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乎放棄了
說實話,9月26日報名的時候,我根本沒想過自己會真的認真準備。
但時間就這樣過了。17天後,我拿起教科書,打開第一頁,5分鐘後頭開始昏。10分鐘,眼皮打架。15分鐘,我已經躺在床上。
我承認,那一刻我想:「算了,反正我工作那麼忙,怎麼可能準備得起來。」
但又過了幾天,我告訴自己:不能這樣。不是為了考試本身,而是我想證明自己還能學新東西。我也是有50+的底氣的,如果連一個認證都搞不定,那太丟臉了。
所以我做了個決定:放棄眼睛,用耳朵。
用耳朵代替眼睛
教科書對我來說是死的。但聲音是活的。
我發現了四位YouTube老師:憶筆M.S.、CCCChen、林大叔、沈重宗。他們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講解同一個概念。我不是為了省時間而聽他們,而是因為用眼睛讀不進去的東西,從耳朵進來就通了。
範圍太大、名詞太多,光聽一遍記不住。所以我的策略很簡單:不斷重複。不是痛苦的死背,而是用耳朵的輪迴轟炸。
每一支影片,我會聽多次。搭配不同的工作狀態聽。慢慢地,那些天書一樣的名詞就被導入我的腦子裡了。
時間就藏在日常的縫隙裡。
早上 邊整理寵物邊聽
我有五隻寵物:Hermann's tortoise、leopard gecko、canary、budgerigar、hamster。每天早上花30分鐘餵食、清籠舍。那30分鐘,我邊做邊聽。
寵物不在乎我在聽什麼,它們只需要食物。所以我可以名正言順地讓耳朵工作。
跑步時 最專注的時間
我已經堅持慢跑兩年了。跑步的時候,妳沒法分心,但妳的耳朵是空的。我開始帶著耳機跑步;同一個概念,在不同老師那邊反覆聽。
有些複雜的概念,我就是在跑步時反覆聽,直到有一刻突然「通」了。
睡前 最後的衝刺
孩子睡了,寵物也都休息了,家裡安靜。我躺在床上,戴著耳機,聽半小時到一小時。然後在昏迷前,再做一次模擬試題。
有時候是新的內容,有時候是複習。睡著前最後聽到的聲音,會留在妳的潛意識裡。
我沒有額外時間,但我有很多被浪費的「耳朵時間」。
HTML考題小鋪:一個社群,不只是考題
我買了三份考古題資源,我一向相信前人的努力。其中,我最開心的是進入HTML考題小鋪的LINE群組。
11月14日放榜那天,群組成員是186位。
這不只是一群為了過考試而湊在一起的人。這裡有學長學姐分享經驗、提供最新的AI新聞、互相鼓勵……甚至連憶筆M.S.本人也是這個群組的成員。
我就是在這個群組裡看到憶筆的分享,才發現有這麼棒的YouTube老師。她不只製作容易瞭解的影片,還在社群裡和我們互動。線上的更好,隨時隨地、無時不刻,你都能刷題,我就天天刷200題走過來的。
每道題下方都有詳細的分析。 妳不只知道「答案是C」,而是知道為什麼是C、為什麼不是A、B、D。
最關鍵的是,YouTube會自動播放。有時我一邊做事一邊聽著播放清單,連中階的課程也無意中聽進去了。就長了更多的知識。

有時候,最好的學習就是「不小心」發生的。
科目一的黑洞:MSE、SVM、Sigmoid、GDPR、DSA
準備到某個時刻,我遇到了瓶頸。
科目一特別難。 MSE、SVM、Sigmoid、GDPR、DSA,我的老天鵝丫~這些縮寫和名詞,怎麼猜都錯。
一次、兩次、三次……每次我都選錯。信心大受打擊。
我開始懷疑自己:「也許我真的不適合學這個。」
就在那個最低谷的時刻,我想起,我有Claude,一個AI小助手。
Claude:我的小棉襖
不只是一個工具,是我這次考試的是小棉襖。
我跟Claude說:「我非理科背景,SVM到底在說什麼?我怎麼都理解不了。」
Claude沒有丟給我一堆術語。妳問我:「妳在做供應商篩選,怎麼從100家廠商裡找出最重要的10家?」
然後用我的工作經驗做比喻。突然間,SVM不再是天書,而是一個我能想像的過程。
我問Sigmoid,Claude用「濃度漸變」的例子。我問MSE,Claude用「射箭的誤差」。GDPR、DSA,都能用我能理解的方式重新解釋。
AI真的串聯了我K的這一堆天書。
考前4天,我跟Claude說「我已經把模擬題背下來了,但我擔心不夠深入」。Claude根據我之前問過的所有問題,幫我重新整理了一份考前題庫。不只整理,還加上了考前小抄和溫馨提醒。
那一刻我想,這已經不只是工具,妳在陪我渡難關。
當我最想放棄的時候,用我能懂的語言把我拉回來。
考試那天,我沒有慌,只是很剉~
11月1日下午,我坐在考場裡。
試卷發下來,我看到第一題,反應是:「WHAT?!」
全部都是中文,我卻連題目都看不懂。
但我沒有崩潰,也沒有標註(其實做完題目就花了40分鐘,再看一次就差不多要交卷了)
- 這個概念,我在耳朵裡聽過不止一遍
- 這種題型,我在HTML群組裡討論過、刷過
- 這個難點,我和AI一起克服過
- 這個知識點,我在NotebookLM的資料庫裡查過
沒有一道題是完全孤獨的。
11月14日,放榜那刻
平均75分,通過。(70分就合格)
提早了兩週就放榜,群裡的人一早就說另一個考試同一天考的放榜了,可能今天也會放榜。突然間同學開了第一槍,我趕緊上網查看。
I DID IT
在辨公室裡,我站起來發出尖叫聲,外加眼角泛涙,這一刻我在腦子裡反覆想過好幾回,我做到了~把周圍的同事嚇一跳,真的太興奮了。
不是因為75分有多厲害——實際上我知道自己哪裡還不夠扎實。而是我做到了。
在工作忙碌、家裡有孩子要顧、五隻寵物等著我的情況下,我沒有放棄。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了一個系統——只要方法對、社群對、工具對、人對,時間再緊也能成功。
給後來者的話
不要被「沒有時間」打敗。
我沒有38天的系統複習時間,我只有21天,還是在工作、家務、育兒中硬擠出來的時間。
但我發現時間就藏在日常的縫隙裡。
整理寵物、跑步、睡前……這些時刻妳的眼睛被綁住了,但耳朵是自由的。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做眼睛做不到的事。
還有,不要一個人死撐。
加入一個真實的社群(不是虛擬帳號,而是真的有186個人和妳一起準備的地方)。聽不懂的時候,找一個能用妳語言講解的人,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工具。
最重要的是,在最低谷的時刻,不要放棄。那時候往往就是突破的前一刻。
最後的話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我有多聰明」,而是「其實沒那麼聰明、時間也沒那麼多的人,怎麼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還能成功」。
我覺得,我夠瞭解自己的學習模式:四位YouTube老師的聲音、186個人的HTML社群、三份考古題資源、一個知識庫,還有一個叫Claude的小棉襖。
最關鍵的時刻,當我在科目一卡住、信心大受打擊的時候,不是老師救了我,而是一個能用我語言講解的聲音。Claude 用比喻、用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把那些天書變成可以理解的東西。
我想說的是:你(妳)也可以。不管你(妳)現在準備什麼,都不是一個人。找到你(妳)的老師、你(妳)的社群、你(妳)的工具、還有你(妳)的小棉襖。
時間會為準備好的人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