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關鍵礦產資源如何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戰場,以及從華盛頓到北京的產業政策關注焦點都突顯出來。或許是迄今為止最明顯的升級,中國加強對稀土和電池材料的管控,將出口管制範圍從原材料擴展到加工這些原材料所需的技術和設備。北京禁止出口稀土加工機械和技術,這直接打擊西方建立獨立供應鏈的努力,二十年來幾乎所有用於稀土的高精度合金鑄造機、熔爐和分離器都產自中國。透過切斷這些工具,習近平主席正在利用西方對稀土的依賴,不僅控制稀土元素還控制製造磁鐵、合金和高純度金屬(電動車和國防必需品)的手段。關鍵礦產研究所(CMI)聯合主席Jack Lifton直言不諱地將其定義為技術戰而非貿易戰,他的評論在發表後一天內就獲得超過3.15萬次的瀏覽量,反映出此事在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中引發的警覺。那些因中國相關消息而股價飆升的西方稀土企業或許誤判挑戰,如果沒有中國的設備或工程師擴大生產規模將極為困難。新的現實是從氧化物到磁鐵的每一個步驟都必須在國內從零開始重新設計,這個過程將耗費數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中國並未止步於稀土,北京方面緊接著宣布對先進電池技術和材料實施新的出口管制。自11月8日起,中國企業出口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某些磷酸鐵鋰(LFP)和鎳鈷錳酸鋰(NCM)正極材料、人造石墨負極,甚至包括生產這些電池的專用設備,都需要獲得許可證。表面上以「國家安全」為由,這項措施實際上旨在控制電動車電池供應鏈的高端環節。消息公佈後,寧德時代(CATL)和易維能源(EVE Energy)等中國主要電池製造商的股價在周五暴跌7%至11%。分析師指出中國正在擴大對電池的管控範圍,從原料延伸至電池技術。北京此舉正值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之際,此前曾有消息稱川普和習近平可能舉行會晤(會晤一度取消,後又恢復),而在此之前,中國已收緊稀土出口管制(將更多元素納入管制清單並對買家進行嚴格審查)。由於新德里尚未書面承諾不將任何中國重型磁鐵轉運至美國,對印度的稀土磁鐵出口仍然凍結。中國生產全球約90%的重稀土磁體,實際上是在告訴印度:「你可以購買我們的磁體,但僅限你自己使用。」印度迄今為止一直拒絕這要求,這突顯關鍵材料如今與地緣政治掛鉤的新現實。艸
面對這些舉措,西方各國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直接干預關鍵礦產供應鏈。在華盛頓,川普政府採取更接近冷戰而非自由市場正統理念的親力親為的產業戰略,本週政府批准阿拉斯加Ambler礦區公路的建設,得以開採長期以來因環境糾紛而受阻的大量銅、鈷礦藏。更引人注目的是,白宮正在入股礦業公司以確保供應。政府宣布投資3,560萬美元,收購總部位於溫哥華的初級礦業公司Trilogy Metals(NYSE:TMQ)10%的股份。Trilogy Metals正在開發Ambler礦區,此舉立即推動Trilogy的股價飆升超過200%。聯邦政府現在實際上已成為關鍵礦產公司的股東,這極大地模糊公共政策和市場參與之間的界線。政府官員將此次持股描述為鞏固Trilogy作為美國資源安全「基石」的地位,Trilogy公司稱讚Ambler公路先前受阻的解除是聯邦政府對國內採礦業的「重新承諾」。