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 娛樂隨筆|Book5 書評
症狀只是煙,真正的火,從細胞深處開始燃燒。
《Good Energy 代謝力打造最強好能量》由 凱西.明斯(Casey Means) 與 卡利.明斯(Cally Means) 合著,主張以「讓細胞獲取好能量」為核心,從根本預防慢性病。全書分為四大部分:壞能量如何在體內牽動連鎖失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好能量;一套 4 週實作計畫;以及實用的 好能量食譜。第一部分較具專業密度,第三、四部分則像協助工具書;因此我會把重心放在第二部分——「如何打造好能量」。因為真正能改變我們的,多半不是大道理,而是每天做得到的小事。

壞能量的影子——從一場告別看見身體的真相
作者之所以走上「好能量」的研究道路,是因為其母親因 胰臟癌 突然離世。她的母親並不是不在意健康的人——定期檢查、規律拿藥,甚至常被醫師評為「狀況不錯」。那為什麼仍會走到癌症的結局?
作者在悲傷裡得到的答案是:醫療常只在局部縫補,而壞能量卻導致整體系統失衡。 現代醫療多半「專科化」——某科沒事,就算過關;頂多再補上一張處方籤。但身體不是零件抽換,而是一座彼此牽動的工廠:一處螺絲鬆動,遠方機台也會抖動。 當壞能量佔上風、代謝錯亂、訊號失真時,我們看到的症狀只是浮上水面的冰山一角。
她也點出制度層面的困境:美國醫療績效常以「是否持續開藥、是否做更多介入」為衡量標準, 而非病人是否真正好轉。她回憶,當母親病危時,醫院仍以各種話術勸誘進行積極療程——那意味著更多痛苦,也可能永遠無法回家。她們選擇放棄,選擇回家,那也是作者與母親度過最後、也是最有意義的幾天。
更刺耳卻真實的是:醫師本身往往是壞能量最高的一群——工時長、作息亂、壓力龐大,甚至因此大幅降低看病時的專注力。
我們的硬體(身體)與軟體(內心)彼此牽連,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好能量」才是治本的方法。
「治標的藥與檢查可以止煙,治本的好能量才能熄火。」

藥物能壓住症狀,卻掩蓋了能量失衡的根源。
飲食設計——讓每一口都成為好能量
「人一生會吃入驚人的 70 噸食物。」
飲食是每天的程式碼,持續重寫 我們這快速新陳代謝、日日更新的身體。每一口,都可能是走向健康或失衡的一步,因此我們更應該謹慎對待它。
- 多吃原型食物、部分輕度加工食物;少吃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會讓你更餓、吃得更多,然後變得更胖。」它擾亂飽足訊號,讓身體誤判。 - 讓纖維與蛋白質當先鋒:一餐之中,先吃蛋白質與纖維,最後才吃澱粉,能降低血糖波動。
- 縮短進食窗口:與其把餐點分散在 24 小時,不如在更短的 8 到 12 小時內吃完。 同樣的熱量,早一點吃比晚一點吃更友善, 因為晨間胰島素敏感度較佳。
每天我們都在做數百個與食物相關的小決定。讓好的選擇成為日常預設,就不必每天靠意志力提醒自己。
「先標準化,再最佳化。」
先讓「開始」變容易,再讓「變好」變自然。

最好的營養來自原型食物。每一次選擇,都在為細胞充電。
光與睡眠——讓節律重新接管身體
起床後,讓眼睛直接接觸日光;日落後,盡量降低任何光源——包含室內燈與螢幕。我們需要 7–8 小時、品質穩定且規律的睡眠, 才能阻斷壞能量的連鎖效應。
作者甚至提出一個大膽的觀點:全球約 70% 的過重,可能與夜晚人工光暴露有關。
不論數字有無爭議,提醒是清楚的:別讓夜晚變白天。
起床後拉開窗簾,盡可能在一小時內到戶外讓眼睛接觸晨光(但不要直視);晚上調暗燈光、睡前遠離螢幕。這些看似枝微末節,卻是穩住生理時鐘的錨。
「把睡眠的品質、長度與一致性,當成攸關生命的大事。」

螢幕的光常偷走深夜的安穩。
行走與肌力——每天的一萬步,就是最溫和的藥
在預防慢性病上,沒有任何藥物或手術能勝過每天的步行。
作者建議 每日 7,000–10,000 步, 不必一次完成:少坐、常站、定時走動, 偶爾提提重物、做些阻力訓練。重點不是狠,而是恆。
把運動變成「背景程式」:通勤多走一站、開會改站立、等咖啡時做幾下提踵。堆疊起來,壓力小、回報長。

規律的步行,勝過任何保健食品,是最簡單也最長久的療法。
環境曝露——在熱與冷之間,細胞學會平衡
作者提出一個特別的實作:把自己暴露在極端環境,促使細胞進入正向適應。
實務建議是:每週約 57 分鐘熱桑拿 + 11 分鐘冷暴露, 對代謝、胰島素與生長激素有明顯益處。
可以從冷水淋浴開始,但我個人認為:年長者或體質虛弱者不宜貿然嘗試,應先與醫師討論。
這一進一退的溫度練習,像給細胞做極限訓練,教它們在壓力下更穩定、更有效率。

