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香港獨立?扣帽子文化的入侵

被香港獨立?扣帽子文化的入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初,香港有(前)議員被人在機場襲擊。一如過往的,相關負責的治安或保安單位,對於某些立場或身份的被害者,似乎無法發揮多少保護的效果。在這次事件中疑似有黑社會涉入,是次臺灣警方的迅速行動,把以治安良好為傲的香港比下去,使身為香港人的我們感到尷尬。

自從五六十年代的暴動(1956年雙十九龍暴動六七暴動)以來,部分政治派系動用流氓組織,政治暴力在香港從不是甚麼新鮮事物,即使縱容他們令香港作為自由都市的聲譽損失,相信已不是目前的香港政府會在意的事情。我們再怎樣譴責,相關人事也是無動於衷。不過若說要贏取國際的同情,那對比我們更和平的日本和臺灣,的確是有點效果的。

這一次值得留意的地方,並不是暴力。而是那些襲擊者指控受害者將襲擊對方的理由,說成是因為對方「支持香港獨立」,但是就我所知道和接觸的,該被襲擊的議員或所屬政黨,他們的政治主張從來都沒有香港獨立,而他們也未曾發言公開支持過香港獨立,卻被指控為「香港獨立」與「臺灣獨立」的串連。

事實上,這也不是唯一案例,最近本港團體「時代思進」發動香港保衛戰七十五週年紀念,參與人士扮演當年守衛軍,穿著相關的制服舉行活動。卻被部分媒體指控為「港獨軍隊」,招搖過市。無論如何,相關的遊行最多只能說是扮演歷史中存在過的香港義勇軍,而發言人也否認這個活動是香港獨立相關活動。這樣直接指控這活動就是支持香港獨立活動,應該不僅是失實,用中國的說法,這是「扣帽子」。

香港並不是沒有支持香港獨立的團體以及群體,甚至根據之前一個調查,香港支持獨立的市民可能超過一百萬人。但有一點是很顯然的常識,一個人公開承認支持香港獨立,你才可以說那個人支持香港獨立。假設支持香港獨立的人有一百萬人,但香港的人口超過七百萬,其餘六百萬人沒有公開支持香港獨立之前,你都不能說他是香港獨立的支持者。

以上的案例,都是當事人否認或沒有承認過支持香港獨立,在主觀的指控甚至是誅心論下,被指為香港獨立份子。而相關的新聞流到中國的網站時,你可以看到很多回應都是說打那些香港獨立份子「打得好」,這樣的新聞早已使一些未曾支持香港獨立的人「被香港獨立」。無疑,在一個欠缺新聞自由的國家,我們不能期望當地人會習慣查證真偽,但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行為怎樣扭曲公眾的思考。

如果這種風氣持續,那代表未曾表達過支持香港獨立或中立的人,隨時都會被強加任何他們沒有支持過的政治立場,這包括了香港幾百萬市民,都陷入這種危機。如果香港人可以在沒有公開表示支持獨立時,也可可以在沒有證據下,被扣上支持香港獨立的帽子,任意被襲擊和鞭撻的話,那麼最終出現的效果,無疑就是迫上梁山,也在間接刺激社會出現「捏造一個理由再去攻擊人」的文革風氣。


原文曾刊載於明報,經SOSreader重新編輯。

avatar-img
鄭立的沙龍
4.8K會員
209內容數
我並不介意觸及一些可能你們覺得很敏感的問題,例如臺灣為何不是獨立國家呢?如何穩固中港臺的人的基本人權?要如何面對中國那不可定的未來,會帶來經濟、政治和主權上的種種疑問?</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鄭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這三百票最需要的是先找一個方法統合起來,然後才能決定做甚麼。而當中應該有相同數量的人要做自己不那麼認同的事,否則難免是浪費掉的。</p>
悲天憫人這種思想,是拿來勸那些有力量主導事情的強者的。中國時報的頭條寫說「馮部長,多撐一天死多少人? 悲天憫人才是王道」,作為前中學教師,如果我教這編輯或記者國文,一定會抓他過來鏟到上天花板。
現在的泛民主派可說是一架失去了駕駛員的汽車,他本來的方向是選舉,以後也只懂選舉,社運就每次都申請合法遊行然後散去。他們不斷重覆和繼承之前的行為,但不會也不懂、不考慮任何策略上的改變,於是在泛民外,才會產生「自決派」。
<p>七一遊行的真正意義,在於對於執政者構成壓力、威脅或羞辱,以使其讓步。不論是反對廿三條,或者是令董建華下臺,或者是爭取2012普選、2017普選,都是建基於遊行能夠構成壓力,以達成這些為前題。但是,去到今天,普選的希望基本上已經幻滅。</p>
柯文哲,或者臺灣人該要明白一件事:北京已經沒打算在自律,或者道德,或者信用上贏取臺灣人的歡心了。他們也很清楚,他們並不是因為這件事而失去臺灣人的心,在這十年間,他們早就失去了大部分臺灣人的心,而且已沒甚麼方法找回來,因為他們自己做不到。
在太陽花和雨傘革命之後這幾年,中國的態度已明顯改變。銅鑼灣書店事件和李明哲的事件,都是源自中國對港臺兩地的戰略,對臺灣人將會發生的事情,在香港就會先發生。
<p>這三百票最需要的是先找一個方法統合起來,然後才能決定做甚麼。而當中應該有相同數量的人要做自己不那麼認同的事,否則難免是浪費掉的。</p>
悲天憫人這種思想,是拿來勸那些有力量主導事情的強者的。中國時報的頭條寫說「馮部長,多撐一天死多少人? 悲天憫人才是王道」,作為前中學教師,如果我教這編輯或記者國文,一定會抓他過來鏟到上天花板。
現在的泛民主派可說是一架失去了駕駛員的汽車,他本來的方向是選舉,以後也只懂選舉,社運就每次都申請合法遊行然後散去。他們不斷重覆和繼承之前的行為,但不會也不懂、不考慮任何策略上的改變,於是在泛民外,才會產生「自決派」。
<p>七一遊行的真正意義,在於對於執政者構成壓力、威脅或羞辱,以使其讓步。不論是反對廿三條,或者是令董建華下臺,或者是爭取2012普選、2017普選,都是建基於遊行能夠構成壓力,以達成這些為前題。但是,去到今天,普選的希望基本上已經幻滅。</p>
柯文哲,或者臺灣人該要明白一件事:北京已經沒打算在自律,或者道德,或者信用上贏取臺灣人的歡心了。他們也很清楚,他們並不是因為這件事而失去臺灣人的心,在這十年間,他們早就失去了大部分臺灣人的心,而且已沒甚麼方法找回來,因為他們自己做不到。
在太陽花和雨傘革命之後這幾年,中國的態度已明顯改變。銅鑼灣書店事件和李明哲的事件,都是源自中國對港臺兩地的戰略,對臺灣人將會發生的事情,在香港就會先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