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看了經濟學人那篇「臺灣病」的文章,簡單來說就是一篇要求臺幣升值的文章,作為一個會做軟體開發的人,我看了臺幣升值論好幾年,因為這個理論早就流行於某些群體間。其中最性感的部份就是說臺幣升值能夠壓抑房價,所以很受工程師與公職人員這些領穩定薪水而想買房子的人歡迎,他們很容易理解自己就是臺幣升值的受益者。
而這篇文章的底下留言區,當然也有人批評臺幣升值會帶來甚麼問題,例如會影響傳統出口產業,工業等等。從事傳統生意的人多數都反對臺灣升值,這也可以理解,因為他們是直接的受害者。
大部份人如果反駁這文章,多是談論臺幣升值的壞處。然後也一定會有前面那一群體的人,引「經濟學人」的權威去助長臺幣升值論,畢竟連雜誌名稱都叫經濟學人,他講關於經濟的東西怎可能是錯的?經濟學人一定比你們這些鍵盤戰士厲害,就像蔣經國怎會不懂經營國家,蔡英文怎會不懂英文一樣。而在大家打算這樣做之前,不如看看英文原文。前面那些介紹臺灣經濟發展的東西可以略過,我們直接上正題,到底臺幣為何要升值?
「First, it is a tax on consumers. In an economy that depends on imports for food, fuel and goods, the cheap currency has shifted purchasing power from ordinary households to exporters.」
這一段講,臺幣的幣值低,導致購入燃料食物與輸入商品等於對消費者「打了稅」,語氣當然是這是一件壞事,但他實際上是一件中性的事情。
幣值低就會有利出口,幣值高就會有利進口,這屬於一種常識。他說幣值低是對消費者打了稅,而忽略了幣值高就是對生產者打了稅;他強調了臺灣是個進口型經濟,而忽略了臺灣也是個出口型的經濟。這很像是說,太陽的缺點就是太熱,太陽照射會抽乾我們體內的水份,會令我們晒傷,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直視太陽更會令我們的眼睛盲掉,所以建議地球搬離太陽,他把一件有利益有代價的事情,只講了代價的部份。
雖然我有點疑惑,向消費者打稅這件事甚麼時候變成了一個問題?全世界大部份國家都有收消費稅或營業稅,臺灣就是 5%,日本是 10%,英國是 20%。這個消費稅是開宗明義向消費者收稅,而且影響遠大於幣值。我很有興趣知道這作者支持取消所有消費稅。
況且臺灣消費者用的能源都是靠政府補貼而控制了價格的,也就是至少「消費者用的燃料」上是不成立的,而且臺灣人不是香港,臺灣有自己的農業,也大量消費自己的農產品,不是每人都那麼堅持每天都要喝紐西蘭牛奶的。作者是否搞錯了香港與臺灣了?
然而,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一種推銷技巧,這裡說的是部份的常識,技術上沒有說謊,但比起說謊更能引導人。如果經濟學人想要推銷臺幣幣值跌的話,他應該就會說,「幣值高是對生產者的剝削,導致了出口型企業的利潤變低,也使相關業者的收入下降」。他把一個特徵說成是一個缺點,就像說男人的缺點就是無法懷孕一樣。
第三個缺點就是臺幣低導致臺灣房價高,這聽起來很有說服力。
但是 2020-2025 年之間,全球房價是怎樣呢?我們看看數據,美國的房價漲了 45% 左右,土耳其的房價漲了 70% 以上,加拿大是 40% 左右,臺灣大概跟加拿大相約,跟全球平均 40% 左右並沒有很大的分別。這裡反映一件事,這五年來房價漲是全球的現象,原因應該是美國的量化寬鬆,臺灣沒有特別嚴重。
如果我們要主張臺灣因為壓低貨幣而導致臺灣房價高,那臺灣應該要有高於平均的漲幅。但臺灣的漲幅只是全球平均。
而且說幣值低估,怎可能不提人民幣?用相同的標準去量度的話,人民幣的幣值低估程度是遠超臺幣的,用這文章的說法,這應該會導致中國房市大漲。但實際上,中國這幾年的房市是在崩的,他的漲幅遠低於世界平均,只有平均 15% 以下。把房價歸究於幣值問題,那就要跟其他經濟體比較,但一比較起來,好像就不是這回事。
然而,只要我們忘掉或不知道上述的東西,那這聽起來還是很有說服力的。所以我決定忘了我上面寫的三段,請大家都當沒看過。
雖然我從不想買臺灣的房地產,也覺得物無所值,只是我認為這是源自臺灣主流文化上對於買土地的執著,根本臺幣高低臺灣只要有閒錢都用力在買,買完給自己就買給兒子,買完給兒子就買完孫子,買完給孫子就買給曾孫,連臺北市長買的理由都是因為媽媽就要買給兒子,跟臺幣幣值有甚麼關係嗎?
