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8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小學堂:新知篇》認識網路性別暴力

    網際網路和通訊科技的發達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增加許多人際互動和公共討論的平台,然而與此同時,網路空間作為現實生活的延續,也複製、甚至是「創新」了許多現實生活中可見的問題。其中「性別暴力」便是一例。

     

     

     

    為什麼要討論網路性別暴力?

    和現實生活中一樣,網路上的性別暴力也會對當事人造成各種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影響,並且使網路成為一個性別不友善的空間,進而影響某些族群的網路使用和意見表達的機會。

     

     

    網路性別暴力是什麼?

    「網路性別暴力」(Cyber Gender-based Violence,或Cybe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指的是:以網路為空間或工具,針對他人的性別、性傾向、性別氣質而產生的攻擊、騷擾與其他暴力行為。

    這些暴力行為有可能是過去已經存在的性別暴力類型,只是以網路作為「輔助工具」(例如在網路上找尋、接觸性侵受害者);有些則是因為網路的特性而發展出新的暴力型態,例如在網路上散佈他人的私密照片或影像等。

     

     

    網路性別暴力包含哪些型態?

    網路性別暴力包含了不同的形式,但這是一個相對「新穎」的議題,且因為網路高度變動的特性不斷「演進」,相關的討論、研究和實務工作都還在發展中,目前也還沒有統一的分類方式。

    不同的組織和研究可能根據暴力行為本身的特性、嚴重(或對當事人的影響)程度、和現實生活的關聯(例如暴力行為是否會延續到現實中)等因素進行分類。

     

     

     

    參考聯合國的分類與其他相關討論,我們大致可以把網路上的性別暴力分成以下幾大類:

    • 對個人資料的竊取和侵害,例如入侵電腦、盜取身份等
    • 網路性侵害/網路性犯罪(Internet-facilitated sex crime或是Internet-related sex crime
    • 「未經同意散佈性私密影像」(Nonconsensual pornography,簡稱NCP
    • 網路跟蹤與騷擾(Online Stalking/Online Harassment

     

    聯合國婦女署在2015年時出版了一份名為《Cybe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對婦女與女孩的網路暴力)的調查報告,其中把網路性別暴力分成六類:

    • 非法入侵他人的電腦系統、取得個人資料
    • 竊取盜用他人身份
    • 監視與追蹤他人
    • 騷擾與威脅
    • 使用網路引誘、拐騙施暴(如性侵)對象
    • 惡意散佈他人資料與隱私(例如私密影像)

    關於聯合國的分類,可參考:https://goo.gl/JQxntS

     

     

    網路性侵害/網路性犯罪(Internet-facilitated sex crime或是Internet-related sex crime),是透過網路科技而衍生的性別暴力與犯罪。

    網路性侵害所涵蓋的範圍和類型在各國法律中又有不同,常見的包括:

    • 兒童色情圖文的製作及線上傳播
    • 透過網路尋找、引誘、拐騙性侵害或是人口販運對象
    • 性威脅(Sextortion),意指利用網路取得他人的性資料,進行威脅或勒索
    • 性引誘(Sex Solicitation),這個概念通常出現在兒少保護相關法律中,指的是成年人和還不到法律規定可以從事性行為的年齡的青少年或兒童在網路上進行帶有性暗示或色情的談話,或是要求未成年人提供裸露照片等

    *上述類型是從各國法律中歸納出來的結果,但是這些法律規定並非沒有受到挑戰。例如有些人質疑某些法律規定壓縮了青少年的性權與性探索的機會。*

    關於網路性侵害,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所發行的《反性別暴力電子報》相關專題:https://goo.gl/J433gv

     

     

    未經同意散佈性私密影像        

    「未經同意散佈性私密影像」(NCP)意指:「沒有經過當事人同意,故意散佈、播送、張貼或以任何方式,讓第三人觀看當事人性交、裸露性器官等私密照片和影像」,是電子通訊發達時代越來越常見的一種性別暴力形式。