極端的溫度,讓細胞隨會適應,也重新找回韌性。
濾或被濾——讓家成為能量的第一道防線
「如果你沒有過濾器,你就會變成過濾器。」
水、空氣、家具、食物、清潔劑、餐具塗層……都在對身體下指令。 能裝濾水器就裝、能放空氣清淨機就放、能選擇無農藥或來源清楚的食物就選。不要把過濾有害物質的工作交給你的細胞,應該交給設備與選擇。

乾淨的水與空氣,是讓細胞安心工作的基礎。
內心的安置——遠離恐懼,留一塊安靜給自己
人腦並非為了長期承受恐嚇訊息而設計;偏偏現代人最容易被聳動內容吸引。急性與慢性壓力都會點燃壞能量的指標, 讓身體長期處於「準備逃跑」的緊繃狀態。
作者提供幾種做法:心理治療、呼吸練習、親近大自然、正念冥想等。 冥想不必複雜,每天 10 分鐘即可——念頭會來,就讓它過;再來,就再讓它過。
此外,她也談到自己面對「死亡焦慮」的方法——承認它、理解它、放下它,恐懼便無所畏懼。
「不管世界發生什麼,我們都要找到讓自己覺得安全的方法。」

每天十分鐘的冥想,讓身體暫時遠離資訊的噪音。
讓好能量落地——把改變做成習慣
要執行這些高回報的小事,我們需要可回饋、可追蹤、可堆疊的方法。
- 穿戴裝置(Apple Watch/Galaxy Watch 等):記錄步數、睡眠與生理指標,讓進步看得見。
- 食物日記:記錄攝取內容與順序,把餐盤的真相攤在陽光下。
- 習慣養成:作者也致敬 《原子習慣》 的精神——我在前一篇已談過,這裡只重申要點:把新行為綁在既有習慣後(習慣堆疊),從 「兩分鐘版本」 開始,不要錯過兩次, 把「開始」設計得輕鬆,讓複利替你工作。

穿戴裝置,讓改變有跡可循,也更容易持續。
實踐與回響——讓身體重新記起自己的節拍
讀完之後,我做了幾件改變:
購買穿戴裝置記錄身體數值;吃飯時先吃蛋白質與纖維,把澱粉留到後面;把進食時間收在 12 小時內,不吃宵夜;工作期間每 45–60 分鐘站起來走一走;偶爾洗澡時試著以短暫冷水收尾(同時尊重身體訊號);每天留一段時間注意呼吸、嘗試冥想。
它們一開始不起眼,卻慢慢把我的節律拉回來。不是靠狠,而是靠穩。
這些微小的調整,像在體內點亮一盞盞小燈,讓代謝不再緊張喘息。
推薦對象
這是一本內容非常豐富的書,雖然部分章節偏專業、閱讀起來略顯艱澀,但核心觀念非常實用。可以挑自己想要的部分跳著看,或作為工具書使用—— 當做完體檢時,也能藉此對照每一項數值的意義與改善方向。
這本書適合:
- 想戒掉壞能量、養成好能量的人(從飲食、睡眠、光線到步行的方法論)
- 對行為設計與代謝健康有興趣的讀者(把「能量」當系統而非零件)
- 曾被醫療「只治一角」困擾的人(想理解跨系統的連鎖效應)
- 需要一套可操作的生活地圖,而非單純健康口號的人
《Good Energy》提醒我:改變,不是逼迫身體聽話,而是邀請它重新呼吸,重新記起自己該有的節奏。
如果是你,願不願意藉由陽光、腳步與每一口選擇,一起替自己找回節奏?
—— Simon's 娛樂隨筆 Book5
📖 書籍資訊:《Good Energy 代謝力打造最強好能量》|Casey Means、Cally Means 著
📷 圖片來源:網站媒體,僅作心得交流用途。
- Generic vs. Branded Medicines: Which is Better?
- 7 Ways to Follow the Mediterranean Diet for Better Health
- Blue light has a dark side
- 5 Benefits of Walking: Yes, You’ll Want to Go on That Hot Girl Walk ASAP
- 5 surprising health benefits of sauna use
- The Best Water Filters of 2025 | Tested & Rated
- Meditation: Strength Training for the Mind
- Apple Watch Series 11 vs Galaxy Watch 8: The heavy-hitters are back!
延伸收藏
想把「好能量」真正融入生活?這裡是兩本能彼此呼應、一起閱讀的作品:
👉 《Good Energy 代謝力打造最強好能量》|Casey Means、Cally Means 著
—— 從細胞開始,重啟代謝節奏,讓身體與心靈重新對話。
👉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James Clear 著
—— 讓好習慣堆疊成複利,讓改變自然流動。
(透過連結購買,不僅能支持創作者,也能讓這兩本書陪你一起打造長期的「好能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