華盛頓的新激進立場遠不止於此,官員們也正在洽談收購美洲鋰業公司(NYSE:LAC)約10%的股份,該公司正在開發內華達州的巨型Thacker鋰礦計畫。作為換取美國能源部23億美元貸款更優惠條款的條件,政府希望獲得LAC的部分股權,這項幾乎聞所未聞的舉措突顯鋰的戰略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通用汽車已經是LAC的主要投資者)。路透社通報這些談判後,美洲鋰業公司的股價大幅上漲。值得注意的是,一位高級官員指出,「數百家公司」目前正在遊說華盛頓,希望獲得對其關鍵礦產項目的投資。事實上,美國剛從《關鍵礦產投資促進和保護法案》(CHIPS Act)中重新撥款20億美元,專門用於資助此類計畫,受益者之一可能是擁有格陵蘭島坦布里茲稀土礦床的關鍵金屬公司(NYSE:CRML)。路透社揭露,美國政府正考慮將《國防生產法》撥款5,000萬美元轉化為對Critical Metals公司約8%的股權,使美國直接參與格陵蘭島豐富的稀土資源開採。如果交易達成,美國將掌控中國以外最大的稀土礦藏之一(該計畫曾被美國前政府悄悄從中國競標者手中奪走)。這與川普總統一度被嘲笑的「購買格陵蘭島」的想法形成鮮明的對比,如今美國可能要入股格陵蘭島的一座礦場。肅
盟友和夥伴國家也正在重新調整其關鍵礦產策略,土耳其擁有Beylikova巨型稀土礦藏,在與中國和俄羅斯的交易破裂後,土耳其已轉向美國。安卡拉一直在與華盛頓就共同開發和提煉Beylikova礦藏進行談判,該礦藏據信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稀土礦藏,但有一個關鍵條件:技術轉移和本地加工。土耳其眼睜睜地看著與中國的諒解備忘錄陷入僵局,因為北京拒絕分享技術,並堅持在中國進行提煉。土耳其不甘於僅僅成為稀土礦石供應國,而是尋求合作夥伴,幫助其提升本地產能。土耳其國營企業Eti Maden營運的試點工廠已證實,該國能夠提取全部17種稀土元素。如果美土合作最終達成,即使土耳其的最終產量僅能滿足美國需求的一小部分,也可能建立起一條重要的非中國稀土供應線。對艾爾段總統而言,此舉也關乎深化與北約盟國的關係,並吸引投資以實現其雄心勃勃的1,000億美元貿易目標。資源民族主義和供應安全問題在非洲也日益加劇。剛果民主共和國是全球鈷產量約70%的國家,該國總統費利克斯·齊塞克迪推出嚴格的新配額制度,旨在結束多年來鈷供應過剩和價格過低的局面。2025年初,鈷價跌至9年來的最低點後,剛果於2月徹底禁止鈷出口。這項禁令迫使嘉能可(Glencore)和中國鈷礦公司(CMOC)等主要礦商停止出貨,並達到預期目的,自3月以來鈷價已飆升92%。如今金夏沙將於10月16日以配額制取代禁令,並警告稱任何超出配額的出口商都將被永久禁止出口。監管機構將2025年剩餘時間的出口上限設定為18,125噸,2026-2027年則設定為每年96,600噸。全球第二大鈷礦商嘉能可支持這項計劃,而最大的鈷生產商中國鈷礦公司則反對。齊塞克迪稱配額制度是影響這一戰略市場的槓桿,並能遏制他所稱的買家掠奪性策略。這項政策存在風險,價格過高可能會加速電池產業對鈷的節約利用,但就目前而言它穩定市場,並可能按照金夏沙的條件,引導更多電池投資流入剛果。蕭同時其他關鍵礦產的市場訊號也引發擔憂,鎢是一種對鑽井和切削工具至關重要的特殊金屬,它正給石油業帶來麻煩。中國控制著全球約83%的鎢供應,而自從北京在2月限制鎢(以及其他「關鍵」金屬)出口以來,這種超硬金屬的價格幾乎翻一番,超過每噸600美元。美國頁岩油鑽探商本已在與成本上漲作鬥爭,如今每支含鎢量高的鑽頭還要額外支付3,000至25,000美元(通常約為20,000至10,000美元)。