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鳳凰劇場(The Phoenix Theatre)在第二大道上開幕,前身是猶太劇場。開幕季以潔西卡・坦蒂(Jessica Tandy)[3]開場。劇場的經濟不寬裕,但光開幕季就製作了許多頗受歡迎的演出:讓卡蘿・布涅特(Coral Burnett)扶搖直上的《從前從前在一張床墊上》(Once Upon a Mattress)還有請來蒙哥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演出的《海鷗》(The Seagull)。鳳凰劇場有個非常紳士的共同創辦人 T・愛德華・漢保頓(T. Edward Hambleton),他的朋友們常叫他「T」,他並不像帕普一樣意識形態明顯。他的領導原則只有:製作好戲。
當梅莉看到她讀劇時負責的角色,她簡直不敢相信。故事背景設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河岸前廊,威廉斯的《二十七車棉花》(27 Wagons Full of Cotton)對所有要扮演芙蘿拉(Flora)的演員來說都是個精采絕倫的挑戰。芙蘿拉是個暴露的南方性感尤物,胸部大、智商低,她噁心的丈夫以一個軋棉機維生,總是叫她「寶貝娃娃」。當他對手的軋棉機離奇燒毀時,警長來向她丈夫問訊,也讓芙蘿拉懷疑起他來(當然,她丈夫的確是那個罪犯)。警長把芙蘿拉困在一個充滿性陷阱的貓抓老鼠遊戲中,以脅迫、威脅及性手段試著吊出資訊。在艾力亞・卡贊(Elia Kazan)1956年改編的電影版《娃娃新娘》(Baby Doll)裡,卡蘿・貝克(Carroll Baker)讓這個角色以蘿莉塔般的誘惑者模樣變得不朽,性吸引力彷彿都能從裙緣滴落——一點都不像那個名為梅莉・史翠普的纖細生物。
在紐約,除了替胥勒、李斯高,還沒有什麼人知道梅莉宛如變色龍的才華和能力。她在寶貝娃娃一角固然是喜劇的肢體炫技,但《二十七車棉花》真正的驚人之處還在後頭。和這齣戲並列的是亞瑟・米勒的《兩個星期一的回憶》(A Memory of Two Mondays),場景在大蕭條時期紐約的汽車零件工廠。兩者的外觀、氣氛天差地遠:威廉斯帶來了滿溢的性愛,酸甜檸檬汁的氣味飄散,但米勒精明、工業化,就像一杯乾馬丁尼。劇組裡有李斯高和古利佛西,梅莉則擔任一個小角色,秘書派翠西亞(Patricia)。
[3] 潔西卡・坦蒂(Jessica Tandy):1909-1994,英國知名女演員,後在美國發展。1948年因百老匯原創的《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獲東尼獎最佳女主角。曾演出希區考克的《鳥》,並在1989年以《溫馨接送情》(Driving Miss Daisy)成為奧斯卡獲獎年紀最高的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