturePositive #ESG #COP30 #TaiwanESG #InfiniteDimensions #無限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