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4|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魔神仔|考據篇II】妖怪行走的舞臺──平溪、南港產業史

  對魔神仔這種精怪,我曾有個小小猜想──牠們該不會跟礦業有關吧?
  這聽來有些莫名,但我覺得不算完全無中生有;畢竟講到平溪,任誰腦中都會浮現耐揮之不去的礦業印象。平溪線這條從瑞芳貫穿而來的鐵路,本就是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為運礦而建,直到礦業時代結束,載客都只是附帶而已。沿著鐵路,礦業遺跡林立,巨大而殘破──難以抹滅的記憶。當然不只平溪,我曾調查過金瓜石歷史,那時有位朋友告訴我,金瓜石也流傳魔神仔故事。在這趟魔神仔調查之旅中的南港大坑,光舊莊路上便有三個廢棄的礦坑遺址,再下去的中央研究院一帶,過去稱為四分子,也是不少礦坑之所在。南港是有礦業時代的。
  不過李家愷在其論文〈臺灣魔神仔傳說的考察〉中指出,礦業生活與魔神仔沒有正相關,當礦工在礦坑裡遇到怪事,他們很少聯想到魔神仔。這段觀察銳利地將我志得意滿的推測給劈成兩半,我不禁想,或許我不是唯一這麼想的人,這刀才砍得如此之準;既然田野考察結果如此,我只能放棄自己小小的妄想。但在這次調查之旅中,我有個意外的感觸──
  穿越中埔的狹窄巷子,沿著杜鵑花正要綻放的曲折小徑,走上石階,我來到臺陽公司設立的山神宮。山神宮旁有個說明牌,上頭滿佈著曬乾的斑駁青苔,底下文字寫:「山神宮為臺陽鑛業公司表達對山神尊敬之意,以及安撫地方上礦工人心而建立……」
  看到這裡,我忽然感到某種巨大的矛盾──與求生有關的矛盾──山神宮不正是這種矛盾的化身嗎?礦工需要被安撫,為什麼?恐怕正是充滿變數的不安命運。在調查金瓜石、九份歷史時,我聽過這樣的俗諺:「日時全乞食,晚時隴紳士」,這是說礦工早上在礦坑裡工作,穿著破爛,甚至裸著上身進去,但晚上就花天酒地,穿漂亮衣服吃喝嫖賭。這不是充場面,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誰知道會不會明天就死了?採礦人面對著種種風險,就算僥倖沒死,晚年退休的職業病也絕不好過。我聽過幾個故事,都是不忍卒聽,難以在這裡復述的。像這種花錢如流水,正是生命不安穩帶來的享樂主義。在那黝黑的礦坑裡,正如他們自己說的:未死就先埋一半。
  即使如此,礦工們仍繼續這份工作,那就是矛盾。若要安穩的生命,便離開這座山吧!但這份工作也是求生,一種與死相鄰、激烈而可怕、同時也更強烈的生。林美容說過,漢人是害怕山林的,山上總有「歹物仔」,但為了這種激烈的生,人們違反自己的求生本能,鑽進山的身體,以工業文明之名,扯出內臟般地將黑金從山裡掠奪而出……簡直像被刀抵著,不得不往前,這種掙扎著的生活方式,大概便是山神宮存在的理由。
  從這個角度看,魔神仔或許還是與礦業有關,只是不限於礦業。妖鬼精怪本就在山上,而礦業強迫人們走進這些歹物仔的領域。在這種與危險相鄰的生活中,若因此有了種種奇妙遭遇,也稱不上奇怪。因此,產業史不得不在這本文留下適當的足跡,若非如此,山林便只是山林……未免離我們太遠了。
  平溪線──至今尚未電氣化的鐵道。光這點,就滿是復古懷舊之情。平溪線的觀光價值不只是礦業遺跡,更精彩的是那種鐵路穿過生活,或被生活穿過的獨特美學。雖然鐵路邊立著「禁止穿越」的牌子,但幾乎沒有觀光客理會,他們恣意跨越鐵路、在上面拍照、聊天,甚至放任腳步蹣跚的幼童徘徊,彷彿沒有任何危險。這可能會嚇壞初來乍見的客人,因為鐵路月臺邊人人秘而不宣的禁忌,幾乎不存在於這裡。當然,並不是真的毫無危險,但生活感毫無疑問在鐵軌間霸道地橫行無阻,無人能擋。
  菁桐的開發,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但其猛烈發展,跟礦業可脫不了關係。本來,這裡主要種植薯榔、大菁等染料作物(這些產業痕跡仍留在地名裡,如菁桐,或不遠處的薯榔山),到了日治時代初期,平溪庄第一任庄長潘炳燭(現在還能在汐止的茄苳路找到潘家古厝)發現煤田露頭,並申請採礦權。這當然是一大事業,可惜的是,就算採到煤礦,若不能運出去,也無利可圖;當時平溪的對外通路,都橫亙在山間,要運礦出去,費時費力,因此潘炳燭四處勸說,設法聯合日本的藤田組跟基隆顏家合作,這才有了浩浩蕩蕩的鐵路工程,藤田組與顏家當時成立的「台北炭礦株式會社」,也是「臺陽鑛業株式會社」的前身。
  鐵路於1921年完工,稱為「石底鐵道」。這條鐵路最初便是為了礦業而生,也是臺陽公司的私營鐵路。直到1929年,因為臺陽的經營問題,還有鐵路國有化政策,才被總督府鐵道部收購,改名平溪線,兼有客運功能,也是這之後的事。
  鐵路開通後,石底煤田得到充分開採,一坑、二坑、三坑……陸陸續續開到六坑,產量堪稱全臺之冠!1931年,臺陽公司申請電力,從汐止牽入高壓電線,從那年開始,菁桐有了電。1937年,石底大斜坑完工,原有各坑的出炭路徑都改成大斜坑的風坑,不再出炭,過去所有的偉業,都只成全了石底大斜坑;這也是臺灣開採時間最久、面積最廣、深度最深、產量最大的煤礦礦坑。
  1975年,因種種複雜的因素,石底大斜坑停止開採──漫長的使命終於告一段落。過去不再出炭的諸坑,有些不得不恢復部分功能,但無論如何,盛況是不會再來了。臺陽公司開始從石底一帶的煤礦事業脫身,1988年讓出礦區權利,礦坑轉由私人開採,最後在1996年徹底封坑。
  礦業時代一去不回,歷史親手為此畫上了句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是一個走遍台灣踏查妖怪傳說的寫作企劃,預計在2017年完成10篇以妖怪為主題的旅行企劃和旅行書寫。每個月以一名妖怪為主題,除了考據以外,也進行旅行路線規劃,設計兩至三天的行程,到實地走訪、探查後,再將這些經驗寫成旅遊札記。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