「existing policy has propped up a cohort of manufacturers that subsist on thin margins and would be severely hurt by an appreciation. Such firms make up perhaps 70% of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
這一段講的是,臺灣之所以幣值低,是因為政府要保護一群利潤微薄,只要幣值變高就會倒閉,佔了製造業就業 70% 的製造商。這意味著,作者是知道臺灣的貨幣政策的基礎,就是保護傳統的製造業,如果升值,就是放棄傳產。這點應該是所有人的共識,包括作者在內。
因此,大家都意識到,臺幣不升值的主要原因,在於臺灣政府目前不打算拋棄這群傳產以及他們的就業者。所以對於那些一邊抱怨「只有科技賺大錢,傳產慘兮兮」,一邊又支持「臺幣升值,打壓房價」的人,我認為他們是自相矛盾的,因為連世界其他國家看,他們沒有「低估的臺幣」還是高通漲高物價高房價,他們所追求的臺幣升值未必能做到打壓房價或物價的效果。但肯定是直接將傳產打死,如果覺得臺灣只有晶片賺錢是罪惡,那麼為何又要支持惡化這情況?事實上最不怕臺幣升值的反而是出口晶片的科技業。這篇文章也說了。
「Taiwan’s chipmakers could withstand a stronger currency」
或者有人覺得,這些傳產技術落後,守舊不創新,成本效益低,因為幣值動一動就掛掉是死好,如果真的這樣想反而是好事,因為這是沒有矛盾的。知道代價與犧牲甚麼,人類是可以甚至應該冒險進步的,我是尊重的,但抱怨傳產利潤微薄的人,跑去支持幣值升就莫名其妙了。
「One risk is that further depreciation in the American dollar destabilises Taiwan’s life insurers, which have become too big to fail. A second danger is that American trade-surplus hawks take flight again, using tariffs and their security leverage to force Taiwan to revalue.」
然後後面支持臺幣升值的原因是... 臺幣再不升值,就會威脅到臺灣的保險公司的穩定性;第二個危險是,臺幣不升值,川普就會用關稅懲罰臺灣。
我對這兩個理由的意見就是沒意見,我看完這篇文章,再看看文章是誰寫的,找了很久都沒找到作者名字,如果你們找到可以告訴我?因為我想知道這篇文章是不是川普本人寫的?還是保險公司哪個員工寫的?然後我重看了那一頁幾次都沒找到作者名字,可能網上版沒有,也可能我太疏忽了,有人有實體書上面有寫作者名字嗎?那不會是一篇匿名文章吧?那到底是「經濟學人」還是「爆料社團」或者「靠北臺幣」?
「That is why Taiwan must unpick its outdated economic model—and build a better one. The CBC should gradually loosen its grip on the currency. Inevitably, the transition will be fraught with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risks. Manufacturers kept on life-support by Taiwan’s export subsidy will have to scale back or shut down. Too rapid an appreciation could blow up the life-insurance industry. But these risks can be managed.」
基於以上的原因,所以臺灣「一定」要放棄他「過時的經濟模型」,選擇一個更好的經濟模型。然後那個更好的模型是甚麼?他沒說。
至於這樣做的結果一定會帶來政治與財政風險,而且會導致臺灣的傳產崩潰,一堆人失業,導致大量的風險。這個問題應該怎解決?他說,這問題是「可管控」的,完。是的,這問題能解決,不過我也不知道怎解決,不過他一定能「管控」,出了代誌你臺灣人一定能解決,愛拼才會贏不是嗎?
我又跑出去看看,確定我看的是經濟學人,不是心靈雞湯或者幣圈的文。他好像對一個公務員說,你的謀生方式是過時又保守的,人生只有一次,被政府養算甚麼英雄好漢,你應該踏出你的舒適區,立即辭職,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創業,至於更好的工作是甚麼?或者做甚麼生意能賺錢?我也不知道。而你辭職當然有風險,你可能會失業,家裡斷糧而妻離子散,甚至家破人亡,但只要你好好管控自己的人生,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問題。
不然你這個沒種的傢伙就是有病,那個病叫臺灣病。雖然是這樣的文章,作者是誰我又不清楚,但只要雜誌名稱叫經濟學人,他一定是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