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曾相識的感覺,常常只是錯覺,卻會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不過,世界最有名的「似曾相識」場景,是「駭客任務」電影裡尼歐重複看到黑貓出現兩次,這倒是有讓他們一群人警覺到危機逼近。
似曾相識的感覺,會讓我們覺得「這裡我來過,等一下應該會出現什麼」。似曾相識的感覺,會讓我們對其實不熟的人太快產生好感。有時,似曾相識的感覺,會讓我們做出錯誤的投資,以為歷史將會重演,結果市場往另一個方向奔馳而去。許多投資人這幾年就栽在這種熟悉感。
有「場景」的似曾相識,也有對「人」的似曾相識。多數人都曾有這樣的經驗:見到一位男生或女生,瞬間產生熟悉感,好像在哪裡見過,好像曾經有過什麼緣分,努力地在腦海裡挖掘。這種感覺往往會帶來好感,也會讓人覺得「我好像知道、瞭解這個人」。1993年有個研究,探討日常生活中,第一次遇到一個人,卻覺得他讓你想到某個別的人 的經驗。他們調查了 500 位大學生,詢問「新認識的人讓你想到某個舊的人」的頻率,結果「很頻繁發生」的有 9.4%,常常發生的有 25.8%,偶爾遇到的有 50.6%,覺得很少的有 14.2%,從來沒有這種經驗的是0%。
當出現似曾相識感覺,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決策與判斷時,還是要先提醒自己:這種感覺很可能是錯誤的。
典型的「似曾相識」是這樣的:一個人下飛機後走進某個從未拜訪過的機場,但這個新機場可能在布局或動線上與他過去去過的某個機場高度相似,於是產生了強烈的似曾相識感。但他一時想不起來他曾去過的機場。
當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時,我們常會覺得自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研究發現,這通常都是錯覺,預測的正確率還是只有50%。
似曾相識的感覺,會讓我們努力地回想過去曾經發生什麼事情,然後可能因此產生了一些錯誤記憶。
類似的研究已經有好幾個,最近發表的一篇研究,運用了虛擬實境影片。在「學習階段」,受試者會先看一批場景導覽影片,一半的場景只看一次,另一半的場景重複看三次。
進入「測試階段」後,受試者看到的是全新的場景影片,但有三種情況:
- 場景的外觀全新,但空間布局和路線跟「看三次的舊場景」一模一樣
- 跟「看一次的舊場景」布局相同
- 完全沒出現過的布局
影片會在「最後一個轉彎前」暫停,然後請受試者嘗試說出:這讓你想到哪個看過的場景?請評估:覺得這場景熟悉嗎?最後回答兩個跟預測有關的題目:
- 你有沒有一種「好像知道接下來會往哪邊轉」的感覺?
- 那你覺得會往左,還是往右?
研究發現,看過三次類似場景,會比看過一次,更容易誘發似曾相識感覺。
而似曾相識感覺,會讓受試者覺得,自己知道接下來是往左或往右。
但猜對的機率呢?跟亂猜差不多啦!
不過,因為猜對的機率,還是比50%高一點,學者重新設計研究步驟,把「你覺得像哪個場景?」這個回憶題,從一開始搬到最後,避免這題目讓受測者真的回憶起真實的場景。重做第二次實驗後,猜對的機率,果然就只剩下50%。
最後學者做了實驗三,這時連「覺得這場景熟悉嗎」也不問了,避免帶來誘導。結果受測者還是產生了「我知道接下來會往那邊彎」的感覺,而且看過三次虛擬實境影片的人,會比只看過一次的人更有熟悉感與自信。
最後還是提醒一下:「好像早就認識你」的熟悉感,可以在一開始就替對方加一點分,讓你更願意靠近、聊天、給對方機會,或許這會促成一些感情或友情發展得更快。但也可能有些厲害的人,就會四處偵測「對自己有熟悉感、好像早就認識你」的人,從中牟取一些利益。以人類大腦記憶的不可靠程度,「熟悉感」帶來的不見得都是好事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