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談到朋友小孩玩電玩,讓我忽然想到,這幾年 Steam 上陸續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模擬類遊戲。從單純的職涯養成、城市規劃,到我個人比較喜歡的 EA《模擬城市》、《模擬市民》,甚至還有新作《inZOI》等人生模擬作品。
許多玩家投入虛擬世界,初衷多半是為了體驗平日無法經歷的生活,嘗試不一樣的可能性。理論上,這是一個掙脫現實束縛、自由探索的場域。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遊玩,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虛擬世界的本性難移
令人意外的是,我在遊戲中所塑造的角色,無論是個性還是行為模式,竟然與現實生活中的我本人高度重疊。這感覺就像是換了一個介面操作,但核心的價值觀與偏好依然如影隨形。
舉例來說,身為一個典型的 I 型人格,我在遊戲中很少讓角色參與大量的社交應酬。我的虛擬分身跟我一樣,更享受獨處的時光,透過閱讀、專研技能或在家休息來回復 SP。即使遊戲提供了成為萬人迷的選項,我最終選擇的生活方式,還是緊扣著我現實中的舒適圈與個人價值。
這或許說明了,即使在看似無拘無束的虛擬空間,我的深層性格與潛意識的選擇偏好,依然會引導我的行動。
從模擬犯罪談道德倫理
除了這些相對日常的模擬主題,遊戲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遊走在道德邊緣的遊戲,像是模擬犯罪、清除做案證據,或是監獄生活的體驗。我自己就曾玩過模擬毒梟這類作品。這些遊戲的吸引力,在於讓我們接觸到現實生活中絕對不可能、也嚴格禁止的行為。
這引發了我對一個更深層次問題的思考:
如果我們暫時拋開遊戲開發商可能面臨的道德爭議或法規審查,並且假設未來混合實境(MR)技術能夠極度逼真地模擬出犯罪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遊玩這類純屬虛構的內容,是否依然存在道德上的問題?
虛擬體驗是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的道德標準?還是只要沒有實際傷害發生,這就只是單純的娛樂消遣?這個分界點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你的遊戲角色像你嗎?
說了這麼多我的體驗,也很好奇大家的看法。
你們平時會玩這類模擬遊戲嗎?你在遊戲裡的角色,是像你本人,還是你渴望成為的另一個人?特別是面對那些挑戰道德底線的遊戲,你的觀點又是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