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皇帝提比留斯(Tiber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42 BC – AD 37)生在公元前,死於公元後。他是赫赫有名的奧古斯都(屋大維)的繼子,但是很少在書裡面聽過他這個人。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他本來不是屋大維的繼承人,是屋大維的兩個孩子早夭,所以才選了他。
那麼我為什麼會忽然想到這個人呢?其實是我在讀書的時候,看到作者提到,提比留斯的餐桌上據說每天都要有黃瓜(cucumber)。因為羅馬冬天的時候溫度會低到不適合黃瓜生長,所以根據老普林尼的《自然史》所說,當時的羅馬皇宮還建立了specularia,據稱是類似溫室的東西。
可是,根據老普林尼的描述,我覺得不是溫室呢!
for he had raised beds made in frames upon wheels, by means of which the cucumbers were moved and exposed to the full heat of the sun; while, in winter, they were withdrawn, and placed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frames glazed with mirror-stone.
也就是說,他們把黃瓜種在有輪子的箱子裡,夏天的時候黃瓜們是在外面曬太陽;冬天的時候才放進屋子裡去。
至於mirror-stone是什麼呢?可能是mica(雲母)或是半透明石膏(selenite)之類的半透光物質。
這個描述,我覺得不是很像溫室,大概比較像北美或歐洲園藝用的 cold frame:
不過,羅馬皇帝的cold frame應該比上圖這個要大得多,畢竟上圖這個應該是用來讓種子發芽的,而羅馬皇帝的是用來種整株黃瓜的,所以要放在輪子上,方便搬來搬去。
但是,看到把黃瓜放在有輪子的箱子上拉來拉去,就讓我想到加納與阿拉德在1918年做光敏素實驗時用的「狗屋」(doghouse)。
因為他們懷疑大豆開花的時間與日照有關而不是溫度,所以他們做了一系列的實驗,測試大豆開花的時間。
因為當時沒有定時開關可以控制電燈,所以他們把大豆植株放在車上,每天拉進拉出「狗屋」,這樣做了一個月,終於確認的確是每天的日照長度,而不是溫度,影響大豆開花的時間。
老普林尼對羅馬「溫室」的描述,還造成了一些誤會,使得有些人認為,羅馬時代就已經有溫室,也有玻璃,其實應該是都沒有啦。
不過後面有一段更有趣。
這段提到,種黃瓜以前要先把種子泡在牛奶與蜂蜜裡兩天,
the cucumber ought to be propagated from seed that has been steeped a couple of days in milk and honey, this method having the effect of rendering them all the sweeter to the taste.
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讓黃瓜的果實變甜...有沒有想太多呢?
話說,其實拉丁文的「cucumis」未必真的是黃瓜,倒是乾隆晚年的寵妃惇妃曾經收到皇帝送給她兩條黃瓜,不只是她自己開心,連其他的嬪妃也羨慕得不得了呢!
《自然史》裡面並沒有提到提比留斯為何要每天吃黃瓜,雖然有說法說是醫生說的...
另外,書裡面還提到提比留斯會把他不喜歡的人丟下懸崖。
不過,我查了一下,這好像沒有明確的事證。
倒是在網路上查到據說是他丟人用的懸崖,稱為Tiberus Le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