    這種暴力形式過去被稱為「復仇式色情」(Revenge Porn),因為這類行為通常發生在(前)親密伴侶之間,在感情生變、產生衝突後用洩漏私密照當作報復或威脅的手段。

    不過近年來許多學者提倡不要再使用「復仇式色情」一詞,原因包括:

    • 「復仇」一詞暗示雙方互有往來,也就是,受害者是先自己「做錯了事情」,才會遭到「報復」。可是感情生變並不是「錯」,使用「復仇」一詞,不僅模糊了事件焦點,更可能造成責怪受害者的情緒。
    • 「色情」一詞也不能正確反映事件的本質。散佈私密照的人的動機往往不是「色情」也不是為了性慾的滿足,而是為了達到「羞辱」與「控制」的目的。

    關於復仇式色情,可以參考婦女救援基金會所製作的網站:https://goo.gl/BzTyKX

     

     

    網路跟蹤與騷擾

    對於臉書等社群網站使用者來說,「網路騷擾」(Online Harassment)則是最常見的性別暴力形式了。

    所謂網路騷擾,廣義的來說就是利用電子郵件、社群網站、APP和網站等網路工具反覆、長時間地對他人造成困擾、恐懼、痛苦與威脅。

    和現實生活中一樣,要構成「騷擾」,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 反覆發生
    • 持續長時間
    • 對當事人造成恐懼和痛苦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指出,嚴重的網路騷擾形式包括了性騷擾、霸凌、跟蹤和具體威脅等。

    在長期發生的情況下,這類騷擾情節可能對個人造成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負面影響,例如讓人感到焦慮、恐懼、造成失眠等生理症狀,或是使人因此而拒絕社交,和他人疏遠。在極端的狀況下,網路上的騷擾與霸凌甚至可能造成一個人的極端痛苦,進而選擇輕生。

     

     

    網路騷擾的類型

    同樣的,因為網路功能不斷進展,透過網路騷擾他人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元」,因此也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分類方式。常見的類型包括:

    • 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在網路上集體羞辱、欺侮、騷擾、謾罵和嘲弄他人,比較常發生在青少年間。
    • 網路跟蹤(Cyberstalking):利用網路工具監看並「跟隨」他人,例如在社群網站不斷地傳送訊息給對方。

     

     

    • 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不顧他人意願、在互動過程中重複不斷使用帶有性暗示(或是明示)的語言或影像,導致他人感到不適或痛苦。例如寄發自己的裸照。
    • 散佈私人資訊(Doxing):在網路上公開別人的私人資訊,例如地址和電話號碼,導致對方在現實生活中被騷擾。

     

     

    • 惡意謾罵(Trolling):針對別人的意見和討論,用大量謾罵與羞辱的方式進行回應,例如某些新聞討論區中的留言。
    • 實體威脅(Physical threats):例如「我要強暴你」。
    • 仇恨言論(Hate speech):針對特定種族、性別和性傾向產生的偏見與歧視言論。例如「同性戀就是愛滋病的溫床」
    以上分類乃參考衛生福利部所發行的《反性別暴力電子報》相關專題:https://goo.gl/RRaJvN
     

     

    1. 網路性別暴力有多嚴重?

    根據聯合國2015年發佈的統計結果:

    • 全球約有73%的女性網路使用者曾經經歷過網路性別暴力
    • 其中介於18-24歲間的年輕女性是受害風險最高的族群。

     

    網路性別暴力有多嚴重?

