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厭惡努力,沒有什麼事比下定決心努力工作更能夠激怒恐懼了。恐懼最愛做白日夢的人,卻沒辦法容忍做事的人。
——喬恩.阿考夫(JonAcuff)
整理 Notion 資料庫時,翻到這段存了很久的語錄。這句話像一記響鐘,直擊我心。它不僅犀利地點出了行動與恐懼的本質區別,也喚醒了我腦海深處一段關於職場、關於努力的記憶。
天生聰明,是一個美麗的誤解
說實話,每次聽到「你天生比別人聰明」這類評語,我都感到有些彆扭,彷彿我的成就都是信手拈來、不費吹灰之力似的。
先聲明,我真心並不認為自己特別聰明。那些讚美,都來自前同事們的觀察與評價。
故事發生在我剛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我很快就上手了,處理部門內大大小小的事務,對業務流程也摸得很透徹。這份投入為我贏得了快速晉升與連年加薪的機會。在旁人眼中,我似乎總能搭上職場的直達車,憑藉著不錯的理解力與執行力,在職涯道路上相對順遂。
然而,這份順遂其實只是表象。
我很清楚,要達到這些成果,天賦或許提供了一點起跑優勢,但更關鍵的,是我願意付出的時間與心力。
當公司人去樓空時,我選擇留下來,默默加班只為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在剛擺脫菜鳥身份的那段時期,我更是主動向老闆爭取承擔更多挑戰。
這些努力,這些發生在眾人目光之外的隱形付出,似乎沒什麼人注意到。
當我在某些場合展現出專業能力時,同事們常會脫口而出:「你好聰明喔,好羨慕」、「真想跟你換腦袋」。這些話並無惡意,但讓我意識到,人們往往只看到成功的果實,卻忽略了埋在土裡的根。
這是我極少數會感到不自在的時刻,我不希望別人以為我能輕易擁有這一切。
聰明與努力,你會怎麼抉擇?
這段經歷讓我深入思考:天賦與勤奮,究竟孰重孰輕?
如果沒有任何背景前提,單純問我會優先選擇聰明還是努力?
我的答案肯定秒選「聰明」。
即使我深知努力是難能可貴的能力與態度,但我依然傾向選擇聰明。因為聰明意味著更高的起點、更快的理解速度,這是一種先天優勢。至於努不努力,那就是個人理念與生涯選擇的問題了。
聰明決定了效率的上限,而努力,則決定了你能否觸及那個上限。
成為那個做事的人
阿考夫的這段話與我的故事形成了有趣的對話。恐懼喜歡安逸,討厭需要投入心力的努力。
我的經歷則提醒著:別讓「天生聰明」的偽標籤掩蓋了自己付出的價值。成就從來都是天賦引領、汗水灌溉的結果。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如何解讀我們的成功,但可以掌握自己的行動。持續地做事、持續地努力,這本身就是對內心恐懼最響亮的反擊,也是對自己能力最紮實的證明。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看見,在每個看似輕鬆達成的成就背後,都有一份不為人知的堅持。
你願意成為那個讓恐懼無法容忍的「做事的人」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