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技術從類比走向數位後,持續的科技革新不斷重塑和挑戰紀實攝影、報導攝影的核心價值,影像以更多元、更細密的形式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除使整個時代的人類與影像的互動關係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也促使我們去思考攝影行動背後之「觀看」、「紀錄」、「詮釋」的主客關係,及可能存在的模糊、彈性空間。「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為由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策展人余思穎策劃之展覽,集結來自臺灣、日本、韓國、美國、英國、中國與馬來西亞的17 位藝術家,呈現從攝影、動態影像、裝置到虛擬實境等多元形式的當代影像創作。
從專業攝影師到人人皆可拍攝的時代,攝影的角色不再只是記錄「現場」的瞬間,而轉為對時間、歷史與現實的反思與重構。展覽提出「反報導」(anti-reportage)的創作觀點,不再像過去攝影那麼重視「決定性瞬間」和「衝突時刻」,對攝影的理解亦從觀看客觀真實,轉向主觀的介入、思索與建構,並以風格化手法呈現拍攝者對所見世界的觀點與詮釋。
展覽以日本藝術家杉本博司的《劇場》系列為起點,藉由銀幕上消失的影像,隱喻時間的累積與觀看對象之不定,揭開這場對當代影像意涵歧異性的辯證過程。作為整場展覽的起始,杉本博司的《劇場》系列作品陳列於一個較小且能環繞觀展人的展間,作品與作品間以相似的畫面結構與視角去強調其共同主題——「劇場」。這組系列作品,就像一齣戲劇的序幕,能立刻讓觀展人理解我們將由一個觀眾的視角去讀、去看接下來這些對我們而言並不一定切身參與到的,攝影者眼中的時代縮影或切片,及其夾帶的時代記憶或故事,以很明朗的方式連結主題「時代劇場」與展覽內容。
整個展覽分為三個區——「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視覺風景」——分別探討影像如何召喚被遺忘的歷史、如何轉化成社會關懷的行動,以及如何揭露看似中性的風景背後的權力結構。透過這三大子題,展覽探討攝影作為一種見證歷史、轉譯社會議題與建構個人經驗的媒介,如何因應數位技術的滲透與 AI 生成影像的挑戰,重新定義其與現實之間的倫理關係與敘事方式。攝影不再是對現實的被動捕捉,而是主動生成意義與觀看關係的行動劇場。
隱形的主角
「隱形的主角」為「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的第一幕,在這個子題裡,策展人與藝術家欲談論攝影是如何定格、凝結過去,並透過觀者對照片的凝視,再召喚、重現已逝的景象。拍攝行為當中的揭露意義,讓某些原本不可見或不易見的事物被看見。
藝術家石內都拍攝廣島原爆受難者遺物的《ひろしま/廣島》讓死亡以色彩飽滿且極富細節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眼前,翻動人們對災難慣常的想像——平板、灰暗、面孔相似而模糊。透過呈現這些遺物,受難者生前可能的日常生活樣貌被建立與想像,戰爭、放射性武器造成大規模死亡的淹沒感和衝擊感也因此更實感可怖。

石內都,《ひろしま/廣島》
觀看這雙廣島核爆受難者遺留下來的襪子,我們仍難感受到其布料的柔軟、輕薄、細膩,織物的紋理亦是精緻一如我們日常所使用的衣物。然而,核爆災難留下的痕跡也同時透過色變與斑點,以一種在視覺上極為美麗的形式,衝擊著我們的感知,把我們從攝影作品的觀者,拉到對災難的主動思考上。
台灣藝術家謝三泰的系列作品《流麻溝十五號》,意圖在白色恐怖已成過去,甚至漸漸被人們擱置或淡忘的現在,以攝影的方式「再現過去」,重現威權時代裡,被誣陷、迫害,而後關押在火燒島的政治犯們當時的日常生活樣態。