    根據聯合國2015年發佈的統計結果:

    • 全球約有73%的女性網路使用者曾經經歷過網路性別暴力
    • 其中介於18-24歲間的年輕女性是受害風險最高的族群。

    皮尤研究中心在2014年進行的調查也有類似的發現:

    • 73%的民眾曾經在網路上看過別人被騷擾,40%的人則曾親身體驗過網路騷擾。
    • 18-29歲間的年輕受訪者之中,更有65%的人說自己曾經遇過網路騷擾。
    • 同樣的,1824 歲間的年輕女性是最有可能受到重度網路騷擾的族群。其中26%的人曾經在網路上被跟蹤, 25%的人 經驗過網路性騷擾, 23%的人提到生命曾經受到威脅。

    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可以參考:https://goo.gl/tNM4K9

    台灣地區還沒有進行過大型的相關研究,因此缺少數據。不過現代婦女基金會曾經針對「親密伴侶暴力受害者」進行調查,發現:

    • 78%的受害者有被伴侶跟蹤的經驗
    • 跟蹤手法又以「通訊騷擾」最多-也就是利用電話、簡訊或是網路監控、騷擾受害人,佔了30%

     

     

    網路騷擾,男女大不同

    有些人會說,不論男女,都有可能在網路上被騷擾,所以「網路騷擾」不能算是一個性別暴力問題。

    這樣的說法不盡正確,光是比較男性和女性受到騷擾的「人數比例」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分析「性別」在這裡所扮演的角色。

    • 男女被騷擾的程度並不相同;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男性比較常遇到的網路騷擾類型包括嘲弄、取笑和肢體威脅,但程度通常較輕。女性則比較常遇到跟蹤、霸凌等這一類對日常生活影響比較嚴重的騷擾。
    • 女性受到的騷擾內容經常和長期以來社會對女性的規範和偏見有關,例如認為女性不應該對公共議題發表意見,或是不該在網路上從事某些行為(如裸露)。
    • 如果光就「生理性別」進行比較,我們也會發現,男性中比較常受到騷擾的,通常是不符合傳統性別氣質規範的人,例如男同志或跨性別。
    • 男性騷擾者通常利用這些騷擾行為,來確認自己的控制地位、讓女性噤聲、並懲罰與恐嚇女性,「提醒」她們「認清楚自己的地位」。
    • 最後,網路騷擾也經常成為現實中的性別暴力的延伸。

     

    網路性別暴力的影響

    根據相關統計,在性騷擾申訴案中,「網路」已經成為性騷擾最常發生的地點之一。

    對個人來說:

    • 如前所述,長期的騷擾可能讓人恐懼、憂鬱、失眠、拒絕社交等等。
    • 一個性別不友善的網路空間會讓女性/性少數選擇「退出」,這代表女性更容易失去了意見表達的權力,以及透過網路參與公共討論、社會倡議、政治行動和經濟活動的機會。

    對整體社會來說:

    • 這代表我們失去了獲得不同觀點的機會,使網際網路成為一個單一、缺少多元的空間。
    • 此外,如今網路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經濟體,所以當女性/性少數因為性別不友善或是暴力而選擇退出網路時,網路也失去了女性/性少數的生產力(如好創意),形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今年,台灣舉辦了「性別暴力防治30周年」的研討會,許多參加會議的婦女團體、學者及立委都呼籲,我們必須要因應高科技帶來的人身安全問題。

     

     

    網路上的性別暴力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現實中的性別歧視和對女性的不友善的延伸。我們不應該合理化這些暴力,甚至要求女性/性少數「調整自己」、「適應網路」,再次將受傷/受害的責任歸結到女性/性少數身上。

    我們必須了解網路暴力裡「性別」所扮演的角色,而且將討論的重點放在「暴力為何產生」,然後挑戰僵化的性別規範,才有可能破解這樣的暴力。

     

     

    如果你需要更多資訊與協助,可以參考或利用:

     

    現代婦女基金會「跟蹤騷擾」諮詢專線:「02-77304495分機84

    衛生福利部「反性別暴力資源網」《科技騷擾》特別企劃:https://goo.gl/sVtzAa

     

     

    性騷擾/性暴力小學堂-資源篇:https://goo.gl/b1b4t7

     

    你是否還知道其他與網路性別暴力和網路騷擾相關的資源呢?或是你所在的組織正好就有相關受害者與行為人所提供的服務?歡迎您讓我們知道!與我們分享資源:

    https://goo.gl/forms/19VnuN91fh24SEGI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姝文創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