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隨著全球化的進展,地球村幾乎已經不再是形容詞,而是真實的情況,每個家庭幾乎都有些親戚朋友住在國外,或者因為工作需要常常到各國出差,因此,在孩子的學習領域中,具備有國際觀也愈來愈重要。
因此,經濟能力許可的家庭,除了利用寒暑假出國旅行之外,還會想辦法送孩子出國去見識見識,而且在以前大概是高中、大學才會有的外國交換學生機會,現在不少焦慮的家長往往在孩子才上小學就逼著他們參加遊學團或國外的夏令營隊。
我想,不管什麼方式的旅行,包括和家人渡假式的休閒,甚至到此一遊拍照留念式的觀光,對孩子而言多多少少都會留下一些印象與收穫,但是若希望孩子因此而『更有國際觀』,那未免是太沈重的期盼了!
我認為所謂國際觀並不是讓孩子認識了幾個國外著名的景觀或建築物,也不是參加一些夏令營,和國外的孩子一起在營隊裏玩遊戲,或者一大群台灣去的孩子一起在國外教室上幾堂英文課,就能有更開濶的視野。
國際觀也不只是知識上可以對外國的首都或物產人口如屬家珍,甚至即便你讓孩子讀著與外國學生一樣的教材,也不見得孩子就能有國際視野。因此,該如何把可以背誦的知識,變成孩子實際生活中的體會,這種與生命經驗及情感的連結,才是讓孩子改變與主動學習的動力。
我通常會利用生活中的機緣,比如說看看周邊有什麼親戚朋友曾經到那個國家,就請他們與孩子分享,或是新聞時事或學校課程中提到那個國家,就找與那個國家或民族有關的記錄片來看。
因為有效的學習一定要先引起動機,學習的內容若是與平常生活有關(比如自己的親戚朋友)或者能激發孩子的感情或情緒,那麼學習的內涵不儘會較深,而且記憶也會較持久。
在國際觀的培養上,我覺得最便宜也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挑選適當的影片和記錄片與孩子一起觀賞。
從各國影片的欣賞中,自然而然的會引起孩子們看到不同地區的環境、不同民族的文化習慣,當然,還有不同國家的孩子們所面對的不同問題。這樣才有機會體會不同國家孩子的想法,這種知道別人怎麼想,也能瞭解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才是真正的國際視野。
這些影片只要稍加留心,大部份的地方都可以租借得到,除了一般影音租售店之外,許多公共圖書館除了書之外,還有許多影片可以借閱,包括坊間不容易租得到的紀錄片或教學片,善用這些免費的公共資源,家長其實不用花錢也可以讓孩子擁有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