謝三泰,《流麻溝十五號》:「流麻溝十五號」劇照(上、下)。
《流麻溝十五號》的創作過程歷經回溯相關歷史的書籍與電影出版、上映,讓這個系列作品不僅從畫面說話,也代表著一段故事,講述現代台灣創作者如何發現,並開始觀想這群在威權時代裡被消音的人。藉由不同的創作媒介匯聚故事,他們重新帶著台灣人找到這些明明參與著重要的歷史,卻被官方紀錄弱化的人們,激盪觀者去思考台灣人與台灣這個國家間複雜的情感紐帶。
觀看與重生
展覽的第二子題——「觀看與重生」,讓觀展人對攝影的理解從靜態轉向動態,凸顯攝影當中存在的意圖與行動,呈現相機工業發展後形成的兩種定義現實的方式,一是對大眾而言的奇觀,另一則為對統治者而言的監視意涵。人們與影像的關係在相機發明後先是遭受了一大衝擊,而在相機、攝影技術逐漸變得便宜普及,拍攝者/被攝者的關係可被輕易翻轉、位移的時代裡,人與影像的關係又經歷了一次高速巨變。然而在這第二次的改變中,影像裡延展滋生出的,幽微權力位階的斷層和裂隙,卻是以一種近乎偷渡的能見度,不知不覺滲入人們的生活。
藝術家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系列,以一種人道關懷精神,去打開身心障礙兒童及家庭的故事。藉由攝影輔以訪談音檔紀錄、生活物件,或甚至醫療紀錄等方式,《應許之地:天使星》以一個家庭為單位,在展覽現場,全面和完整地呈現了早療家庭的真實困境與幸福,讓他們作為講述和形塑自身故事的主體。

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之一)

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之二)
《應許之地:天使星》這系列的作品中不僅透過照片呈現了身心障礙兒童的內心圖像,亦表現了早療家庭中照顧者的困境和痛苦。遍佈在沙灘上的除了身心障礙兒童本身與醫藥密不可分的生活日常,也能看見畫面右下角擔任照顧者的母親,如何在這樣的處境中身心俱疲,而無助地流轉於各種求助專線。藝術家用鮮豔的色彩及複合的圖像,多角多面地表現,而讓觀者,或言之社會大眾,可以對能見度低、較少見到的弱勢族群有更立體的認知。
藉著攝影,藝術家帶著溫暖的意圖將他們的故事傳播出去,也展露報導攝影和紀實攝影背後的精神如何被轉化,融合藝術創作的概念,重構表現形式,成為某種和社會對話的行動。
另一位馬來西亞藝術家黃海昌的《馬來西亞女傭》系列作品,透過「劇照化」的照片呈現進入異國家戶工作的女性國際移工的工作場景,每一張照片聚焦她們工作場景中的某一特定面相,而其「誇張化」地,用「超人」、「聖母瑪麗雅」或「能召喚風雨的女神」等形象呈現這些女性國際移工,試圖彰顯在她們的工作場域裡,雇主對她們不盡人道的、近乎不可能又視之理所當然的要求。而在《馬來西亞女傭》這系列的作品當中,藝術家透過光線、色彩、非寫實形象來強化女性外傭的形象,弱化雇主在這個場域中的佔比,讓觀者即使不先閱讀展間裡設置的文字說明,也能很明確了解到畫面的重點,感受到其故事性與張力。

黃海昌的,《馬來西亞女傭》
其他作品如沈昭良《台灣綜藝團》,以銀鹽相紙紀錄了台灣早期會在各大民俗慶典上表演的的綜藝團的表演者的影像,用大量且碎的畫面,鋪排、拼湊出表演者與觀者視角交叉建構出來的記憶景象;劉振祥《暫時風景》從俯視視角觀看台灣民俗活動,把記憶中的吵雜紛亂變成一個有距離的、全幅的圖像。這些不同系列的攝影作品,揉雜著觀點,與某一塊的歷史或真實,它們在攝影者的現象場中交融,透過拍攝,呈現於相紙。
視覺風景
最後,延續「觀看與重生」裡感受到的,創作背後的意圖,「視覺風景」這一個展區再次強調了攝影者作為藝術家的「個人性」。藝術作品裡包含了創作者認為「美」和「有趣」的事物,也是其觀看世界的方式之具現,必然是政治的,也很可能包含著某種權力關係的運作,而這都是觀者們需要有意識地覺知的。
森山大道的《記錄:台灣》系列包含他在2010年及2014年兩次來台的記錄。在這系列的拍攝中,森山大道嘗試循著直覺按下快門鍵,靠著隨機性去拍攝,而甚至不去看觀景窗。這樣和理性、有意識地截選影像對抗的嘗試,一部份讓系列作品呈現更真實、有機的台灣街道景象,一部份也更忠實地表現了森山大道作為外來者,如何走過台灣的街道,而他在觀看台灣時,視線又停留於何處。在這組照片中,可以看到許多晃動不全的人影,斜切的取景也展現出拍攝之不經意,給觀者一種深入拍攝者視角的感受。