這些更高的成本正在擠壓油田服務的利潤空間,並使美國提高國內能源產量的努力更加複雜。華盛頓方面也意識到其中的諷刺意味,旨在提振美國工業的關稅和反制措施,在鎢的案例中卻使每口井的鑽探成本增加數千美元。美國能源部甚至資助德州的一個試點計畫來回收碳化鎢廢料,但考慮到中國在鎢提煉方面長期領先,要實現鎢的自給自足還需要數年時間。從更積極的角度來看,對於西方工業而言銅的長期基本面仍然強勁,即便這意味著未來可能出現供應短缺。國際銅業研究小組(ICSG)本週預測,到2026年全球精煉銅將出現供應短缺缺口約15萬噸,而就在今年4月他們也預測會出現供應過剩。今年智利、印尼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系列礦場中斷事件抑制供應,ICSG目前預計2026年精煉銅產量僅成長0.9%。然而,儘管歐洲和日本的需求依然疲軟,但受亞洲持續電氣化進程的推動,預計當年銅需求將成長超過2%(達到2,870萬噸)。光是中國就佔全球銅消費量的約58%。這些因素已推動銅價在近日升至16個月以來的高點。各國政府顯然意識到銅在能源轉型中的戰略角色,在澳大利亞銅並不在官方的「關鍵礦產」名單上,但堪培拉方面卻出手相救,向嘉能可位於Mount Isa的銅冶煉廠和Townsville的精煉廠提供6億澳元(約合3.95億美元)的救助方案。這家老舊的冶煉廠原本面臨關閉(將導致600人失業),但官員們認為它是澳洲可再生能源供應鏈的「戰略性國家資產」。這項由聯邦政府和昆士蘭州政府共同出資的補貼旨在確保澳洲唯一的銅冶煉產能能夠維持到2030年,同時進行升級改造。這實際上是澳洲今年第三次對金屬產業進行救助(此前鋼鐵和鋅冶煉廠也獲得援助),突顯出即使是富裕國家,在面對來自中國更廉價的競爭和高昂的本地能源成本時,也難以維持下游加工業務。蘭
在這些供應側的動盪之中,關鍵礦產的需求前景仍呈現出兩極化的局面。在美國電動車銷量在經歷一段高速成長期後,近期出現降溫的跡象。今年夏天,由於消費者爭相趕在7,500美元聯邦稅收抵免政策到期前購買電動車,電動車的銷量創下歷史新高。但如今隨著激勵措施的取消,汽車製造商面臨潛在的銷售缺口。分析師警告稱如果沒有這項支持,美國電動車的銷量可能會下降超過25%,這加劇人們對電動車近期普及前景的擔憂。事實上,高利率、大量未售出的電動車以及近期發生的工會罷工,都讓一些人質疑美國電動車的推廣是否會停滯不前。然而汽車產業並沒有放棄其長期的電氣化計畫,恰恰相反特斯拉、通用汽車和福特等公司持續大力投資新建電池工廠和車型,押注消費者需求將會反彈,而日益嚴格的排放法規(以及加州2035年汽油車禁令)最終將迫使市場轉向電動車。正是這種決心,使得關鍵礦產投資在周期性波動中仍保持火熱。其邏輯很簡單,無論電動車轉型需要5年或15年,世界都將需要大量的鋰、鎳、石墨、稀土和銅。美國近期公佈的鈾數據也印證能源領域的類似趨勢,美國核電公司在2024年將國內鈾採購量幾乎翻一番,使美國本土鈾在供應量中的比例從1年前的5%提升至8%。儘管這一比例仍然不高(大部分來自加拿大和澳洲等盟友),但這標誌著美國正在進行戰略轉型,以鞏固其本土和友好來源。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俄羅斯產鈾在美國反應器燃料中的佔比驟降至僅4%,這是由於電力公司重視地緣政治風險而導致的急劇下降。能源安全情勢正在推動採購模式的實際改變,從核燃料到電池金屬沒有例外。羽
By Tracy Hughes
Trilogy Metals(NYSE:TMQ)、美洲鋰業公司(NYSE:LAC)、關鍵金屬公司(NYSE:CR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