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感覺到暗就補光,是一種習慣
我在非工作時間也頻繁看見的一個畫面。
在室內拍攝,只要光線一偏暗,攝影愛好者們都會立刻思考補光的事情。
好像「暗」這個元素,不該存在一樣,
補到整個場景亮得像剛裝潢完的樣品屋,連影子都沒放過。
或許暗的存在讓人有不確定感,而亮是比較保險的作法。
只是我每次看到都會想:
如果目標風格是「亮、乾淨、均勻」,
那其實戶外比任何室內空間都適合。太陽照一下,往往勝過你架的幾盞燈。
既然選擇這個空間,那它一定有值得使用的元素,可以拿來強化主題或傳達畫面的氣氛。 否則,何必特地進來拍?
二、暗的質感,亮很難提供
所以,很多人說自己想拍「氛圍感」,但實際上做的比較像在「製造氛圍」。
而且有件事情被忽略了:暗本身就能提供非常多資訊。
例如:
• 這個角落只有微光,所以自然偏暗
• 某些物件剛好吃不到光,呈現出它原本的質感
• 地板反射弱,所以不會亮起來
除了能強調主體之外,這些差異非常重要。
只是,當我們把環境全部補亮後,畫面確實變得乾淨、均勻。
但也因此失去了質感、距離與層次對比。

直接舉例說明。這兩張照片看起來沒什麼問題,都是很正常且合理的照片。
真的嗎?
它其實是我「刻意調亮」後的結果。
▪︎
▪︎
▪︎

除了調整顏色外,肉眼看到的現場亮度,會是接近這兩張。
相較於上圖,這兩張該亮的地方亮、該暗的地方也暗,整體感受才可「忠實」還原。
三、跟隨現場,而不是改造它
補光不是禁忌,只是,它不該是習慣性的預設動作。
如果現場本來就很有特色,我就不會想把它破壞掉。
因為它屬於這裡,也是能讓照片更真實的元素。
現場讓我感受到什麼?
主題和環境是否已經相互呼應?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就不會硬把它打亮。
讓畫面保持一點「沒被處理過」的地方,反而更能還原現場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