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 娛樂隨筆|Book4 書評
好習慣讓時間成為盟友,壞習慣讓時間成為敵人。習慣雖小,力量無窮。

書一開頭便以醒目的數學比喻定調主題——若每天進步 1%,一年後將有 37.78 倍的改變;若每天退步 1%,則一年後僅剩原本的 0.03。這種複利思維貫穿全書,也呼應了聖安東尼奧馬刺隊休息室那句名言:
「當一切努力看似無用,我會去看石匠敲打石頭。可能敲了一百下,石頭上連一條裂縫都沒有,但就在第一百零一下,石頭斷裂為兩半。然後我了解到,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不是最後那一下,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擊。」
這正是《原子習慣》的精神核心——成功來自細微、持續的累積,而非一次劇烈的改變。

習慣的四大法則
本書的架構清晰,圍繞四個核心原則展開:
- 讓提示顯而易見
- 讓習慣有吸引力
- 讓行動輕而易舉
- 讓獎賞令人滿足

讓提示顯而易見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終始於察覺。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習慣,才能改變它們。
要建立新習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習慣堆疊」——
當我完成某個既有習慣,我就立刻開始下一個新習慣。
這是讓提示顯而易見的祕訣。
像我要養成晚上臉部保養的習慣,就把它接在「吹完頭髮」之後,把吹風機收納的位置方在保養品旁邊。吹風機一放下、保養品就在旁邊,這個畫面本身就成了環境提示。習慣與習慣之間產生連鎖,像節奏一樣自然流動。
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部分,你就不必靠意志力。
同樣地,要消除壞習慣,就讓習慣隱而不見——想減少喝酒,就不要在冰箱跟家中放任何酒,這就是讓誘惑從視線中消失。
視覺與環境是最直接的導火線,當環境替你記得行為,你就不必再「提醒自己」。

讓習慣有吸引力
與正面產生連結,習慣就有吸引力;與負面產生連結,習慣就沒有吸引力。
我們難以抗拒壞習慣,是因為「想要」的瞬間遠比「得到」更強烈。
書中提到:多巴胺在「期待」時最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對「快到了」的通知或「包裹即將送達」感到興奮。那份「即將獲得」的快感,正是讓人上癮的根源。
要讓好習慣更有吸引力,就要把這份「想要」綁在正確的事情上。
像我想要看 NBA,但需要養成看書習慣——那我就設定:「看完一個章節(需要),才能打開 NBA(想要)」。這就是書中所說的誘惑綑綁,用期待推動你去完成該做的事。
同時,我們的社會環境也會形塑渴望。
我們往往會模仿三種人:親近的人、多數的人,以及有力的人。
當你身邊的人都在閱讀、學習、運動,這些行為就會變得「有趣」;反之,當朋友圈把偷懶視為理所當然,自律也會變得乏味。
吸引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文化與氛圍放大的。

讓行動輕而易舉
想要精通一項習慣,關鍵是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
好習慣的關鍵,不在難易,而在「阻力」有多小。
要讓行動輕而易舉,就要降低阻力、簡化啟動。
像我想養成打掃的習慣,就不把掃具收在深處——要掃就伸手可及。
詹姆斯·克萊爾也提出「兩分鐘法則」:
任何新習慣,先從兩分鐘開始。
每天掃兩分鐘、寫兩分鐘、閱讀兩分鐘。看似微不足道,但它讓「開始」這件事不再令人畏懼。
不要一開始就企圖打造完美的習慣,應該先做容易的事,持續地做。要先標準化,才能最佳化。
因為你無法改善不存在的習慣。
重複比完美重要,啟動比規劃重要。
反過來,要消除壞習慣就是讓行動困難無比,像是我要改掉時不時看youtube的習慣,我就把他卸載登出,每次要看都要重新安裝,這樣就會困難無比,就會減少看youtube的次數。

讓獎賞令人滿足
好習慣的代價在當下,壞習慣的代價在未來。
壞習慣吸引人,是因為它能立即滿足;好習慣之所以難持續,是因為回報往往延後。
吃垃圾食物的快樂是即時的,但健康的收益要很久之後才看見。
要養成好習慣,就得創造「即時滿足的版本」。
「習慣追蹤」就是用來做到這點:我每次完成一篇寫作就,就可以看到blog又充實了一點,篇數又上升了一篇,讓進步變得看得見;並在結束後給自己小獎勵——看幾分鐘 YouTube 廢片、或打幾分鐘電動。
每一次微小的完成都該有一點回報,這讓大腦願意重複。
反過來,要消除壞習慣,就讓後果令人不滿。
不要錯過兩次。如果錯過一天,就盡快回歸正軌。
缺乏自我察覺是毒藥,而反省與複查是解藥。
書中提到 1985–1986 年的洛杉磯湖人隊。當時教練 Pat Riley 設計了「CBE(Career Best Effort)」系統,將每位球員的努力指標量化:補防、救球、失誤……全都記錄下來。球員能明確看到自己的進步軌跡,最終湖人也拿下二連冠。
反省與回顧,正是習慣能被強化的關鍵。
商業延伸:賭場的「原子陷阱」
詹姆斯·克萊爾也提醒,這四大法則不只存在於自我成長中,商業設計也充分利用它們。
以吃角子老虎機為例:
- 機台遍布入口,讓提示顯而易見;
- 顯示「差一格」的畫面,讓習慣有吸引力;
- 操作只需按一下鈕、刷張卡,讓行動輕而易舉;
- 動畫與音效模擬「中獎」快感,讓獎賞令人滿足。
結果是,全球一年投注超過 370 億美元。
這正是「習慣設計」的反面教材:只要符合四法則,任何行為都可能成癮。

我的實踐與收穫
靠著這本書的方法,我逐漸養成固定閱讀與寫作的習慣。
一開始不求時間長、不求完美,只是確保每天都「開始」。
後來,它變成一種自然節奏。雖然生活更規律,但每當回頭看見自己的累積,就覺得滿足。
這就像投資,不靠短期致富,而是靠複利效應慢慢滾出成果。
推薦對象
讀完《原子習慣》後,我相信,改變從來不是一蹴可機,而是一次又一次對生活的細微修改。這本書適合那些對「成長」還懷有耐心與好奇的人——無論你正處於混亂、停滯,還是只是想讓日子更有方向,它都能成為那個強力的推手。
我會特別推薦給:
- 想培養新習慣或戒除壞習慣的人
- 想讓人生有長期進步軌跡的讀者
- 對心理學、行為設計與自我成長有興趣的人
《原子習慣》提醒我:真正的改變,不靠意志的拼命,而靠環境的設計。當習慣被設計進生活節奏裡,它就不再是壓力,而是自然的流動。
如果是你,願意從今天那短短「兩分鐘」開始,讓時間替你積累改變嗎?
—— Simon's 娛樂隨筆 Book4
📖 書籍資訊:《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詹姆斯·克萊爾 著|方智出版,2019 年出版
📷 圖片來源:momo 電子書內頁截圖及亞馬遜
延伸閱讀
想親身體驗這本「行為設計經典」的威力?這裡幫你整理入口:
(透過此連結購買,不僅能支持創作者,也能讓這本經典陪你養成改變人生的微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