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9|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飢荒的原因:同情別人之前,先為他們感到憤怒

也許是習慣使然吧,當在餐廳看到隔壁餐桌有剩菜的時候,視線就會很不自然地一直看著那些食物......
有人會帶點嘲諷地說「怎麼看到剩菜就想吃」那種被當成貪小便宜的感覺,雖然說我應該要有那種「雖千萬人,吾往也」的志氣,但難免會心酸。我是真的會想要把那些東西吃掉,但可以的話我根本不想吃啊,因為最常出現的,都是那些吃剩的漢堡或其他垃圾食品,完全不是我會想要放到肚子裏頭的東西,但那些東西同時卻也是消耗最多資源所生產出來的食物。
這總會讓我陷入兩難,要讓這些資源就這麼被糟蹋掉,還是把它們吃掉糟蹋我的身體?
我們生產的食物足以餵飽一百二十億人,而這世上卻有十億人沒有辦法溫飽,其中超過半數是自己在生產食物的農夫......
講到糧食危機,無可避免地大家會想到非洲、印度或是海地那邊的飢荒,希望用一個一個瘦得剩皮包骨的可憐兒童來喚起大家對食物的珍惜,但是我不喜歡這樣子的說法。
如果人們都把他們餓肚子的原因全都用一個「窮」字、或是無可避免的天災來敷衍過去,這種單一故事的思考是非常恐怖的。這會讓人們忽略掉這些難民為何而窮的原因,而擅自把他們當作天生可憐的、沒有未來的,比我們低一階好讓我們來發揮愛心去同情的一群人。
如果,我們了解他們為何而窮,我們不會為那十億個吃不飽的人感到難過、同情、可憐,而是會對造成這十億人吃不飽的現實感到憤怒、咆哮。
這些地方的確多數因為土壤貧瘠、乾旱、沙漠化而造成食物不足,但是多想一步,就會知道這只是個完全自打嘴巴的藉口,幾乎所有饑荒中的國家百年前都曾經被歐美列強殖民過。
為什麼當時他們會被殖民?當然是因為這是一塊新領土,物產豐富又有許多資源他們才會想要進駐殖民啊。當時一大群歐洲學者們終其一生在非洲亞洲探索新植物、動物,開開心心的將這些新奇的事物帶回自己國家的博物館或植物園展示,這樣的殖民地怎麼樣也不像是著充滿乾旱或是飢民的土地啊。
如今這些曾經物產豐富的國家卻成了什麼都沒有的第三世界,然後我們把責任都推給天災,說是乾旱造成他們現在很可憐沒東西吃,所以要發揮愛心來幫助他們,不會有點怪怪的嗎?
原本這些地方都是自給自足的,就算旱災也有其他作物可以平衡不會有太嚴重的飢荒。結果殖民者進來了,除了拿彈珠拉鍊來「交換」他們的黃金、白銀或是活生生的人之外,砍掉了他們的森林,挖斷了山脈,全面毀掉了他們的農業型態,改成單一的棉花、可可、咖啡、橡膠之類的,然後說這樣可以為他們帶來文明的經濟發展。
「所以他們種得出東西?」人們好奇地問。那把這些經濟作物賣出去再買糧食回來就好了啊,這不就是比較利益原則的發揮嗎?經濟學不是都教我們要這樣做嗎?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日治時期台灣人就不會說種甘蔗的人是大笨蛋了。
這種把經濟作物賣出去再買糧食作物回來的遊戲有一個先天上的絕對不平等:農人無法決定價格。一個原本什麼都沒有的農民無論要種什麼,他都必須經歷採收前的空窗期,這段時間他沒有辦法養家活口,於是好心的地主、或老闆會先借他一些錢或食物等他東西種出來賣出去以後再還給他們。但是,如果他種的不是殖民者想要的咖啡或可可,地主就不買,農夫即使種了一大堆馬鈴薯賣不出去,他就不能還債,結果還是死路一條。
所以他只能乖乖的貸款先買了一些糧食來吃,終於等到了收成的時候,由殖民者自己決定收購價格,因為他不買的話農夫也找不到人來買。這就像是你辛辛苦苦種了一整園的玫瑰,然後對方跟你說他要用一塊麵包跟你換,你不換,他把麵包拿去給別人,但是他不換,那整園的玫瑰根本一點用都沒有啊。
這樣子的殖民遊戲種下了這些國家苦難的種子。
而不久之後,幾個以世界興亡為己任的組織出現,準備要拯救這些窮國。IMF(世界貨幣基金會)鼓勵這些國家刪減教育跟醫療預算,將重點全放在以經濟的力量來拯救這些國家,於是他們需要更大量、更專業地種植經濟作物。他們建議農夫們再去貸款買農藥、大型農機,並請世界銀行借錢給他們讓西方工程公司在他們國家建水壩水庫、自來水工程,順便把水權私有化,從此農夫們就可以向水公司買到乾淨的水了,而其他不乾淨的水,則為了他們的健康全部封起來不准取用。
這些措施的確提升了第三世界國家們的經濟作物產量跟產值,但是農夫們的貸款卻越來越多,而且收入完全沒增加,因為造成災難的原因根本沒變過,價格還是完全整握在買家啊。
這些人們卻還因為農藥汙染了水源、土壤甚至傷害自己的健康,水庫的興建也驅離了許多世世代代居住在水庫周圍的人民,讓他們只能選擇到都市、礦坑裡頭當等同奴隸的勞工。
那些沒被遷離的,水庫也同時奪去了他們原本用來灌溉的水源,或者說,他們有了很多水在水庫裡,但卻沒辦法用,都已經沒錢了怎麼可能去買那麼多的水來灌溉?他們只好抽地下水,但大規模化的農場導致地水下用量太大,土壤開始沙漠化,森林又都被砍光了,就算雨季來也沒辦法保水。
最後,這只是造成更嚴重的乾旱及饑荒。
現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人民已經完全無法靠自己的能力繼續生活下去了,瘦小到無法站立的小孩,虛弱到可能會被禿鷹補食的恐懼,沒有奶水可以哺育小孩的母親,許許多多恐怖的照片像我們席捲而來…..而我們大部分人所聽到的故事是從這裡開始的。
那些人好可憐,都沒東西吃只能翻垃圾和樹皮吃。善心人士紛紛發起一連串的慈善活動,像是一天十塊錢拯救一個肯亞小孩或是組團到衣索匹亞發放物資。許多企業帶著球鞋、衣服去送他們跟他們拍照,還帶來滿滿基因改造的食物來餵飽他們的肚子。
有些偉大的銀行甚至決定降低那些國家貸款的利息。
我們應該為他們所受的不公平、不正義而憤怒、控訴,而不是為他們的受苦感到同情,嘗試著一些治標不治本的安慰。飢荒的災民最需要的不是援助,而是停止這個囚禁他們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經濟模式。
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情境讓我想到形容美國打越戰時的一句話:
這場戰爭是白人送黑人去打黃種人,以保護他們從紅種人手中偷走的國家。
害死那些難民的,不是乾旱、不是飢荒、不是愛滋病、不是瘧疾,更不是因為他們懶不工作,僅僅是因為他們出生在那個地方,沒有錢。
而我們,有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