森山大道,《記錄:台灣》
英國藝術家安娜·里德勒用不同攝影來產製花卉影像,包含拍立得、數位相機與AI人工生成的方式。《慢慢安靜地淡去 Slowly, Fading, Quietly》這件作品從隨時間褪色的拍立得與能永保鮮豔的數位照片之對比,讓觀者感受到照片如何乘載著時間與記憶,影像背後的故事如何與畫面同時淡去,或獨自但去而與影像本身剝離。

安娜·里德勒,《慢慢安靜地淡去 Slowly, Fading, Quietly》:數位照片

安娜·里德勒,《慢慢安靜地淡去 Slowly, Fading, Quietly》:拍立得
觀展的體驗與感受
興許是因為攝影多為平面作品,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展廳設計又偏向簡潔明快的敘事風格,在展覽陳列方式的設計上,較無特別衝擊和出格的部分,而是讓觀者在乾淨明亮或完全漆黑的場域裡自由移動,讓作品本身去說話。
從「隱形的主角」到「觀看與重生」,再到「視覺風景」,觀展時在三個子題間移轉,可以逐步感受到攝影與當代社會的關係被一步步拉深、建構和辯論。而在子題與子題間,安排了較小且較有互動性的展間和展品作為過門,讓觀者在被較相近的作品覆蓋,思考與感覺都稍稍鈍化時,得到一個短暫停駐和重置的過程,但仍能留在相同的敘事脈絡裡觀想。
在沈昭良《台灣綜藝團》及森山大道的《記錄:台灣》這兩組作品的呈現上,策展人皆採用讓作品密佈在整面牆上的形式來表現,筆者以為這也許和這兩組作品的的風格上都較寫意有關。相較於單獨陳列(如,黃海昌的《馬來西亞女傭》)能讓觀者的視線停留較長,對單一作品的細節更細微地體察;沈昭良《台灣綜藝團》及森山大道的《記錄:台灣》這兩組作品,則更適合用密集呈現的方式,以在觀者的心相中,拼湊出對欲捕捉的主題的整體印象。
此外,「時代劇場」選件上除了常見的平面攝影,亦加入了更多元、創新的媒材。英國藝術家安娜·里德勒的作品《晝夜曲》用AI技術生成夜間開花植物的動態影像,探討非人類的紀實方式。在《晝夜曲》這個作品中,以形式上極致的人工感,去表現非常自然、有生命力的題材,不只挑起觀者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之思考,更拓展了人們對人工智慧藝術的想像。而全明遠的《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記錄了非常生活化且極具台灣人在地記憶,及對台灣人而言非常有歷史意義的瞬間。透過VR技術重回那些現場,不僅讓觀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加入那塊台灣地景,也讓觀者以近距離卻非常私密、安全的方式體驗了某些爆炸性時刻,留下非常餘韻深遠的感受。
結語
「時代劇場」不是一場單向的觀看展演,而是一個多重視角的敘事場域。透過系列作品,藝術家觀看世界,或甚至關照世界、與世界互動的模樣在展間中被建構出來;而透過策展人對藝術家的選擇,以及三個子題串連主題「時代劇場」的過程,影像的當代意義逐漸顯影,卻仍流動,不被定義於一處。整個展覽以「當代」為命題,呈現了台灣這塊土地的多樣化面貌,包含其脆弱、隱匿處,也賦權於弱勢或借藝術之口為他們發聲。然而,加入來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英國……等地之優秀創作者的視角,在談及「當代」時是必要的,除了使觀點更完備,也方能呈現全球化世代裡,各個議題間的交織與錯雜。而透過作品中對過去的召喚、對當下的凝視、以及對未來圖像倫理的質疑,「時代劇場」展現當代攝影如何在真實與虛構、紀實與藝術之間流動,並邀請觀者重新思考,在這個影像氾濫的時代,我們究竟看見了什麼,又忽略了什麼。
參考資料
1. 類比至數位時代的影像生產,北美館「時代劇場」探問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https://artemperor.tw/focus/6487
2. 在影像的舞台裡,重新觀看現實的縫隙:北美館展覽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https://theflat43.com/culture/512-theater-of-the-times
3. 走進時代劇場裡,在當代影像中思辨虛實,回望世界: 專訪北美館「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策展人余思穎:
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250025656
4.番薯看展覽:從《真實相片?》特展談加拿大與美國當代攝影:
https://arthistorystrolls.com/2022/10/14/番薯看展覽
5.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Special.aspx?id=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