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 娛樂隨筆|Book6 書評
在自媒體的世界裡,猶豫會讓你滯留原地;行動,才會讓世界看見你。

前段介紹核心觀念,中段是平台攻略,最後則像武功祕笈,把各種案例、場景、策略通通端出來分析。
整本書讀起來像是在說「你要嘛就做,不然就別抱怨」。
內容直接,但句句掐住現實。

做就對了——不開始,永遠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
書一開場就把最重要的真相拋出來:
我們永遠都在想「這樣做會有效嗎?」「會不會激怒別人?」
但真正該擔心的,不是風險,而是沒有開始。
Gary Vee 以最乾脆的語氣說:做就對了。
你不開始,就不會有資料、不會有受眾、不會有回饋。
你永遠只會停在想像裡,而不是行動裡。
那種「要開始嗎?」的遲疑,我自己也很熟悉。
有時候不是不敢,而是怕一做就會揭露自己的缺點,會被黑粉攻擊。
但事實是:每一個成功的帳號,都是從超級不完美的第一步開始。
不開始,你就永遠無法知道本來的你,可以走多遠。
為什麼要做?——鎖定人,而不是世界
書裡的第二把鑰匙,是那句看似簡單卻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
「我為什麼要做這個?」
Gary 的意思是——你必須明確定義「你要跟誰說話」。
而且越明確越好,明確到能清楚看見對方的生活樣貌。
像是:「住在台北、喜歡玩遊戲、30–45 歲的父親。」
定位越清楚,你的語氣、題材、案例、甚至你的笑點,才會有落點,才能引起共鳴。
後續可以從留言、分享、互動慢慢調整受眾,縮小也好、擴大也行,但重點是:
不要對全世界說話,要對某一個具體的人說話。
你內容的力量,就在那裡發生。

自媒體行銷,廣告框架流程圖。
不要被品牌綁架——形象是盾,但不是牢籠
這是 Gary Vee 提到的一個重要觀念,真實得讓人不想面對。
我們常以為「品牌形象」越穩越安全,
結果卻因為害怕破壞形象,而拒絕 90% 可能帶來效益的內容形式。
品牌的確需要保護,但是過猶不及。
書裡講得直接:
很多專業人士以為,每得到1%的機會,就有80%的人永遠不再與他們合作。
但真相是——你失去 1% 的合作機會,反而會換來新的 5% 機會。
做自媒體,不是做封建貴族。
你不能什麼都保護,最後把自己困在一個太窄的風格裡。
但他也提醒:
不要因此為了迎合潮流,把自己逼到不想做、不敢做、做不久,讓自己變得不堪一擊。
迎合會讓你短線爆火,卻讓你長線崩壞。
能長期做下去的,才是品牌。

Costco再TikTok的標籤有121億次瀏覽,但卻沒有試著建立連結。
平台不是一樣的——複製貼上,是最廉價的錯誤
Gary Vee 一直強調:平台差異就是不同流派。
你不能拿太極拳去比綜合格鬥,也不能用寫部落格的方式做 TikTok。
平台功能、受眾心理、瀏覽習慣、節奏、影像語言……
每一個都不同,而且變化極快。
所謂的「最佳實務」沒有永遠正確的版本。
如果你盲目在不同平台複製同一支內容,
你等於是在放棄與受眾建立連結的機會。
內容不是搬運,是翻譯。

掌握各個平台的特性與差異,才能創造最大吸引力。
故事性、原創性……但真正的價值在「數量」上
Gary Vee 講了很多技巧:
故事、節奏、切點、平台原生語言……
但重點只有一個:
你要做得夠多,才有機會探究什麼才是「品質」。
品質不是開始的條件,而是長期堆出來的結果。
你拍十支影片,會覺得自己很努力;
你拍一百支影片,才會開始理解什麼叫「觀眾的注意力」;
你拍一千支影片,你才會真正知道「你的聲音在哪裡」。
大量產出,不是隨便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越來越精準。

麥當勞的錯略性轉發,配合平台修改格式。
任何平台都不要看輕——不跟風不是驕傲,是代價
就像是現在:
- 成人看不起 TikTok,覺得那是小孩子的玩具
- 年輕人看不起 Facebook,覺得那是爸媽在用的東西
結果兩邊都錯過了那一大波本有機會到手的流量。
Gary 的提醒很尖銳:
不要嘲笑任何平台,因為你不知道它能替你留下什麼。
就算平台後來消失了,
你學到的經驗、建立的節奏、累積的品牌意識都會跟著你到下一個地方。
平台會換,但經驗與價值會留下。

星巴克以循環播放GIF,讓人一看再看。
一本滿滿招式的書——但更像一張逼你開始的地圖
後半段書本開始進入實戰:
TikTok、IG、FB、LinkedIn 的用戶特性、內容形式、平台語言。
接著是滿滿的範例解析:
自拍、吉祥物、人際互動、街頭採訪、雙線敘事、製造驚喜……
再到 30 種實務情境——變現、加盟、合作、政治黑馬、受眾鎖定。
資訊量大到像在翻一本全彩攻略書,這裡就不多說,有興趣的可以找這本書來看。
但其核心思想就是:
開始、嘗試、修正、再嘗試。

Gary Vee自身嘗試測試輪播功能,增加被看見的機會。
我的實作與感受——慢慢地、但確實地往前
讀的過程中,我也忍不住開始做一些嘗試。
沒有很厲害、沒有很完整,但我讓自己「開始」。
因為非全職,我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嘗試經營 FB、IG,
順手開了 TikTok 帳號增加觸及,
開始試著鎖定客群受眾、下廣告。
成效目前還不明顯。
但這就是書裡說的——你得先做,才會有改進的素材。
我開始理解那種持續做下去,「數量堆出品質」的真意。
也開始看到一點點—非常微小但真實的進步。
要的不是爆紅,而是尋找適合自己的節奏。
推薦對象
這本書很適合那些正在摸索自媒體、卻不確定自己方向的人。
也適合原本已經開始嘗試,但感到停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創作者。
我會特別推薦給:
- 正在考慮做自媒體,但遲遲不敢開始的人
- 想理解不同平台差異、找不到創作方向的人
- 已經開始創作,但覺得自己的內容總差一點火候的人
- 想讓內容更穩定、更持續,而不是靠追逐潮流的人
- 對「品牌長期經營」有興趣,想知道如何不被潮流反噬的人
《自媒體行銷》提醒我:開始的價值,不在於第一篇是否完美,而是願意讓下一篇自然接著出現。持續發布,聲音就會慢慢被看見。
如果是你,願意從今天開始,發出那篇「不完美但能推你前進」的第一篇貼文嗎?
—— Simon's 娛樂隨筆 Book6
📖 書籍資訊:《自媒體行銷》|Gary Vaynerchuk 著|天下文化出版,2025 年出版
📷 圖片來源:電子書內頁截圖
延伸閱讀
想更深入了解 Gary Vee 的自媒體思維?
這裡提供能搭配一起閱讀的參考入口:
(透過連結購買,不僅能支持創作者,也能讓這本書陪你踏上自媒體長期經營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